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孢哌酮钠的双硫伦反应和过敏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殷显德  孙晓莉  李洪军 《临床荟萃》2006,21(18):1326-1327
头孢哌酮钠(cefoperazone)是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该药抗菌谱广,对肝肾不良反应小。特别当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合并感染或对其他类药物过敏时,经常应用头孢类抗生素。文献统计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过敏反应占头孢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40.1%,严重的可危及生命。近几年发现饮酒患者中出现一种双硫伦样反应,起病快,容易判断为过敏反应。我们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讨过敏反应和双硫伦反应的不同表现和机制,以便在临床中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2.
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18例初步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2005年,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髋臼骨折50例,其中18例经髂腹股沟入路。术后早期行CPM训练。[结果]本组2例伤口有渗出、换药2周后愈合;2例复位不满意,1年后出现骨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目前对日常生活无大影响,未做处理;1例螺钉误入髋臼;术中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骨折复位的效果采用Matta影像学评估标准,优15例,良2例,一般1例。[结论]髂腹股沟入路适合于髋臼前壁、前柱骨折及部分双柱、T形和横行骨折的切开复位。只要仔细操作,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探讨骨关节炎早期诊断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1例OA病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男:女=1:2.7,平均年龄51岁,关节痛占82.93%,关节肿胀70.73%,关节腔积液19.51%,晨僵29.27%,关节摩擦音53.66%,Heberden结节17.07%。  相似文献   
4.
脉络宁对骨内高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脉络宁对骨内高压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家兔一侧后肢于膝关节伸直接固定5周,造成固定侧胫骨上端骨内高压模型,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与静脉注射脉络宁2周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骨内高压时全身静脉血和骨髓血粘度均明显升高;给予脉络宁治疗2周后,其静脉血和骨髓血粘度明显降低,同正常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骨内压明显下降。结论 脉络宁可通过改善全身和局部血液流变学指标,纠正骨内循环动力异常,降低骨内高压。  相似文献   
5.
1978年12月至1979年8月我们曾对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中药复肝24号治疗,收到较好效果。1979年10月至1981年3月,在复肝24号处方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加强解毒与补肾的药物,再一次对162例慢性乙型肝炎作进一步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一、病例选择凡具备下述二个条件者,作为本组治疗对象。1.有明确肝炎病史,血清谷丙转氨酶(GPT)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脊柱通用系统(USS)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选择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20例,平均年龄42岁,其中T12 7例,L4 8例,L2 3例,L3 2例,均应用USS内固定并植骨。结果2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3个月-4年,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神经功能恢复,影像学术后脊柱后凸角、椎体压缩和椎管矢状径复原基本达正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椎管变形基本消失,椎管通畅,硬膜囊受压基本解除。结论模式化的USS操作简便,复位满意,三维固定牢固,是脊柱后路固定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认知功能指标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宫颈癌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泊酚麻醉。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麻醉前10 min(T0)、麻醉后10 min(T1)、手术进行时(T2)、手术结束后(T3)]的心率、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麻醉前,手术完成后1 d、3 d、5 d后连线试验(TMT)完成时间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等认知功能相关指标在麻醉前后变化以及NGF、BDNF在血清中分泌水平变化差异以判断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各指标的影响。结果 在T0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在T1、T2、T3时,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较麻醉前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麻醉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TMT完成时间和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麻醉后,两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1d、3 d 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明显降低,而观察组手术结束后5 d较麻醉前无显著性差异,且观察组患者的TMT完成时间和MMSE评分均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 0. 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NGF、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术后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通过七氟醚静吸复合方式进行麻醉可使宫颈癌患者血清中分泌的NGF、BDNF含量降低,手术完成3 d内其认知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在5 d内可回至麻醉前状态,说明其影响具有可逆性,但仍需在麻醉后给对各种体征进行监测以避免麻醉所引发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氢吗啡酮联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及对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4月本院收治的单胎足月初产妇120例,随机化原则分4组各30例,硬膜外麻醉后行脉冲式自控硬膜外泵镇痛维持,镇痛泵组成分别为对照组0.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低、中、高浓度组分别为氢吗啡酮(5、10、15)μg/ml+0.1%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生理盐水稀释至250ml,脉冲剂量8ml/h,自控镇痛量6ml/次,时间锁定30min。对比4组镇痛后10min、30min、2h、4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麻醉起效时间、产程时间、镇痛前、镇痛后30min及胎儿娩出时MAP、SPO2、HR值,镇痛后30min、胎儿娩出时Bromage评分及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评价用药安全性。结果:中、高剂量组分娩镇痛后10min、30min、2h、4h VAS评分以及麻醉起效时间等无差异但均低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持续时间,镇痛前、镇痛后30min及胎儿娩出时MAP、SPO2、HR值,镇痛后30m...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9 — 2017年北京市通州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结果,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通州区近9年的手足口病报告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年间通州区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9 809例,年均发病率为276.04/10万,呈下降趋势,病例数隔年高发,5 — 7月为发病高峰。 西部和北部地区年均发病率高,前3位为马驹桥镇、梨园镇和张家湾镇。 男女性别比为1.45∶1,集中在≤5岁年龄组,占91.23%。 2010年重症病例比例最高,达0.54%,随后逐年下降(χ2=–6.864,P<0.001)。 历年病原谱构成不同(χ2=285.149,P<0.001),优势毒株呈季节性变化。结论通州区手足口病发病率和重症比例呈下降趋势,有季节性、≤5岁儿童和重点地区高发的分布特征,病原分布呈不同年份和季节的动态变化。 应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和宣传教育力度,做好病原学检测,流行季节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现场观察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预防耕牛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血吸虫病流行区江西省永修县吴城镇160头耕牛为实验对象,对实验耕牛逐一编号,收集牛粪采用顶管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在给予吡喹酮治疗后,全部粪检阴性实验耕牛随机分成A、B、C 3组:A组每隔15 d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对耕牛全身喷药1次,剂量为每次500 ml/头;B组每隔30 d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对耕牛全身喷药1次;C组为对照组,每隔15 d采用不含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的空白剂对耕牛喷药1次。试验期间,每隔30 d采用顶管孵化法检查全部试验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持续喷药90 d后,喷药组A、B及对照组耕牛血吸虫病患病率分别为4.00%、4.08%和24.49%;与对照组相比,喷药组A和喷药组B耕牛血吸虫病患病率分别下降83.67%和83.34%。结论采用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喷雾剂对耕牛进行全身喷药可预防耕牛感染日本血吸虫,降低耕牛血吸虫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