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斑秃1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斑秃的好发年龄、性别分布、诱因、自觉症状、伴随症状与伴发疾病及上述因素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门诊斑秃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比较男女患者在患病年龄和病情上的差异 ;比较病情严重程度与自觉症状、伴随症状、精神因素等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患者 1 1 8例 ,男 6 4例 ,女 5 4例 ,男女比例为 1 .2∶1 .0 ,病情严重程度与性别无关 ;患病年龄 1~ 76岁 ,平均年龄 (31 .3± 1 .3)岁 ,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 (2 8.9± 1 .9)岁 ,男性为 (33.2±1 .8)岁 ;病程 1d至 1 1年 ,平均病程 2 .5个月 ,限局性斑秃为 2个月 ,全秃 /普秃为 1 8个月 ;1 4 .4 %的患者 (1 7/ 1 1 8)有局部症状 ,其中限局性斑秃 1 1例 ,全秃 /普秃 6例 ;2 0 .3%的患者 (2 4 / 1 1 8)起病前有精神因素 ,6 0 .2 %的患者 (71 / 1 1 8)睡眠不佳 ,1 5 .2 %的患者 (1 8/ 1 1 8)伴趾甲改变 ,5 .9%的患者 (7/ 1 1 8)伴眼部症状 ,5 .9%的患者 (7/ 1 1 8)有家族史 ,3.4 %的患者 (4/ 1 1 8)伴甲状腺疾患 ,1 .7%的患者 (2 / 1 1 8)伴白癜风 ,4 .8%的患者 (3/ 6 2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甲状腺微粒抗体 (TMA)异常。结论 斑秃两性患病率接近 ,病情与性别无关 ;好发年龄为中青年 ,女性患病年龄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湘籍汉族特应性皮炎患者IgE高亲和力受体β链(FcεRIβ)基因启动子-109位基因多态性及与血清总IgE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单链构型多态性(SSCP),DNA测序分析FcεRIβ基因多态性,ELISA检测血清总IgE.结果 20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中有4例FcεRIβ基因启动子-109位泳动异常,其中有2例特应性皮炎患者第138位碱基发生C→A替换,159位碱基发生T→C替换;2例患者165位碱基发生A→G替换.突变组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的IgE为(1.88±1.30)mg/L,无突变组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的IgE为(0.32±0.12)mg/L,正常人对照组血清总的IgE为(0.20±0.05)mg/L;突变组较无突变组及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应性皮炎患者IgE高亲和力受体β链启动区-109位多态性伴有IgE高表达.  相似文献   
5.
背景:Nc/Nga小鼠皮损、病理和免疫学特征等均与人类特应性皮炎相一致,作为特应性皮炎动物模型其研究价值日益显现。目前国内尚无Nc/Nga小鼠的生理生化指标等相关数据报道。目的:观察特应性皮炎动物模型Nc/Nga小鼠的生长繁殖性能以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方法:统计Nc/Nga小鼠1-3胎的繁殖指标数据,包括每胎产仔数、离乳率、怀孕率及胎间隔。分别称取60只1-56 d Nc/Nga仔鼠的体质量,雌雄各半,绘制其生长表格。Nc/Nga鼠眼眶采血,测定其血常规和生化值。结果与结论:Nc/Nga 小鼠平均交配分娩间隔为(25.8±3.1) d,平均产仔数为(7.5±2.5)只,平均离乳率为(97.2±1.2)%、平均怀孕率为(97.0±1.4)%,1-3胎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Nc/Nga小鼠的体质量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断奶后一两周内增重最为迅速,6周后体质量雌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一日龄的雌雄间血常规和生化值比较,雌性小鼠红细胞、血红蛋白明显高于雄性小鼠;雄性小鼠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雌性小鼠(P <0.05);雌性小鼠三酰甘油、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雄性小鼠(P <0.05)。提示性别和年龄都会影响Nc/Nga小鼠的血液生理和生化值指标。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13岁。因反复双足阵发性潮红、疼痛8年,加重1周,于2004年7月25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儿8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足外侧缘及足跟出现阵发性潮红,伴灼热、疼痛,自觉皮温升高,浸泡冷水后上述症状有所缓解,未予诊治,其后有间断性双足烧灼样疼痛,发红,偶有肿胀,受热或运动时症状明显加重,遇冷或双足上抬时症状减轻。遂于2000年首次就诊于我科门诊,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观察白芍总苷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研究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60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联合治疗组30例,口服白芍总苷600 mg每日3次,依巴斯汀10 mg/d;对照组口服依巴斯汀10 mg/d。疗程12周,停药后观察4周,以7 d荨麻疹活动评分(UAS7)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第8周、第12周、停药第4周(第16周),联合治疗组UAS7(分别为9.28 ± 4.59、5.83 ± 4.44、7.52 ± 5.57)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3.29 ± 4.72、9.86 ± 5.46、16.21 ± 5.3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第12周时,联合治疗组有效率(75.9%)明显高于对照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6,P < 0.05)。停药后第4周,联合治疗组复发率(13.6%)明显低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90,P < 0.05)。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白芍总苷能够明显提高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SLE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SLE患者采取分组对照研究。治疗组17例,用大剂量IVIG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照组19例,单用甲泼尼龙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学指标和狼疮活动度(SLAM)。结果 两组症状均明显好转,疾病活动度均明显下降。近期疗效上IVIG组对减少SLAM、降低ANA和抗dsDNA阳性率、升血小板方面明显优于甲泼尼龙组(P < 0.05),远期疗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IG组继发感染的发生率(11.8%)显著低于甲泼尼龙组(36.8%)。结论 大剂量IVIG静脉滴注为辅助治疗重症SLE的有效手段之一,适用于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佳患者,以及伴严重感染不宜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DNA低甲基化对穿孔素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正常成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磁珠分离CD4和CD8细胞后进行细胞培养,DNA甲基化抑制剂5-杂氮胞苷(5-azaC)处理。分别提取DNA、RNA和蛋白质。亚硫酸氢钠处理DNA,巢式PCR进行扩增、转化入大肠杆菌,挑取克隆测序。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穿孔素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穿孔素蛋白量的变化。结果:5-azaC处理后的CD4细胞和CD8细胞穿孔素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未处理的CD4和CD8细胞组(P〈0.05)。测序结果显示5-azaC处理后的CD4细胞和CD8细胞DNA穿孔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降低,与未处理的CD4和CD8细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azaC处理后CD4和CD8细胞穿孔素mRNA的表达和蛋白的表达都有显著的增高,这种增高与CD4和CD8细胞穿孔素基因启动子区域出现的低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