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年龄≥60岁)520例,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0 d内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根据是否发生介入治疗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介入治疗相关性血栓栓塞事件、术后早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新发硬膜下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分为并发症组68例和无并发症组(452例)。通过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20例动脉瘤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1%(6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2.207,95%CI:1.149~4.240,P0.05)、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4.287,95%CI:2.048~8.971,P0.01)、Fisher分级Ⅲ~Ⅳ级(OR=2.686,95%CI:1.483~4.865,P0.01)、宽颈动脉瘤(OR=2.884,95%CI:1.511~5.505,P0.01)、动脉瘤有小阜(OR=4.560,95%CI:2.500~8.321,P0.01)、动脉瘤3 mm(OR=5.748,95%CI:2.122~15.570,P0.01)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高Hunt-Hess分级、高Fisher分级、宽颈动脉瘤、动脉瘤有小阜、微小动脉瘤是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过程中发生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降低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对策。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间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程序相关性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结果 1196例患者中有60例(0.89%)发生程序相关性并发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P=0.026)、吸烟(P=0.038)、既往脑梗死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P=0.000)、心血管合并症(P=0.002)、动脉瘤直径>10mm(P=0.000)、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P=0.008)、支架类型(P=0.001)与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脑梗死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病史(P=0.000,OR=3.407)、心血管合并症(P=0.003,OR=3.175)、动脉瘤直径>10mm(P=0.000,OR=3.139)和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P=0.026,OR=2.096)是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既往脑梗死病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病史、心血管合并症、动脉瘤直径>10mm和不规则形态或有子囊是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发生程序相关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Numen弹簧圈治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10家临床试验中心共同完成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非劣效性临床试验——CATCH试验, 纳入其中240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亚组进行分析;根据术中使用的弹簧圈类型将患者分为Numen组与Axium组。主要有效性观察指标为术后6个月动脉瘤的成功闭塞率(Raymond分级为Ⅰ或Ⅱ级);次要有效性指标为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Raymond分级为Ⅰ级)以及术后6个月的动脉瘤再通率。安全性指标为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动脉瘤再治疗率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全分析集中, 与Axium组(117例)比较, Numen组(12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占比低(P=0.030), 而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符合方案集(Numen组103例, Axium组98例)中, 两组术后6个月动脉瘤成功闭塞率[93.2%(96/103)对比95.9%(94/98)]、完全闭塞率[65.0%(67/103)对比63.3%(62/...  相似文献   
4.
正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BBA)主要指一类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非分叉部的动脉瘤,因在术野下呈"血泡"样外观而得名。BBA较为罕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3%~1.7%,占破裂动脉瘤的6.6%~([1])。因BBA瘤壁菲薄,极易破裂出血,故一旦发现BBA就应及时治疗。目前除闭塞颈内动脉外,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术中及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经桡动脉入路(TRA)行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1年2月至8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TRA FD置入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7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及手术资料,分析TRA建立的成功率及其对FD置入的影响、入路部位并发症及...  相似文献   
6.
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很高的临床急症~([1]),对责任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的早期干预,尤其是发病24 h内进行处理,可以显著降低IA的再破裂风险,并改善患者预后~([2-5])。然而,目前国际上极少有关于aS AH患者急诊救治流程的相关报道。Delphi专家咨询法是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PD)患者的路易小体中存在大量α-突触核蛋白寡聚体.目前认为,寡聚体的形成和增多与氧化应激损伤及氧化修饰息息相关.氧化修饰包括硝化修饰和多巴胺氧化加合.α-突触核蛋白作为分子标志物,可能成为临床治疗帕金森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