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产后6周妇女腹部核心肌厚度变化的超声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肌肉超声,观察自然分娩后6周妇女腹内斜肌(IO)、腹外斜肌(EO)及腹横肌(Tr A)厚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1-12月到该院进行常规产后复查的健康自然分娩产妇20名(产妇组),另选取在该院实习或工作的未孕青年女性20名作为对照组。使用超声成像技术分别测量上述女性仰卧位平静呼气末、腹式呼吸吸气末、腹式呼吸呼气末右侧IO、EO、Tr A的厚度,并计算上述肌肉厚度的变化率。结果产妇组平静呼气末Tr A厚度小于对照组(P=0.026),而IO及EO厚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组Tr A厚度变化率小于对照组(P=0.011),而IO及EO厚度变化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6周妇女Tr A厚度及收缩能力较未孕青年女性下降,为进一步研究妊娠相关下腰痛(PLBP)与腹部核心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研究思路及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法松解椎枕肌治疗枕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4例枕神经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2组均给予物理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手法松解椎枕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采用视觉模拟标尺法测定疼痛程度,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VAS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56,P0.05)。结论手法松解椎枕肌治疗枕神经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妊娠相关下腰痛(pregnancy-related low back pain,PLBP)是妊娠期及产后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理状态,以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的临床表现。一些患者、家属甚至专科医生都认为PLBP是一种可以预料的功能状态,不需要治疗干预。因此,许多患有这种疼痛综合征的孕产妇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及时治疗。然而,PLBP对孕产妇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甚至精神心理都可能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目前对于该病的患病率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的调查研究之间得出的数据有较大的差异,而国内还没有关于产后下腰痛的相关调查研究,对于PLBP危险因素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此外,对于其病理生理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目前关于PLBP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腰椎生理曲度、椎间盘、核心肌群及耻骨松弛素等因素的变化。虽然对于该病的治疗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常见的包括产科护理、经皮神经电刺激、脊柱手法治疗、运动疗法、药物治疗、针刺治疗等,但目前仍然没有公认的最佳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对于妊娠期间下腰痛的治疗,更是受到了许多限制。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PLBP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期望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耻骨间盘连接而成,耻骨间盘由纤维软骨组成,中间有耻骨联合腔,该腔正常间距为4~5 mm,孕产妇可生理性增宽2~3mm,但一般不会超过10 mm。妊娠或生产等因素可造成耻骨联合周围的韧带发生松弛、断裂,耻骨联合腔增宽,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孕产妇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目前国内外对围生期耻骨联合分离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部分临床医生对该病缺乏系统认识,重视程度也不够,导致许多患有该病的孕产妇没有得到早期干预和治疗,部分产妇可能会因此而出现骨盆带周围的慢性疼痛。  相似文献   
5.
背景:产后腹直肌分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产妇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运动疗法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何种运动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其修复,目前尚缺乏共识。目的:通过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卷腹运动、腹部中空运动、盆底肌收缩和联合运动4个训练动作对产后腹直肌分离间距的即时影响。方法:招募39例符合条件的腹直肌分离产妇,产后时间2-6个月。在静息状态、卷腹运动、腹式呼吸、盆底收缩、联合运动5个动作模式下,利用高频超声分别在受试者脐上4.5 cm、脐水平和脐下4.5 cm处对腹直肌分离间距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1)脐上4.5 cm处,4个训练动作与静息状态相比,对腹直肌分离间距的影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 0.05);脐水平处,卷腹运动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显著减少(P <0.01),而联合运动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增加(P <0.05);脐下4.5 cm处,卷腹运动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减少(P <0.05),其他3个动作与静息状态相比,腹直肌分离间距虽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 0.05);(2)顺产组和剖腹产组相比,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