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先天性脊柱畸形手术治疗的总体效果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8年1月本团队手术治疗的431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58例,女273例,平均年龄14.9±6.2岁.术前均行全脊柱CT平扫和全脊柱MRI,排查椎管内畸形情况;心脏彩超和腹部B超检查排除其他内脏畸形.手术方式包括:生长撑开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儿童骨内固定物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4月接诊的80例四肢长骨骨折骨内固定术后的儿童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X线定位下骨内固定物取出术,研究组采用超声定位下骨内固定物取出术.记录分析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手术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6月于西京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95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合并椎管内占位。男5例,女2例;年龄11~31岁,平均19.14±7.52岁。MRI检查示7例全部位于胸段椎管内。5例位于髓内,1例位于髓外硬膜内,1例髓内及髓外硬膜内均有侵及。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诊断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7例患者均行一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及椎管内占位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指标包括侧凸矫正率、手术并发症、椎管内占位复发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7~99个月,平均49.7±32.9个月。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患者占本单位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1.41%。术前行MRI检查,椎管内占位均准确定位;4例定性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7例均行术后病理学检查,示畸胎瘤2例,表皮样囊肿2例,皮样囊肿1例,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例。术后冠状面主弯矫正率(55.05±18.75)%,术后矢状面主弯矫正率为(41.53±19.43)%。末次随访未见明显矫形丢失。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暂时性神经损害,半年后恢复;1例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引流7d后治愈。1例患者于术后5年随访时发现椎管内占位复发,再次行椎管内占位切除术。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对其诊断均有重要价值。一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椎管内占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肺炎克雷伯菌致慢性骨髓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和炎症因子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肺炎克雷伯菌感染MC3T3-E1细胞为感染组,正常MC3T3-E1细胞做对照组,检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前后细胞培养液TNFR1、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前后MC3T3-E1细胞凋亡情况;利用TNFR1阻断抗体孵育感染后的细胞,检测细胞上清液TNFR1、CRP、TNF-α和IL-6水平,以验证TNFR1阻断抗体对肺炎克雷伯菌诱导的CRP、TNF-α和IL-6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MC3T3-E1细胞后,促进细胞凋亡,同时促进细胞TNFR1、CRP、TNF-α和IL-6表达;使用TNFR1阻断抗体孵育感染后的细胞,降低细胞TNFR1表达水平,同时抑制细胞CRP、TNF-α和IL-6的表达。结论 在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导致的慢性骨髓炎进展中TNFR1的表达正向调控了细胞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后路减压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对脊髓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脊柱骨折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后路减压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obb法测量先天性脊柱侧凸角度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方法选取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标准前后位全脊柱X线片。由5名医生利用Digimizer软件对全脊柱X线片测量Cobb角度,每人测量2次,2次测量间隔3周。记录测量的Cobb角度以及两次测量的差值。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判定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结果Cobb法测量先天性脊柱侧凸角度的可信度范围为0.84—0.98,5名测量者两次测量间最大差值的范围为20°-57°,其中差值〉10°的例数范围为13~46例,同一测量者两次测量间的误差约8.5°;测量者之间的可信度为0.947,5名测量者在81°~110°组和〉110°组之间的ICC为0.623和0.822。结论Cobb法测量先天性脊柱侧凸可以获得较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但是测量者内部以及测量者之间仍然出现较多且较大的误差,尤其在侧凸角度较大时,Cobb法测量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准确性缺乏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7年4月至2011年8月采用脊柱缩短截骨术治疗合并脊髓拴系的脊柱侧凸患者18例,男5例,女13例;年龄10~24岁,平均(14.5±3.3)岁。