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本研究分析延边汉族和朝鲜族人群中脂联素基因启动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2型精尿病的关联.方法 共有97个延边个体被纳入到本研究中,包括55个汉族(13个正常人和42个2型糖尿病患者)和42个朝鲜族(16个正常人和26个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项目包括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总胆同醇(TC)和甘油三酯(TC).PCR和测序用于SNP的筛选.ANOVA和χ~2检验用于数据分析.结果 在延边朝鲜族中TG在2型糖尿病组大于正常组(P=0.033).FPG、TC和TC在延边朝鲜族2型糖尿病组大于延边汉族2型糖尿病组(P=0.038;P=0.037;P=0.047).在延边朝鲜族中-11426A-11377C的单体型频率在2型糖尿病组小于正常组(P=0.043).在延边汉族中BMI与-11426位点的基因型有关,基因型-11426G的BMI小于基因型-11426A(P=0.039).-11426位点从基因型的BMI在延边汉族大于延边朝鲜族(P=0.006).结论 1.延边汉族和朝鲜族之间在2型糖尿病组中FPG、TC和TG存在民族差异.2.在延边朝鲜族中单体型-11426A-11377C可能在2型糖尿病发展过程中被认为是一种保护因素.3.在延边汉族中SNP-11426A>G可能与肥胖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辣椒和乙醇对肉桂醛引起的皮肤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3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乙醇组、辣椒组、混合组,每组8只.对照组:生理氯化钠溶液日2次灌胃;乙醇组:50%乙醇、生理氯化钠溶液分别灌胃;辣椒组:10%辣椒液、生理氯化钠溶液分别灌胃;混合组:50%乙醇、10%辣椒液分别灌胃.剂量均为每次8 ml/kg,各组连续灌注7d.出现饮水量增加、大便干结、耳廓血管充血等辛辣刺激体征后,再将各组实验动物分成完整皮肤组和破损皮肤组,每组4只,按化妆品卫生规范进行皮肤刺激性实验,分别记录1、24、48和72 h刺激部位的情况,对皮肤刺激反应进行评分,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辣椒与乙醇连续7d灌胃后,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为0.25±0.46,辣椒组为5.38±0.74,乙醇组为7.25±0.71,混合组为12.75±0.70,辣椒组、乙醇组及混合组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家兔完整皮肤刺激状态评分中,混合组皮肤刺激反应强度在24、48 h显著高于灌注辣椒组(F=28.44、30.33,P<0.05);在家兔破损皮肤刺激状态评分中,乙醇组、混合组皮肤刺激反应强度在24、48、72 h评分显著高于辣椒组(F=197.12、94.54、87.63,P< 0.01).结论 按照实验所用的剂量,辣椒、乙醇和混合物都能够在家兔诱导出辛辣刺激体征,辣椒和乙醇能明显增加皮肤对肉桂醛刺激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4-羟苯基维胺(4-HPR)在不同载体中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HKF)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4-HPR脂质体溶液及4-HPR微泡溶液.用不同浓度(0~80 mg/L)4-HPR脂质体溶液作用原代HKF 6~48 h后,噻唑蓝(MTF)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将部分HKF分成3组,分别用15 mg/L 4-HPR溶液、4-HPR脂质体溶液、4-HPR微泡处理,每组再分成两个亚组,一个亚组在给药后接受超声处理,另一亚组不做超声处理.作用24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HKF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15 mg/L 4-HPR脂质体或4-HPR微泡处理24 h后HKF的凋亡情况.结果 成功制备4-HPR脂质体溶液及4-HPR微泡溶液.MTT检测显示,4-HPR脂质体溶液在1 ~ 80 mg/L浓度范围内对HKF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增殖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r=0.633,P<0.01).超声处理后4-HPR微泡组与4-HPR溶液及4-HPR脂质体组对HKF的增殖抑制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HPR脂质体组和4-HPR微泡组HKF凋亡率分别为(21.81±3.73)%和(39.79±1.61)%,较对照组(6.18±0.61)%均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 成功制备4-HPR微泡,不同载体中4-HPR可促进HKF凋亡,进而抑制增殖,其中4-HPR微泡结合超声抑制作用较4-HPR脂质体强.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4-羟苯基维胺(4-HPR)微泡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KF,分为对照组、15 mg/L 4-HPR微泡组和超声联合15 mg/L 4-HPR微泡组,处理24 h后,运用逆转录PCR(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测定各组KF中COL1A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4-HPR微泡组和超声联合4-HPR微泡组 COL1A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 ± 0.18、0.69 ± 0.15和0.35 ± 0.18,COL1A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为0.93 ± 0.03、0.74 ± 0.07和0.44 ± 0.06。4-HPR微泡组和超声联合4-HPR微泡组COL1A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0.001);而超声联合4-HPR微泡组COL1A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4-HPR微泡组(均P < 0.05)。结论 超声联合4-HPR微泡对KF中COL1A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48岁,全身褐色线状斑40余年,外阴部肿物10年。皮肤科情况:外阴及肛周多处可见溃疡,最大处为7.0 cm×5.0 cm,均为不规则形,质硬,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脓液,触碰易出血,有异味,伴疼痛。皮损组织病理示:鳞状上皮增生,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可见鳞状细胞团块,基底层细胞异型增生改变,真皮深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诊断:汗孔角化症;鳞状细胞癌(外阴)。  相似文献   
6.
