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通过全身灌注伊凡斯蓝(Evan’s blue,EB)或氧化铅建立SD大鼠坐骨神经内微血管可视化模型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优劣。方法取15只健康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200~250 g,随机分为传统显影组(A组)、荧光显影组(B组)和放射显影组(C组),每组5只,分别灌注明胶墨汁灌注剂、明胶EB灌注剂和明胶氧化铅灌注剂。灌注后4℃低温保存2 h取材,体视显微镜对各组进行观察后,反射荧光显微镜采集B组、micro-CT采集C组神经内微血管二维图像,导入计算机用Mimics 15.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3组均可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到坐骨神经内微血管形态。反射荧光显微镜观察示,微血管管径为10~30μm。B、C组均可通过将获取的二维图像导入计算机清晰重现微血管三维结构。结论 EB、氧化铅灌注法均可对神经内微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可视化观察,但EB存在易渗漏、图像噪点多、工作量大的缺点,不利于大样本研究;氧化铅虽分辨率较EB显影低,但易于操作,可用于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富血小板血浆(PRP)对体外培养的许旺细胞(SCs)增殖、分泌功能及迁移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从SD大鼠心脏穿刺取血,利用二次离心法制备PRP,对全血和PRP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 (PDGF-BB)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浓度测定;取3~5d龄的大鼠坐骨神经培养纯化SCs,将P1细胞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处理,实验组以含40.0%、20.0%、10.0%、5.0%和2.5% PRP的条件培养液干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于干预不同时间点采用CCK-8法测定SCs增殖活性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 mRNA表达的变化,ELISA检测SCs分泌NGF和GDNF的水平,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SCs的迁移能力. 结果 PRP血小板回收率达65%,PDGF-BB和TGF-β1浓度明显高于血清(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低于20 0%浓度的PRP呈浓度依赖性促进SCs增殖和迁移,而40.0%浓度组细胞增殖和迁移受到抑制;SCs分泌的NGF和GDNF和其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同样在低于20.0%浓度的范围内呈现量效关系,40.0%浓度组则显示抑制作用.结论 PRP在适当浓度范围可以促进SCs的分裂增殖,合成分泌NGF和GDNF以及迁移的能力,具有潜在的促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高分辨率显微CT(Micro-CT)研究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可行性,比较两种不同的造影剂对成像效果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注明胶-氧化铅和Microfil,取大鼠两侧坐骨神经行Micro-CT扫描,同时设定电压30kVP、功率40W作为
成像时的最佳能量参数。将扫描得到的断层图像转变为Dicom格式输出至个人电脑,利用Mimics 10.0软件对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将灌注不同
造影剂后得到的标本图片分别从大体和三维两个方面进行对照,发明明胶-氧化铅的造影效果明显优于Microfil;Micro-CT在扫描重建时呈现出低
耗时、低变化以及高清晰度的特点。结论 Microfil 在灌注微血管造影时存在者灌注压力要求高、成像质量差等缺点,而传统的明胶-氧化铅在
微血管造影上仍有其独到的优越性;Micro-CT不失为一种研究大鼠周围神经微血管三维构筑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去细胞异种神经复合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修复猕猴周围神经缺损后的全身及局部免疫排斥反应,评价该修复材料的安全性。方法健康成年雄性长白猪1只,体重48 kg,取胫神经制备去细胞异种神经;健康成年雄性猕猴1只,体重4.5 kg,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健康成年雌性猕猴10只,体重3~5 kg,制备25 mm长桡神经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复合细胞组和无细胞组(n=5),前者采用去细胞异种神经复合第3代脂肪干细胞移植修复,后者采用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修复。于术前及术后14、60、90 d抽取外周静脉血行淋巴细胞分析;术后5个月取材观察移植物组织免疫反应和神经再生情况,并与自体神经移植组作比较。结果复合细胞组与无细胞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外周静脉血淋巴细胞数量、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其数量、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复合细胞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低于其余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间比较,除术后14 d复合细胞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低于无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时间点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去细胞异种神经与周围组织有轻度粘连,神经外膜较自体神经厚,未见组织坏死、纤维瘢痕形成,移植物内见再生神经纤维,复合细胞组、无细胞组均有稀疏的CD3+、CD4+、CD8+、CD68+、CD163+T淋巴细胞散在分布,细胞浸润情况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类似。结论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修复猕猴周围神经缺损后未产生全身及局部免疫排斥反应;复合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移植后也未发现免疫排斥反应,且术后早期可能抑制CD4+T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