椎体形成障碍5例(28%,5/18)、分节不良6例(33%,6/18)、混合畸形7例(39%,7/18)。脊髓末端均在L4椎体平面或以下。于顶椎部位进行截骨,其中10例行全脊椎截骨,8例行经椎弓根楔形截骨。截骨完成后应用平移技术安装内固定系统,不植入椎间融合器,直接缩短闭合截骨间隙及侧凸矫形。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44.5±135.1)min,失血量(2 965.8±1 750.2)ml,输血量(3 068.3±1 586.1)ml,截骨长度(28.3±5.7)mm,融合节段(12.9±2.8)个。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7~74个月,平均(47.3±16.1)个月。术前冠状位Cobb角83.9°±25.7°,末次随访时33.0°±16.7°,矫正率60.7%;术前矢状面Cobb角74.1°±19.6°,末次随访时31.0°±10.4°,矫正率58.2%。末次随访时肌力减弱患者症状改善率57%(4/7),腰骶部或下肢疼痛患者改善率100%(3/3),下肢感觉减退患者症状改善率75%(3/4),3例术前大小便障碍患者症状均消失。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神经并发症2例。结论 脊柱缩短截骨术在侧凸矫形的同时通过缩短脊柱骨性结构间接降低脊髓张力,进而改善神经功能,避免了椎管内拴系松解术可能对脊髓造成的损伤,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FePt/GO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对胫骨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FePt/GO纳米复合材料,并从材料的热性能、抗吸湿性能及力学性能等评估制备材料的理化性能。选择124例胫骨骨折患者为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FePt/GO纳米复合材料干预,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肢体功能、膝关节活动度。结果:FePt/GO纳米复合材料在10°~20°之间出现宽峰为FePt材料的弥散峰;在6°~15°出现的宽峰为GO材料的弥散峰;FePt/GO纳米复合材料中随着GO浓度的升高,拉伸特性降低;PBA份数为10份时拉伸强度比纯样品拉伸强度46.73 MPa下降18%;而复合材料的弯曲特性随着GO含量增加而增加;观察组术后6个月疼痛、功能、活动度评分及TPA和PA度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化学还原法成功制备FePt/GO纳米复合材料,且制备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用于胫骨骨折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及关节活动度,能为胫骨骨折治疗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于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9月本团队诊治的腰骶部畸形患者,排除仅有矢状面畸形、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双下肢不等长≥2cm或合并髋关节疾病者。最终纳入2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13.8±6.9岁(6~33岁)。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腰骶部畸形,9例)、B组(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12例)与C组(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5例)。测量并比较A、B组的腰骶部节段Cobb角,3组的冠状面骨盆倾斜角(PO)、矢状面骶骨倾斜角(SIA)与横断面骨盆旋转(PR)。PO2°、SIA30°或45°及PR1.2分别为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骨盆失衡的标准。结果:3组病例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469,P=0.813)。A、B组节段Cobb角分别为24.0°±13.6°与28.3°±14.4°,无显著性差异(P=0.497)。A、B、C组的PO分别为1.7°±2.3°、4.9°±6.7°、18.9°±12.7°,C组PO显著大于A、B组(A组与C组P=0.002,B组与C组P=0.009),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00)。3组的SIA分别为38.7°±6.8°、36.1°±18.2°、28.4°±9.3°,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418)。3组的PR分别为1.09±0.05、1.22±0.15、1.44±0.51,B组PR显著大于A组(P=0.002),余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61,B组与C组比较P=0.191)。A组、B组、C组在冠状面上骨盆失衡的发生率分别为33.3%、77.8%、100%,在矢状面上分别为11.1%、58.3%、40.0%,在横断面上分别为0、41.7%、60.0%。单纯腰骶部半椎体病例未见明显骨盆失衡。所有PR1.15及93.3%的PR1.10的病例中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结论:单纯腰骶部半椎体不会引起明显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尤其是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时,更容易造成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引起的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失败后的翻修原因及翻修方法选择。方法收集了2004-2016年因初次手术失败而行翻修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6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11例;初次手术时年龄4~30岁,平均年龄13.4岁。其中1例患者进行了4次翻修手术。初次手术与翻修手术时间间隔为0.25~288个月,平均41个月。结果初次手术失败的原因:a)术后侧凸失代偿12例,占75%。b)术后内固定脱钩、断钉、断棒及移位7例,占43.8%。c)感染2例,占12.5%。其中进行4次手术患者先后因术后失代偿、内固定失败、感染及内固定失败分别行4次翻修手术,2例患者因同时合并术后失代偿和内固定失败行翻修手术。其中进行根据每例患者的初次手术方式及手术失败原因的不同,采用个体化的翻修方法。结论术后侧凸失代偿是引起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初次手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正确选择翻修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