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性,28岁,门诊病人。自幼发现颈前正中有一包块,质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平素无明显喜怒、心悸等病史。检查见颈前正中甲状软骨上有一2cm×2cm大包块,不分叶,可活动。间接喉镜见舌根部及周围无隆起。~(131)Ⅰ甲状腺功能及~(131)Ⅰ甲状腺扫描结果:甲状腺功能4小时  相似文献   
2.
杨海宁  李野 《中国药业》2007,16(18):18-19
从风险转移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影响我国医药外贸风险转移的因素,并提出立法、建立现代物流体系、完善保险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并体外表达HPV58E6,为E6致癌作用和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PCR方法从HPV58全基因克隆中扩增出HPV58E6基因片段,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的T7启动子下游,体外转录成mRNA后,在源自网织红细胞的翻译缓冲液中表达生物素标记的HPV58E6蛋白,化学发光法检测,X光胶片曝光显影鉴定.结果酶切电泳证实质粒构建正确,SDS-PAGE电泳显示在相当于HPV58E6分子量约18.8kD的位置出现条带,X光胶片亦在相应位置出现印迹条带.结论成功表达了含有生物素标记的HPV58E6蛋白,为其致癌作用和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观察对象为本院门诊原发性痛经50例患者,对不愿服药者20例采用温炙法,对照组采用中药艾附暖宫丸治疗。实验组20例单纯采用艾灸盒施温和灸。  相似文献   
5.
高危型乳头瘤病毒E6蛋白能结合并降解p5 3蛋白 ,导致细胞发生转化 ,是其致癌的关键环节。但最近大量研究表明p5 3并非E6致癌的唯一靶位 ,E6蛋白的致癌机制还远没有阐明 ,探索E6蛋白与其新的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对肿瘤的基因治疗和全面揭示其致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997年 ,Kaghad等发现了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和p5 3极为相似的新基因 ,命名为p73。p73基因虽然发现时间不长 ,却已成为研究的热点。p73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均与p5 3极为相似。p73蛋白具有与p5 3同样的四个主要功能区 ,其中DNA结合结构域两者的相同序列…  相似文献   
6.
1997年 Kaghad等在 1p36区发现了 p73基因 ,其编码的 p73蛋白在结构与功能上与 p5 3蛋白均具有相似性 ,遂被认为是一候选的抑癌基因。但此后的一些研究资料对此又提出质疑。究竟 p73是 p5 3的“兄弟”还是“披着羊皮的狼”?其真正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讨和阐明E6蛋白的致癌机制以及充分认识新发现的抑癌基因p73的作用,在体外通过免疫共沉淀法研究p73和牛乳头瘤病毒1型E6蛋白(BPI-1E6)的相互结合情况,后将表达p73和BPV-1E6的质粒导入SAOS-2细胞内,进一步研究细胞内E6蛋白对p73蛋白的诱导调亡和转录活化功能等生物学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BPV-1E6与p73蛋白结合较弱,且未检测到E6能诱导p73蛋白的降解。在SAOS-2细胞内,BPV-1E6蛋白确实能部分抑制p73蛋白的诱导细胞凋亡的功能,并且p73蛋白的转录激活作用也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颇弱。  相似文献   
8.
按照武警总部卫生部《关于开展护理专业岗位技术大练兵活动的通知》精神,我院从2007年2月开始,在护理队伍中深入开展了护理专业岗位技术大练兵活动。通过打基础,练内功,强素质,树形象,锻炼了护理队伍,提高了护理技术水平。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人基质金属蛋白酶-9(proteins of th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急性胆囊炎病人10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腹腔镜胆囊切除组(LC组) 50例,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开腹胆囊切除组(OC组) 50例,给予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对照组50例,为健康体检者。观察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治疗前后血清ICAM-1、MMP-9和VEGF水平变化。结果 LC组手术时间(48. 34±10. 50)分钟、术中出血量(51. 36±7. 42) ml、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3. 47±5. 62)小时,术后住院时间(4. 89±1. 06)天; OC组分别为(73. 91±11. 68)分钟、(92. 45±8. 63) ml、(71. 59±8. 15)小时和(9. 12±1. 4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LC组切口感染2例,胆管损伤0例,腹腔积液和吸入性肺炎各1例,并发症人数低于OC组(P 0. 05); LC组病人术后血清ICAM-1、MMP-9和VEGF含量分别为(0. 34±0. 04) ng/ml、(12. 08±1. 74) ng/ml和(164. 52±15. 74) pg/ml,OC组分别为(0. 40±0. 03) ng/ml、(15. 65±1. 68)ng/ml和(197. 86±15. 64)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改善病人血清ICAM-1、MMP-9和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RCA相关蛋白1(BRCA assoeiated protein1,BAP1)在恶性间皮瘤、肺腺癌、肺鳞癌和癌肉瘤中表达情况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恶性间皮瘤22例,其中上皮样型17例,肉瘤样型2例,双相型3例。另选取侵犯胸膜的非小细胞肺癌共80例(肺腺癌40例、肺鳞癌40例)和全身各部位癌肉瘤15例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AP1在各组病例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各组表达差异。同时所有病例均检测了常规用于间皮瘤鉴别诊断的抗体组合,包括calretinin、wTl、细胞角蛋白5/6、D2.40、CAM5.2、癌胚抗原、甲状腺转录因子1、Napsin A、p63和p40。结果所有8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15例癌肉瘤均BAP1核表达阳性,而64%(14/22)恶性间皮瘤出现BAP1表达缺失,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间皮瘤诊断标志物组合中,增加BAP1后,诊断恶性间皮瘤的诊断正确度达93%。BAP1灶性表达表明肿瘤细胞具有多克隆性。结论BAP1核表达缺失有助于鉴别恶性间皮瘤和非小细胞肺癌。因此推荐BAP1与其他间皮瘤抗体一起应用于恶性间皮瘤的诊断,提高恶性间皮瘤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