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调节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活性及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 从大鼠肝脏分离纯化培养HSCs;DCFH-DA法检测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HSCs中活性氧的影响;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白藜芦醇对HS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SCs的α-肌动蛋白(α-SMA)表达.通过PCR检测白藜芦醇对HSCs活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给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经腹输注白藜芦醇,检测肝组织病理切片,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从大鼠活体分离培养HSCs.白藜芦醇可抑制HSCs中活性氧的产生;明显抑制HSCs的α-SMA表达(103 ±7,90 ±7,63 ±4,53 ±3,F=62.179,P <0.05)与增殖(0.536±0.052,0.411±0.047,0.327±0.063,0.312±0.032,F=12.776,P<0.05);抑制HSCs活性相关基因(大鼠生肌调节因子、胶原蛋白Ⅲ及胶原蛋白Ⅰ)的表达(122 ±.5,96±3,68 ±3,60 ±3,F=180.600,P <0.05) (100 ±8,82±3,53±3,51 ±2,F =77.451,P<0.05) (170±3,147±4,92 ±3,90 ±2,F=462.878,P<0.05).大鼠活体实验显示白藜芦醇可降低肝羟脯氨酸含量及血清胶原蛋白Ⅲ和透明质酸水平(358.3 ±20.2,320.5±15.3,290.3±24.5,F=23.929,P <0.05) (32.8±3.1,28.9±1.3,25.3±1.8,F=20.050,P<0.05)(276.3±17.8,225.3±28.3,195.4±11.2,F=18.585,P<0.05).结论 白藜芦醇能够抑制大鼠HSCs的活化增殖,对活体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与白藜芦醇的抗氧化及抑制MyoD的表达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脂肪特异性蛋白27(Fsp27)基因对活体肝纤维化进程的调节作用.方法 分离原代肝星状细胞(HSCs),采用PCR技术检测在原代HSCs及活化HSCs中的Fsp27基因表达;构建携带Fsp27目的基因的慢病毒;建立肝纤维化模型;慢病毒转染模型鼠肝脏,对实验大鼠行肝脏病理切片检查,采用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肝脏及血浆纤维蛋白含量.结果 Fsp27基因在原代HSCs及活化HSCs中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功构建了Fsp27基因的慢病毒载体;成功建立了肝纤维化活体模型;Fsp27基因慢病毒成功转染大鼠肝脏,Fsp27基因减轻了肝脏的纤维化程度.结论 Fsp27基因具有延缓活体肝纤维化进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iR-181a与CARF基因是否存在靶向关系,并研究其在调节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Real-time PCR检测胰腺癌组织细胞中miR-181a的表达水平,通过miR-181a拮抗剂下调胰腺癌细胞中miR-181a浓度,并用MTT检测其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建立包含CARF基因3’-UTR序列的PGL-3载体,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验证CARF基因是否存在miR-181a的作用靶点,然后通过激动剂及拮抗剂调节胰腺癌细胞中miR-181a浓度,用Western blot检测相应细胞CARF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iR-181a在胰腺癌组织/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胰腺组织/细胞(P<0.05)。转染miR-181a拮抗剂可显著下调胰腺癌细胞中miR-181a的表达,并使其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提示miR-181a与包含CARF基因3’-UTR序列的载体共转染,可明显下调荧光素酶活性,且下调水平与miR-181a剂量呈负相关(P<0.05);CARF蛋白表达情况和胰腺癌细胞中miR-181a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miR-181a在胰腺癌细胞中存在高表达,通过下调CARF靶基因促进细胞增殖而推动胰腺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其发生机制是由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的脾脏"淤血性"改变所致.但临床观察发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内脏呈高血流动力学改变,尤其以脾动脉血流量增加更为显著,故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的发生在血流动力学机制上足由"淤血性"还是由"充血性"所致则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防治.方法 对1990-2009年肝内胆管结石伴肝内胆管癌8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发生率占同期肝内胆管结石病例的4.6%(84/1840),术前明确诊断47例;肿瘤均发生于含结石的胆管处,以左肝多见;病程1~40年,平均18年.20例迟发性肝内胆管癌发生于取石后6-16年,平均9年.临床表现为久治不愈的肝脓肿、难以控制的肝内感染、肝内阻塞性进行性黄疸和影像学提示结石部位的肿瘤性改变.84例中晚期病例65例(65/84,77.4%).行根治性切除者仅35例,姑息性切除26例,射频消融4例,单纯活检19例.结论 (1)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肝内胆管癌的概率较高.(2)对所有肝内占位性病变行术前、术中活检是避免误漏诊的重要方法.(3)早期诊断者行根治性切除可获得良好疗效.(4)对肝内结石伴胆管狭窄、肝段萎缩纤维化者行病灶肝段切除对继发胆管癌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快速康复外科用于开腹胆道探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快速康复外科用于开腹胆道探查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护理重点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重视镇痛、保温、输液控制,以减少治疗措施的应激性,并强化术后康复治疗,如补充营养、早期活动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原称脾动脉缩窄式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1],脾动脉缩窄是该术式的主要步骤之一,手术难度较大.我们在2004年开始自制专用的血管缩窄器械(命名为张氏血管缩窄器械),并成功应用于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在此简单介绍张氏血管缩窄器械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5年1月至2010年2月共实施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69例,其中男55例,女14例;年龄为21 ~ 73岁,中位年龄48岁;术前均证实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伴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53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胆汁性肝硬化3例,其他不明原因肝硬化6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脂肪特异性蛋白27(Fsp27)基因对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活化的影响及其对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调节作用.方法 提取HSCs并培养.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原代HSCs及活化HSCs中的Fsp27基因表达.构建携带Fsp27目的基因的慢病毒,转染活化的HSCs并继续培养72 h.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Fsp27基因对HS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SCs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了解HSCs的活化状态.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Fsp27基因对HSCs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成功分离原代HSCs,Fsp27基因在原代HSCs及活化HSCs中表达差异显著(P<0.01).活化HSCs成功转染携带Fsp27目的基因的慢病毒后继续培养72 h,与对照组比较,HSCs的活化与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5);Fsp27基因促进MMP-2的表达(P<0.05),降低了TIMP-1及TGF-β1的表达(P<0.05).结论 Fsp27基因具有抑制HSCs活化增殖的潜能,Fsp27基因可调节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Fsp27基因的作用可能与维持HSCs静息状态细胞表型有关.  相似文献   
9.
阑尾类癌是起源于阑尾黏膜上皮嗜银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其结构像癌,但生长缓慢,转移率较低,与临床上常见的癌症不同,较为少见,其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SDDS-GSR)后肝脾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集41例行SDDS-GSR术治疗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按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1年分为3期,并以21例正常体检患者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 (1)脾脏厚度在术后2周(47±8)mm及术后1年(46±8)mm较术前(60±9)mm显著减小(P<0.01).(2)术后2周门静脉直径(1.13±0.19)cm较术前显著变窄(P<0.01),脾动脉直径(0.49±0.08)cm较术前显著变窄(P<0.05),肝动脉直径(0.40±0.07)cm较术前显著增宽(P<0.05).术后1年门静脉直径(0.89±0.17)cm均较术前显著变窄(P<0.01).(3)术后2周门静脉血流量(649±294)ml/min和脾动脉血流量(446±254)ml/min较术前显著减小(P<0.01),肝动脉血流量(612±295)ml/min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1年肝动脉血流量(401±152)ml/min与术前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脾血流动力学参数发生异常变化;SDDS-GSR有助于纠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脾血流动力学的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