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儿,女,7个月,因“反复皮疹、皮肤黏膜溃疡3月余,呼吸急促、咳嗽、腹泻、发热4d”收住院。患儿于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躯干部反复皮疹,偶尔四肢及手足心可累及,未引起家属重视,  相似文献   
2.
阿霉素(ADM)肾病大鼠模型是经典的肾病和肾小球硬化模型之一,而ADM对体外培养足细胞也有直接损伤作用.desmin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公认的与足细胞损伤有关的分子[1-2].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VDR基因FokⅠ、ApaⅠ、BsmⅠ和TaqⅠ位点多态性与佝偻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佝偻病患儿为病例组。依据NHI NHGRI研究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并依据相关文献选取其中的14条标准用于评价文献偏倚。以基因型频率为指标,提取数据后先确定最佳遗传模型,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CI。结果:19篇病例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①FokⅠ位点采用共显性模型(FF基因型 vs ff基因型;FF基因型 vs Ff基因型)分析,病例组704例,对照组5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OR=4.59,95%CI:2.98~7.07)和Ff基因型(OR=2.58,95%CI:1.79~3.73)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Fok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FF基因型 vs ff基因型,OR=2.50,95%CI:0.76~8.19;FF基因型 vs Ff基因型,OR=1.18,95%CI:0.66~2.10);非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OR=5.81,95%CI:1.21~27.98)。②Apa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AA+Aa基因型 vs aa基因型)分析,病例组338例,对照组459例。亚洲人群和非洲人群ApaⅠ位点与佝偻病均无显著关联性,OR分别为1.04(95%CI:0.72~1.49)和0.98(95%CI:0.57~1.71);高加索人群AA+Aa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增高(OR=5.50,95%CI:1.22~24.75)。③Bsm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bb基因型 vs Bb+BB基因型)分析,病例组822例,对照组736例。亚洲人群BsmⅠ位点bb基因型较Bb+BB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降低(OR=0.46,95%CI:0.23~0.92),非洲人群Bsm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OR=1.65,95%CI:0.95~2.88)。④TaqⅠ位点采用隐性模型(TT基因型 vs Tt+tt基因型)分析, 病例组519例,对照组513例。亚洲人群(OR=1.22,95%CI:0.82~1.82)、高加索人群(OR=0.91,95%CI:0.35~2.35)和非洲人群(OR=1.18,95%CI:0.68~2.05)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亚洲人群FokⅠ位点FF基因型为患佝偻病的危险因素,而BsmⅠ位点bb基因型为佝偻病轻微的保护因素,尚不能认为ApaⅠ和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有关联性;由于高加索人群和非洲人群研究较少,VDR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的关联性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联合补充钙剂、维生素D与单用维生素D或钙剂治疗佝偻病疗效进行定量评价。方法检索Cochranc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Sciru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3月。获得维生素D和钙剂治疗营养性佝偻病相关的RCT文献。选取血清25-( OH)维生素-D3、磷、ALP作为主要测量指标,选取钙、甲状旁腺素、白蛋白、影像评分作为次要测量指标。采用Review Manage 5.0.2对纳入的RCT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437篇文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篇文献(n=218)进入Meta分析。 Meta分析结果显示:(1)血清25-(OH)维生素 D3上升程度:联合治疗组与维生素 D 组 MD =-7.88(95%CI:-12.24~-3.52);联合治疗组与钙剂组MD=-18.32(95%CI:-22.61~-14.04);(2)血清磷上升程度:联合治疗组与维生素D组MD=-0.64(95%CI:-0.86~-0.42);联合治疗组与钙剂组MD=-0.16(95%CI:-0.84~0.51);(3)血清 ALP 下降程度:联合治疗组与维生素 D 组 MD =109.99(95%CI:20.40~199.58);联合治疗组与钙剂组MD=59.89(95%CI:10.09~109.59)。(4)血清钙上升程度:联合治疗组与维生素D组MD=-0.71(95%CI:-0.91~-0.52);影像学评分下降程度:联合治疗组与维生素D组MD=0.68(95%CI:0.42~0.95)。以上指标除联合治疗组与钙剂组对血清磷的上升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生素D联合钙剂长期联合治疗佝偻病的疗效要优于单用维生素D或钙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佝偻病)的遗传关联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Springer、Science Direct、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VDR基因FokⅠ、ApaⅠ、BsmⅠ和TaqⅠ位点多态性与佝偻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以佝偻病患儿为病例组。依据NHI-NHGRI研究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并依据相关文献选取其中的14条标准用于评价文献偏倚。以基因型频率为指标,提取数据后先确定最佳遗传模型,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CI。结果 19篇病例对照研究进入Meta分析。①FokⅠ位点采用共显性模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FF基因型vsFf基因型)分析,病例组704例,对照组59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亚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OR=4.59,95%CI:2.98~7.07)和Ff基因型(OR=2.58,95%CI:1.79~3.73)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高加索人群Fok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2.50,95%CI:0.76~8.19;FF基因型vsFf基因型,OR=1.18,95%CI:0.66~2.10);非洲人群FF基因型较ff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显著增加(OR=5.81,95%CI:1.21~27.98)。