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选用C57BL/6小鼠经脾注入日本血吸虫虫卵,对虫卵所诱发的肝脏和脾脏细胞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结果显示在致敏组与非致敏组小鼠脾脏中均未出现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虫卵肉芽肿,与肝脏中细胞反应明显不同,且虫卵在牌内诱发的细胞反应也弱。分析认为可能与脾脏内存在针对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免疫调节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并认为本实验模型将可能有助于进行脾脏免疫应答与肝虫卵肉芽肿形成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糖尿病大鼠心脏超微结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D大鼠造成实验性高血压糖尿病(HD)后,分别于6、8和10个月处死,每组8例,用光镜及透射电镜动态观察心脏变化。结果提示:首先出现,心脏小动脉壁增厚、腔变窄,随后出现心肌细胞的变性或坏死,以及替代性纤维化和间质性纤维化。并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形态学发生机理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二乙基亚硝胺为启动剂,苯巴比妥钠为促进剂,建立短期诱癌实验模型。利用平面立体形态学定量分析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角蛋染色计数联合对γ-谷氨酰转肽酶酶病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者联合检测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验结果,从而为筛选致癌,促癌及抑癌物质提供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们复查胸科医院病理科及本教研室原诊断为食管腺癌的17例切片,发现粘液表皮样癌7例。其中食道中段2例,中下段4例,缩窄型5例。瘤体直径1.5~6.1cm,切面灰白色、质硬,5例已穿透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肝癌高发区211例手术切除肝细胞癌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对肝内HBsAg表型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非癌肝组织154例(73%)HBsAg阳性,其表型可分为胞浆型(55.8%),胞膜型(10.4%)及胞浆-膜混合型(33.8%)三型。胞浆型多散在分布,而膜型及混合型多聚集成片。2.肝内HBsAg检出率受肝内多种病变(特别是肝硬化及肝炎)所影响,在肝细胞损伤及病变活动时肝内HBsAg多呈膜型或混合型,而病变静止时则多呈胞浆型。3.肝内HBsAg检出率与肝癌患者年龄有密切关系,青年组阳性率高达87.5%,而老年组则仅41%。本文讨论中指出,在我国肝癌高发区,肝硬化并不是肝癌发生不可缺少的前驱病变,部分病例在由HBV所引起的慢性肝炎基础上直接发生为癌,HBV可能是肝硬化及肝癌共同致病因素,在其它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共同作用下,加速肝癌形成。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动脉损伤后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状态下的凋亡细胞的水平及其出现的时间的部位,深入地研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机制,为抑制再狭窄的形成提供可能的干预措施。方法和结果应用球囊导管损伤小型猪髂动脉制备成内膜增殖所致的血管狭窄模型,采用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动态观察损伤后1天、3天、6天、12天和30天的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状况,并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标记在DNA3′-OH的方法(TUNEL)来标记凋亡细胞。结果表明,损伤后6天以内,未出现凋亡细胞,从12天起,仅在增殖的内膜中出现了较低水平的凋亡,即12天(1.94±0.42)%和30天(1.36±0.31)%,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可以认为,较低水平的凋亡细胞可能是再狭窄形成过程中的病理学特征。结论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是血管损伤后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特征,相比大量增殖的内膜平滑肌细胞,较低水平的凋亡可能是血管狭窄形成的机制之一,这提示,对低水平的凋亡进行适时适量的诱导,可能为抑制再狭窄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心肌M乙酰胆碱能受体参与调节心肌收缩和舒张过程,影响着心肌血流量的分布,在维持心肌功能完整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心肌M-受体亲和力以及密度的改变可反映心肌的内在损伤。测定M-受体是心脏病学、药理学等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文献报告多用组织匀浆,高速和超速离心,  相似文献   
9.
以二乙基亚硝胺为启动剂,苯巴比妥钠为促进剂,建立短期诱癌实验模型。利用平面立体形态学定量分析技术和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计数联合对γ-谷氨酰转肽酶酶病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者联合检测更能客观地反映实验结果,从而为筛选致癌、促癌及抑癌物质提供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汉防己甲素对实验性葡萄膜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用牛血清白蛋白诱发了家兔实验性葡萄膜炎。汉防己甲素(Tet 50 mg/kg/d ip)和地塞米松(Dex 5 mg/kg/d ip)治疗8天,能显著降低眼部炎症反应、房水蛋白含量、血清免疫复合物和外周T淋巴细胞转化率。停止给药后4天,Dex组房水蛋白和血清免疫复合物再度升高。Tet组虽有升高,但比Dex组明显为低。病理学检查发现Tet组脉络膜炎症比对照组明显为轻。结果表明,Tet抑制实验性葡萄膜炎,除了其抗炎作用外,还与其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149-15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