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暴露颅底中线区域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该术式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该入路暴露的颅底中线区域脑组织、血管及神经。 结果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可充分暴露前床突及其内侧前颅底硬脑膜、嗅沟及嗅神经;蝶鞍区可显露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前间隙、垂体上动脉、眼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周围间隙;上斜坡区域可显露鞍背硬脑膜、乳头体、基底动脉末端、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及脑桥腹侧。 结论 内镜经眉弓上锁孔入路切除颅底中线区域肿瘤在解剖学上可行,临床上可作为常规显微镜手术及经鼻内镜入路手术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3.
P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领域受到广泛重视。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和欧美国家有所不同,PBL教学方法的应用也需要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本文旨在探讨神经外科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应用PBL教学法的尝试。发现PBL教学法有利于有一定医学基础知识的高年级同学养成自我学习、终身学习习惯,值得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内镜经鼻入路切除脑干腹侧肿瘤的解剖可行性。 方法 采用内镜扩大经鼻经斜坡入路,解剖5具成人尸头标本,观察暴露的骨窗范围及血管、神经。 结果 所有标本可暴露中脑、脑桥和延髓;暴露中脑受到蝶鞍限制,需要移位垂体才能显露中脑。骨窗外侧边界是颈内动脉和岩下窦;切除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可暴露延髓及延颈髓交界区。暴露的主要血管、神经包括:基底动脉及其分支、椎动脉及其分支、Ⅲ至Ⅶ脑神经以及颈神经。 结论 内镜经鼻经斜坡入路可暴露全部脑干腹侧区域及相应的血管、神经,采用该手术入路切除脑干肿瘤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逐层显露枕下远外侧入路肌层、骨质结构、神经、血管,为临床医师开展该手术提供帮助。方法 在5例尸头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由浅入深逐层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 枕下远外侧入路由浅入深暴露的肌层分别是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头最长肌、头半棘肌、头后小直肌、上斜肌、头后大直肌、下斜肌,后三者围成的枕下三角通常是暴露椎动脉颅外末端的重要标志;枕下远外侧入路可暴露横窦下方、乙状窦内侧、脑干外侧、枢椎上方的广泛血管神经。结论 枕下远外侧入路路径复杂,是切除颅颈交界区肿瘤的一种有效入路,熟悉该入路经过的解剖结构有助于安全暴露颅颈交界区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患者血浆IL-1β与S-100β蛋白含量变化,以及醒脑静注射液对IL-1β与S-100β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51例sTBI患者随机分成醒脑静治疗组(A组,n=26)和对照组(B组,n=25)。B组采用脱水、止血、必要时手术等治疗,A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两组均于伤后6h、24h、3d、7d、15d等各时间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浆IL-1β与S-100β蛋白含量,并与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C组,n=12);分析各时间点两组血浆IL-1β与S-100β蛋白含量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相关性。结果:伤后各时间点A、B两组sTBI患者血浆IL-1β与S-100β蛋白含量明显高于C组(P?0.01),但两组间IL-1β与S-100β蛋白含量在伤后6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后各时间点A组血浆IL-1β与S-100β蛋白含量低于B组(P?0.05)。A、B组于伤后各时间点血浆IL-1β与S-100β蛋白含量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与B组比较,出院时A组预后较好。结论:醒脑静能够降低sTBI患者血浆IL-1β与S-100β含量,改善预后,具有脑保护作用,其脑保护机制可能与醒脑静能减轻血浆IL-1β和S-100β蛋白介导的损伤性脑细胞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