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运动器官,其组织结构特殊,成熟关节软骨组织没有血供,一旦损伤难以自愈.临床上常用的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手段有微骨裂术、关节软骨移植、关节置换术、软骨组织工程等,但这些方法的修复效果都不理想.生长因子是体内组织分泌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可促进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和分化.软骨发育过程中有许多生长因子参与,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研究显示,在关节软骨修复过程中加入外源性生长因子可有效促进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对目前应用于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研究中的生长因子进行综述,讨论这些生长因子在关节软骨发育及其在关节软骨修复中的作用,分析生长因子在关节软骨修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浅层关节软骨(p-AC)损伤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日本大耳白兔16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3 kg。手术创建兔膝关节p-AC损伤,使用功率30 m W/cm2、脉冲通断比20%、脉冲频率1 kHz、超声固有频率1.5 MHz的LIPUS进行术后处理,每天20 min。于LIPUS处理1周和3周,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损伤周围软骨组织mRNA的表达;处理6周和12周后,对损伤处进行组织学评估。分离、培养关节软骨细胞并进行LIPUS处理,分别在干预后第1、3、5天,检测软骨细胞的增殖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在该实验参数下,6周和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没有透明样软骨再生,但是对照组的白色纤维组织较多;与对照组相比, LIPUS下调了软骨组织中Ⅰ型胶原的基因表达,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第1周时下调Ⅱ型胶原的表达(P=0.046);在第3周时下调蛋白多糖(ACAN)(P=0.017)、SOX9(P=0.001)的表达。组织学病理切片分析发现LIPUS没有促进p-AC修复;但是,与对照组相比,LIPUS对钙化软骨(CC)层与软骨下骨(SB)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LIPUS在体外第5天时显著抑制软骨细胞增殖(P=0.002 3),不能促进Ⅱ型胶原和ACAN的表达,但可以下调MMP-13的表达并在第5天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 036)。结论在该实验条件下,LIPUS对p-AC损伤无明显的修复作用,但具有一定的组织保护和减弱组织退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很高。由于目前没有根治办法,因此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阴冷天气加重病情 “不要着凉,不能累着,不能生气……”在肾病风湿科门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风湿科副教授刘升云一再叮嘱患者,回家后不要让身体受凉,否则病情容易出现波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体外不同作用时长对兔关节软骨细胞增殖及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取第3代软骨细胞分为3组进行研究:短时间(1 d)作用组细胞经FGF2处理1d后转移至无FGF2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7d;长时间(7 d)作用组细胞用含FGF2的培养基连续培养7d;对照组细胞用无FGF2的培养基连续培养7d.分别于培养过程中的第1、3、7天,收集软骨细胞进行细胞增殖情况检测;提取软骨细胞mR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Ⅱ型胶原α1(COL2A1)和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SOX9)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测定软骨细胞Ⅱ型胶原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长的FGF2处理均能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且短时间作用组和长时间作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不同的处理方式引起了不同的基因表达变化,在连续培养7d后,与对照组和长时间作用组比较,短时间作用组的BMP2、BMP4、COL2A1和SOX9基因表达均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连续培养7d后,短时间作用组的Ⅱ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长时间作用组.结论 FGF2短时间作用于软骨细胞较长时间作用更有利于软骨细胞表型的维持和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坐姿抗痉挛体位下变频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患者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坐姿抗痉挛体位下的变频振动治疗,振动频率为(6±3)Hz。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MAS)评定患者偏瘫上肢痉挛程度;检测并记录被动牵伸患者偏瘫侧肢体时肱二头肌及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三头肌、腹斜肌、多裂肌肌电图均方根值(RMS);采用肩、肘、腕关节主动运动范围(A-ROM)、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偏瘫侧上肢MAS、A-ROM、RMS、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肩、肘、腕MAS评分[分别为(1.40±0.54)分、(1.43±0.56)分、(1.47±0.40)分]、A-ROM[分别为(62.13±22.34)°、(48.60±18.50)°、(45.20±17.76)°]、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腹斜肌、多裂肌RMS[分别为(14.18±5.63)μV、(100.24±20.52)μV、(78.72±22.50)μV、(84.05±21.64)μV]、FMA及MBI评分[分别为(26.20±6.44)分、(43.87±8.83)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坐姿抗痉挛体位下的变频振动疗法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程度,提高伸肌兴奋性,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腔内治疗的73例(73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Viabahn覆膜支架治疗(Viabahn支架组),41例行裸支架治疗(裸支架组),比较两组的中短期临床效果。结果:与裸支架组比较,Viabahn支架组术后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8%vs.90.2%;87.5%vs.75.6%,均P0.05),但术后9、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明显升高(84.4%vs.63.4%;75.0%vs.51.2%,均P0.05);Log-rank检验显示Viabahn支架组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高于裸支架(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踝肱指数(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接受血管腔内成形术后,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疗中短期效果显著,可为近关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尤其是跨膝关节病变的治疗提供了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实时B型和M型(B/M型)超声引导下观察食物黏滞度对健康人群吞咽过程中颏舌骨肌运动的影响。 方法应用实时B/M型超声测量30例健康志愿者(男15例,女15例)分别吞咽5ml果汁样、薄液样、蜂蜜样以及布丁样黏滞度食物过程中颏舌骨肌的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每例受试者测量3次取平均值。 结果随着食物黏滞度的增加,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果汁样、薄液样、蜂蜜样、布丁样食物时,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分别为(6.993±1.776)mm、(7.463±1.947)mm、(8.446±2.293)mm、(8.905±2.057)mm,运动持续时间分别为(0.899±0.129)s、(1.019±0.149)s、(1.119±0.111)s、(1.211±0.141)s;各黏滞度间两两比较发现,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在果汁样和薄液样、蜂蜜样和布丁样黏滞度食物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黏滞度食物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颏舌骨肌运动持续时间在各黏滞度食物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咽相同黏滞度食物时,男性颏舌骨肌运动范围和运动持续时间总是大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实时B/M型超声可以清晰显像吞咽过程中颏舌骨肌的运动;食物黏滞度可以对颏舌骨肌运动产生影响;颏舌骨肌运动持续时间是评价食物黏滞度对颏舌骨肌运动影响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肌痉挛的影响。 方法:脑卒中躯干肌痉挛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全身振动训练。训练前、训练8周后,采用统一肌张力障碍评定量表(UDRS)、姿势控制能力评分(PAS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两组患者躯干肌痉挛、姿势控制能力及ADL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UDRS评级,PASS及MBI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全身振动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躯干肌痉挛,并提高患者的姿势控制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