毛细血管扩张症又称为红血丝,是一种以肉眼可见的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泛红为特征的血管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毛细血管扩张症也成为了爱美人士的一大困扰.现有多种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方法,包括外用药物治疗、系统药物治疗、电外科手术和激光治疗等.其中激光治疗因效果好、不良反应小而深受广大医师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内胃泌素释放肽(GRP)及其受体(GRPR)的表达,探讨其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组织内的GRP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瘢痕疙瘩及正常成纤维细胞上的GRPR表达。结果瘢痕疙瘩的GRP及GRPR表达均较正常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疙瘩的GRP及GRPR过表达可能在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辛辣食物对肉桂醛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影响.方法 小鼠连续灌胃辛辣食物后引出辛辣刺激体征;以肉桂醛为致敏物在小鼠皮肤上诱导、激发出变态反应,分别比较灌注辛辣食物的小鼠与灌注生理氯化钠溶液的小鼠皮肤上肉桂醛引起的变态反应强度的差异.结果 辛辣食物连续7d灌胃后,灌注辛辣食物的小鼠症状体征评分明显高于灌注生理氯化钠溶液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肉桂醛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强度比较重,灌注辛辣食物的小鼠皮肤变态反应强度在24h、48 h评分显著高于灌注生理氯化钠溶液的小鼠皮肤变态反应,而在72 h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72 h组织病理评分中两组组织病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照实验所使用的剂量,辣椒、乙醇混合物能够在小鼠诱导出辛辣刺激的体征,辛辣食物会明显加重肉桂醛的皮肤变态反应强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瘢痕疙瘩及其成纤维细胞中的纤连蛋白(FN)及额外结构域A(EDA)、额外结构域B(EDB)的表达,探讨其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方法使用蛋白质印迹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瘢痕疙瘩组织内及成纤维细胞中FN、FN-EDA、FN-EDB的含量。结果蛋白质印迹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均证明FN、FN-EDA、FN-EDB在瘢痕疙瘩组织中增高明显,且FN-EDA、FN-EDB表达位置与F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疙瘩中过表达的FN、FN-EDA、FN-EDB在瘢痕疙瘩形成过程中可能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成功率高的人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 方法 27只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5组,A、B、C组每组5只,在每只裸鼠腋窝下接种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和Matrigel胶混悬液0.1 ml,细胞浓度分别为1.0 × 104个/μl Matrigel胶(A组)、3.0 × 104个/μl Matrigel胶(B组)、5.0 × 104个/μl Matrigel胶(C组)。取C组成形瘤块修剪成若干个5 mm × 5 mm × 5 mm大小的组织块移植于D组裸鼠(8只)的腋窝皮下;E组裸鼠(4只)皮下注射100 μl Matrigel胶作为对照组。A、B、C组出瘤后30 d、D组瘤块移植后30 d肉眼观察瘤体的形成过程及变化,并在第31天处死裸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其移植后成形的瘤体组织学变化及裸鼠的心、肝、脾、肺、肾组织的变化。 结果 A、B、C组裸鼠成瘤率为100%,出瘤时间分别为(90.20 ± 3.96) d、(61.00 ± 2.92) d、(39.60 ± 3.20) d。出瘤30 d时3组瘤体体积分别为(288.34 ± 25.29) mm3、(1 370.63 ± 105.24) mm3、(1 940.98 ± 184.37) mm3,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38.74,P < 0.05)。D组裸鼠成形瘤块移植后瘤块体积先略增大后逐渐减小,移植第14天始持续增大,8只中7只成瘤。E组裸鼠未见瘤体形成。组织病理学检查,各组瘤体的组织形态在镜下一致,与人瘢痕疙瘩组织相似,未见其他脏器组织学改变及转移瘤灶。结论 裸鼠皮下接种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可建立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而且已成瘤组织修剪成一定体积再次移植于裸鼠皮下也可以建立瘢痕疙瘩裸鼠荷瘤模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