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6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尼可地尔(Nicoradil)超极化心脏停搏心肌保护的有效性,并与高钾心肌麻痹液去极化心脏停搏的心肌保护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实验分3组,即对照组、去极化心脏停搏组、超极化心脏停搏组。10ml4℃心肌麻痹液诱停离体鼠心,每30min重复灌注心肌麻痹液5ml,在(15±1)℃下心脏停搏120min,再灌注后离体心工作30min。记录心脏机械停搏时间、再灌注后心脏复跳情况、心功能指标恢复(左室发展压、主动脉流量及左室压力微分)、冠状循环灌注平均流量、心肌丙二醛(MDA)含量、电镜下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超极化心脏停搏组对心功能恢复、冠状循环灌注平均流量及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保护效果优于去极化心脏停搏组(P<0.05),心肌MDA含量低于去极化心脏停搏组(P<0.01)。结论:尼可地尔超极化心肌麻痹液(100μmol/L)心肌保护效果优于高钾去极化心肌麻痹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围体外循环期静息能量消耗的改变。方法将接受体外循环手术的风心病患者20例分为男、女两组,A组为男性,B组为女性。采用间接能量监测仪测定手术前后的静息能量消耗,手术前后构成自身对照。结果男性患者在术后第1、3、5、7天的静息能量消耗与术前的静息能量消耗之比分别为(1.346±0.004雪、穴1.158±0.001雪、穴1.091±0.001雪和穴0.992±0.001雪;女性患者为穴1.285±0.002雪、穴1.130±0.001雪、穴1.052±0.001雪和穴1.008±0.0003雪;术后前5天明显高于术前穴P<0.01雪,术后第7天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对男女性患者静息能量消耗的影响在术后第1天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风心病瓣膜置换手术后能量消耗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心脏金属异物风险大,易致心脏破裂引起失血性休克及心包填塞,病死率高,文章通过2例患者诊疗过程分析,提高对此类疾病的快速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通过回顾2例心脏金属异物的诊治过程,增加对此类疾病的快速诊断及手术治疗经验.结果 2例患者的心脏金属异物均为外伤导致,诊断及时明确,确诊后积极围手术期准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体外循环手术取出异物,术后长期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心脏金属异物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时制定手术方案,术后与行体外循环患者康复进程大致相同,远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组织损伤部位血管生成,与其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密切相关,但促红细胞生成素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小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信号机制。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鉴定后传代培养,以 PI3K 特异性抑制剂 LY294002作干预处理,实验细胞分为EGM-2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组(培养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分别为1,5,1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培养液中分别含有10 U/mL促红细胞生成素及10 mmol/L LY294002)、LY组(培养液中含10 mmol/L LY294002)、二甲基亚砜组(培养液中含1 mL/L二甲基亚砜),分别采用CCK8试剂盒、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裂解液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Akt及p-Akt表达。 结果与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并随培养基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增加而呈现量效关系,而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促增殖作用可被 LY294002完全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LY组、促红细胞生成素+LY组细胞裂解液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显著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处理各组。各组 Akt 表达无明显差异,而促红细胞生成素+LY 组 p-Akt表达显著低于促红细胞生成素各组。上述结果提示,促红细胞生成素能显著促进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的增殖、降低内皮祖细胞的凋亡率,其作用依赖于PI3K/Akt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典型的中、老年疾病,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通过血管移植,可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缺血,提高生活质量,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1]。我科自2003年2月至2004年12月对63例7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行C  相似文献   
6.
左心室减容手术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左心室减容术(partialleftventriculectomy,PLV)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方法。方法:11例晚期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包括晚期瓣膜性心肌病6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缺血性心肌病1例,均行PLV,同期行双瓣膜置换6例,冠状动脉移植术1例。结果: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心脏功能、左心室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缓解。心率由(104.00±20.16)次/min降至(82.55±10.41)次/min(r=0.662,P=0.027),心功能(3.36±0.31)级降至(1.55±0.52)级(r=0.690,P=0.019)。心胸比由0.79±0.04降至0.58±0.05(r=0.720,P=0.013),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由(79.29±2.68)mm降至(54.02±1.69)mm(r=0.649,P=0.031),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由(63.35±4.85)mm降至(29.59±4.60)mm(r=0.611,P=0.046)。左心室射血分数由0.23±0.04增至0.540±0.08(r=0.623,P=0.041),心输出量由(2.68±0.57)L/min增至(4.39±0.54)L/min(r=0.765,P=0.006),平均动脉压由(78.18±6.55)mmHg增至(90.36±4.57)mmHg(r=0.863,P=0.001),静脉血氧饱和度由0.38±0.03增至0.69±0.05(r=0.535,P=0.090),中心静脉压由(14.00±2.28)cmH20降至(9.45±1.37)cmH20(r=0.609,P=0.047),平均肺动脉压由(29.09±5.49)mmHg降至(18.91±3.99)mmHg(r=0.703,P=0.016),平均肺动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出血是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并发的一种严重的致命性并发症,死亡率很高。随着体外循环技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简称CPB)的不断提高和术后监护的加强,此并发症的发生率已有所下降,但在接受复杂心脏手术及高龄患者中,此并发症的发生率又有上升趋势,加之早期诊断和处理比较困难,故尔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总结主动脉弓替换手术的脑保护方法,以期提供最佳的脑保护模式.方法 中低温全心肺转流,根据脑保护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深低温停循环组11例(A组),双侧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组10例(B组),右锁骨下动脉插管单侧顺行性脑灌注组27例(C组).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8.4±39.3)min,平均心肌血运阻断时间(103.6±27.4)min.A组平均停循环时间(30.1±24.3)min,B组平均脑灌注时间(41.5±22.4)min,C组平均脑灌注时间(33.5±26.7)min.病死率12.5%(6/48),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并发症.结论 主动脉弓替换术的脑保护可根据基底动脉环是否完整,选择单侧或双侧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  相似文献   
9.
急诊体外循环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应用急诊体外循环抢救和治疗重危心血管病患者的经验。方法  2 9例重危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紧急心血管手术 ,其中 5例采用常温左心辅助转流 ,其余采用中低温中、高流量灌注 ;上下腔静脉 主动脉转流 16例 ,上下腔静脉 股动脉转流 7例 ,左心房 股动脉转流 4例 ,股动脉 股静脉转流 2例。术中采用温血顺、逆灌等多种心肌保护方法。结果 全组快速建立体外循环的时间为 10~ 15min ,总体外循环时间 78~ 186min ,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率 86%。手术早期死亡 3例 ,死亡率 10 3 4 % ,余 2 6例痊愈出院。结论 对心衰难以控制 ,全身重要脏器面临不可逆损害的患者ECC的使用应采取积极态度 ,尽早通过体外循环纠正原发病变 ,快速建立体外循环以股动、静脉插管为首选 ,体外循环管理强调“快”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围体外循环(CPB)期心肌炎症活性的直接证据。方法 随机选择20例接受CPB手术的患者,于CPB前后及CPB期间获取心肌组织样品以ELISA法测定NF-κB的活性变化,同时测定围术期血浆TNF-α浓度,记录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分析心肌NF-κB和血浆TNF-α在围CPB期间的变化以及与影响因素和心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CPB前17例患者心肌细胞NF-κB活化,CPB后19例患者心肌细胞NF-κB活性较CPB前明显增加;②心肌NF-κB活化程度与血浆TNF-α浓度变化呈正相关;③心肌NF-κB活化程度与临床结果及其它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PB前患者心肌即可能存在炎症活性,CPB可导致心肌细胞NF-κB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