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辨证论治”中蕴藏的思维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导数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泛系方法论、整体制约论等理论知识,从不同角度对辨证论治中的思维方法进行了探讨,说明中医辨证论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理逻辑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2.
415例药源性致死病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药源性致死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检索1998年~2004年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CHKD期刊知识库收载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对其报道的药源性致死个案作汇总性统计与分析。结果:以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药源性致死发生率最高,占43.85%;抗微生物药、中草药、抗肿瘤药、影响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的致死率位居前5位;过敏性休克死亡占较高比例,约31.81%。结论:严格用药指征、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和服务素质培养,是减少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致死发生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扎 60min之后再松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 ,造成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观察了电针对其心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 :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有明显拮抗LVSP、±dp/dtmax、Vpm和Vmax降低的作用 ,并有抑制LVEDP升高的作用。表明电针能改善左心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顺应性 ,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根治性放化疗(D-CRT)前18F-FDG PET/CT代谢和异质性参数结合临床特征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D-CRT的106例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接受了18F-FDG PET/CT检查,通过数据处理获得肿瘤原发灶的代谢和异质性参数。随访所有患者的总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临床特征、肿瘤代谢和异质性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1、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7.4%、51.9%,中位生存时间为20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N分期、M分期、肿瘤代谢体积、病灶糖酵解总量、异质性指数-2(HI-2)、40%最大标准化摄取值为阈值的变异系数(CV40%)与ESCC预后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表明:N分期、CV40%是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9、<0.001)。结论 N分期、肿瘤代谢异质性参数CV40%与ESCC D-CRT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并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烟碱和尼古丁朱泽华1刘建琳1张建霞2郝英群1测定总烟碱和尼古丁的分析方法有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极谱、原子吸收、旋光测定法。其中大部分色谱方法都用氰、萘胺或氯化物裂解氮杂环。这些方法还要对最终测定产物进行冷凝,而且在...  相似文献   
6.
143例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微生物类药物药源性致死的特点和规律,以预防或减少其发生,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检索1998~2004年报道的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致死个案,自行建立数据库,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进行分析。结果青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头孢唑啉致死病例数居前4位(占48.95%),静脉用药发生率(55.24%)最高,全身性反应致死占了很高的比例(62.24%)。结论严格用药指征,按照药品说明书的用量用法使用,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减少抗微生物药物药源性疾病或药源性致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自由基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扎60min之后再松开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针刺内关、神门穴,并观察其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显著提高血中SOD、GSH-Px活性,减少MDA的生成。提示针刺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近年来运用分子生物学对针刺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探讨了针刺治疗方法的现代化及当前经络理论的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经络理论及针刺治疗方法的研究必须在保持传统的前提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18 )F-FDG PET/CT)在早期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继发感染的评估价值。方法分别构建两种细菌(ATCC 25922和ATCC 25923)的SAP SD大鼠感染组模型,并以生理盐水构建对照组模型。分别在建模后0、1、3h检测动物全血细胞计数和血清淀粉酶,建模后3h行~(18)F-FDG PET/CT显像,并进行生物学分布、HE染色和Gram染色等验证PET显像结果。结果~(18 )F-FDG PET/CT显像提示,两种细菌感染组大鼠模型均显示胰腺部位的放射性浓聚灶;大肠埃希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生理盐水组靶(胰腺)/非靶(肌肉)比值(SUV)分别为4.22±0.61、4.32±1.21、2.26±0.35,两种细菌感染组模型动物SUV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埃希菌感染组模型与对照组模型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生物学分布结果与PET显像结果一致。结论~(18)F-FDG PET/CT可以作为早期诊断SAP继发感染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交叉反应性糖类决定簇(CCD)抗体吸附剂在过敏原体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92例过敏原特异性IgE(sIgE)阳性患者的静脉血样本,其中CCD指示带阳性62例(CCD阳性组),阴性30例(CCD阴性组)。两组均采用抗CCD抗体吸附剂处理样本后再次进行过敏原检测,对比前后两次检测结果,分析抗CCD抗体吸附剂在过敏原体外检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抗CCD抗体吸附剂处理后,CCD阳性组有61例CCD指示带转阴,转阴比例为98.4%,其阳性条带数明显减少,部分阳性过敏原sIgE数值明显降低(如树木组合、豚草、艾蒿、蟑螂、葎草、花生、黄豆和蟹);30例CCD指示带阴性过敏原的检测结果处理后无变化。结论抗CCD抗体吸附剂处理样本后可以明显减少CCD干扰引起的假阳性,但不影响真阳性,可以有效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利于临床医生确定特异性过敏原,有效预防和控制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