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志章 《免疫学杂志》1998,14(3):146-148
通过27个已确定HLA-DRB1基因型别的LCL进行TNF生物活性的检测,结果发现:TNF的表达水平与特定HLA-DRB1等位基因型别关联,携带HLA-DRB1*070X的个体,  相似文献   
2.
对28个代表12种不同的HLA单体型的细胞株同时进行C4、CYP21、BAT3的RFLP检测,观察到了7种不同的C4-CYP21-BAT3的RFLP结构形式。结果显示:C4-CYP21-BAT3基因结构具有高度的多态性,且具有祖传单体型性质和祖传单体型特异性性质。本项研究表明,HLA祖传单体型在遗传与进化过程中是高度保守的。本文还对祖传单体型研究的意义及随机个体单体型分型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用C45末端探针和限制性内切酶TaqⅠ对75例湖北汉人SLE患者和58例正常人进行了RFLP检测,同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免疫固定方法测定了其中51例患者和57例正常对照的C4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患者中24例(32.0%)的RFLP带型为7.0-5.4kb(A型),10例(13.3%)为7.0-6.0kb(B型),40例(53.3%)患者RFLP带型为7.0-6.0-5.4kb(C型),仅一例(1.3%)带型为7.0-6.4-5.4kb(D型),即带有表示C4A基因缺失的6.4kb片段。正常对照组中RFLP带型仅检出A、B、C三型,与患者组在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C4表型分析结果发现,患者中C4AQ0者为22例(43%),正常对照中C4AQ0者为10例(17.5%),计算RR值=3.56,χ2=8.46,P<0.01。上述结果表明,C4A蛋白质缺失与SLE易感性密切相关,但在湖北人群中C4A蛋白质缺失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由于C4A基因的缺失所致。  相似文献   
4.
HLA—Ⅰ类多态性对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TNF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3个已确定HLA-I类型别的LCL进行TNF生活活性的检测,结果发现:携带HLA-B52型别的个体,其LCL经LPS刺激后,TNF生物活性比不携带HLA-B52的个体低(P〈0.01),且以HLA-B52纯合子细胞表达量最低,杂合子次之。提示:TNF的产生可能是一种受HLA特异性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影响TNF的产生可能是HLA复合体发挥免疫调节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群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与HLA遗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对52名湖北汉族健康自愿者进行HBV血源疫苗标准全程接种,共3次(第0、1、6月),末次接种后8w用酶免疫法(EIA)检测血清抗HBs抗体水平:S/N≥21为应答者;S/N<21为无应答者。同时对受试者进行HLAI类抗原多态性检测。结果:应答者42人(810%),无应答者10人(190%);无应答者与HLAB39具有显著相关性,RR=175,χ2=522,P<005,而与HLAB62呈负相关,χ2=641,P<005。结论:在湖北汉族人群中,HLAB39表型阳性个体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个体,而HLAB62表型阳性个体明显高于其他个体。  相似文献   
6.
7.
自身免疫病中肿瘤坏死因子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体内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其基因位于HLA复合体中。已经证明,TNF的自身免疫病的发病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为了弄清这种作用,人们对TNF基因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进一步探讨在自身免疫疾病的情况下TNF基因遗传多态性与HLA单倍型的关系、TNF活性与MHC其它基因的关系等问题,为认识TNF在自身免疫病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MHCⅡ类分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志章 《免疫学杂志》1995,11(4):275-278
  相似文献   
9.
CTL对同种异体靶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特异性CTL杀伤的效应与HLA型别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已知型别的EB病毒转化的B淋巴母样细胞(Epstein-Barr-transformed B lymphoblastoid cell line,EBV-LCL)与同种异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共培养,激活同种异体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ity T cell,CTL),然后利用同位素释放法观察CTL对HLA-I类表型不同的EBV-LCL的杀伤活性。结果:用EBV-LCL-1刺激自身PBMC-1所诱翌的CTL-1a,只能杀伤EBV-LCL-1,而不能杀伤HLA-I类表型不同的EBV-LCL-2;但用EBV-LCL-2刺激PBMC-1所诱导的CTL-1b,却能有效杀伤HLA-I类表型不同的EBV-LCL-2。结论:①MHC表型不同的免疫细胞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②TCR既不单独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也不直接识别靶细胞表面的MHC分子(MHC特异性抗 原决定簇),而是识别MHC-抗原肽复合物的表达综合信息,后者可能是由MHC-抗原肽复合物表面的空间构象、电荷性质及其分布等信息所构成;③所谓CTL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是MHC-抗原肽复合物表面信息激活该信息性T细胞克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初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治疗前的免疫功能,并与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比对,寻找判断预后的免疫靶标。方法收集37例初发NHL患者和28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免疫细胞的绝对数及相对比例。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初发NHL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数高于健康对照者(536.20×109/μl比374.90×109/μl, P<0.01),经典型单核细胞(CD14++CD16-)的绝对数高于健康对照者(502.30×109/μl比325.10×109/μl, P<0.01);初发NHL患者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与单核细胞绝对计数比值(ALC/AMC)低于健康对照者(1.62比2.45,P<0.01)。初发NHL患者各单核细胞亚群HLA-DR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者,其中两组间中间型单核细胞(CD14++CD16+)和非经典型单核细胞(CD14+CD16++)的HLA-DR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3平均荧光强度(MFI)比33.52 MFI,11.40 MFI比15.70 MFI,均P<0.01]。CD14+HLA-DRlow/-单核细胞的相对比例与患者的性别、病理类型、是否获得缓解及复发无关(P>0.05),但年龄低于中位年龄(57.8岁)的患者CD14+HLA-DRlow/-单核细胞比例高于年龄大于中位年龄的患者(43.83%比23.85%,P<0.01)。Ann Arbor Ⅲ~Ⅳ期患者CD14+HLA-DRlow/-单核细胞的比例高于Ⅰ~Ⅱ期患者(41.51%比18.40%,P<0.01),国际预后指数(IPI)3~4分的患者高于1~2分的患者(52.5%比18.47%, P<0.01)。结论 NHL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14+HLA-DRlow/-提示预后不良,检测CD14+HLA-DRlow/-单核细胞对于评估患者疾病进展、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