②Apa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AA+Aa基因型vsaa基因型)分析,病例组338例,对照组459例。亚洲人群和非洲人群ApaⅠ位点与佝偻病均无显著关联性,OR分别为1.04(95%CI:0.72~1.49)和0.98(95%CI:0.57~1.71);高加索人群AA+Aa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增高(OR=5.50,95%CI:1.22~24.75)。③BsmⅠ位点采用显性模型(bb基因型vsBb+BB基因型)分析,病例组822例,对照组736例。亚洲人群BsmⅠ位点bb基因型较Bb+BB基因型患佝偻病的风险降低(OR=0.46,95%CI:0.23~0.92),非洲人群Bsm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OR=1.65,95%CI:0.95~2.88)。④TaqⅠ位点采用隐性模型(TT基因型vsTt+tt基因型)分析,病例组519例,对照组513例。亚洲人群(OR=1.22,95%CI:0.82~1.82)、高加索人群(OR=0.91,95%CI:0.35~2.35)和非洲人群(OR=1.18,95%CI:0.68~2.05)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无显著关联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亚洲人群FokⅠ位点FF基因型为患佝偻病的危险因素,而BsmⅠ位点bb基因型为佝偻病轻微的保护因素,尚不能认为ApaⅠ和TaqⅠ位点与佝偻病有关联性;由于高加索人群和非洲人群研究较少,VDR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的关联性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维牛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TaqⅠ多态性分布及其与女性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男性婴幼儿58例为佝偻病男童组,女性婴幼儿佝偻病60例为佝偻病女童组;健康男、女性婴幼儿62、58例分别为健康对照男童组及女章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等技术测定各组VDR基因Fok Ⅰ、Taq Ⅰ多态性,分别比较4组VDR基因Fok Ⅰ、Taq Ⅰ多态性分布频率.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佝偻病女童组与各对照组间比较,VDR的Taq Ⅰ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Fok Ⅰ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佝偻病女童组与健康对照女童组和健康对照男章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1,0.002);佝偻病女童组与佝偻病男童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VDR基因部分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女性婴幼儿佝偻病显著相关;VDR基因多态性在婴幼儿佝偻病中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他克莫司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他克莫司与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检索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治疗组采用他克莫司,对照组采用免疫抑制剂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数据库:Cochrane、Pubmed、Medline、OVI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相关文献,对符合条件的文献利用Jadad评分量表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中完全缓解率、治疗失败率,治疗12个月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利用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179篇文献,符合条件的6篇,英文4篇,中文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1)对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疗效方面:①他克莫司与环磷酰胺相比,可降低治疗失败率及复发率,但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环孢素A相比,可降低治疗失败率,而完全缓解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泼尼松相比,可提高完全缓解率,并降低治疗失败率,而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利妥昔单抗与复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良反应:他克莫司较环磷酰胺不良反应率低.结论 目前证据表明,他克莫司在某些结局指标优于环磷酰胺、环孢素、泼尼松,而与利妥昔单抗相比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感染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的流行特征和临床表现,为我国儿童EPEC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3家哨点医院收集5岁以下腹泻儿童粪便标本745份,非腹泻儿童粪便标本275份,进行细菌培养。选择单个菌落,提取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EPEC。同时使用结构化问卷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结果腹泻患者儿中EPEC检出率为4.64%(35/754,95%CI:3.35-6.39),其中急性腹泻患儿EPEC检出率为5.78%(27/467,95%CI:4.00-8.28),慢性腹泻患儿EPEC检出率为2.85%(8/281,95%CI:1.45-5.52),非腹泻患儿EP EC检出率为1.45%(4/275,95%CI:0.56-3.67),EPEC检出率在腹泻患儿高于非腹泻患儿(χ~2=5.746,P<0.05,OR=3.34,95%CI:1.176-9.486)。男、女腹泻患儿EPE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0,P>0.05,OR=1.335,95%CI:0.63-2.822);按各年龄组分组统计,0岁~、1岁~、2岁~、3岁~、4岁~组腹泻患儿EPCE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67,P<0.01);腹泻患儿EPEC检出有明显季节性(χ~2=25.897,P<0.01),以夏季检出率较高(10.66%,21/197)。EPEC检出率在门诊腹泻患儿和住院腹泻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1,P>0.05,OR=1.148,95%CI:0.491-2.686)。腹泻患儿EPEC阳性者腹泻天数(4,95%CI:3-7)与EPEC阴性者腹泻天数(6,95%CI: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14,P>0.05)。结论在广州市城区,EPEC是引起儿童腹泻的重要细菌性病原体之一,流行程度高,且无特异临床表现,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实验室检测可为EPEC相关腹泻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