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龄(>85岁)男性肌少症患者的活动能力与其下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肌力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门诊部查体的87名高龄肌少症男性患者,年龄(89.5±4.4)岁,平均相对骨骼肌肉质量指数(RASMMI)为(6.04±0.62)kg/m2。分别对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成分测试、握力测试、下肢肌力测试(分别测试髂腰肌、股四头肌、胫前肌及腘绳肌的最大等长肌力),并研究上述指标与活动能力测试如步速(6min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计时“起立?行走”时间测试(TUGT)、5次起坐时间测试(FTSST)和闭目单腿站立测试的相关性。结果 步速、TUGT、FTSST、闭目单腿站立时间主要与年龄(r=?0.567,P=0.018;r=0.742,P=0.001;r=0.632,P=0.007;r=?0.489,P=0.047)、下肢肌肉质量(r=0.489,P=0.045;r=?0.579,P=0.012;r=?0.641,P=0.003;r=0.476,P=0.048)和下肢脂肪含量(r=?0.517,P=0.032;r=0.513,P=0.031;r=0.528,P=0.015;r=?0.533,P=0.012)相关。步速、TUGT、FTSST、闭目单腿站立时间与髂腰肌肌力(r=0.313,P=0.000;r=?0.887,P=0.000;r=?0.666,P=0.003;r=0.515,P=0.035)和与股四头肌肌力(r=0.251,P=0.017;r=?0.775,P=0.000;r=?0.612,P=0.013;r=0.671,P=0.002)相关。结论 高龄肌少症老人的活动能力与身体成分及下肢肌力相关程度较高。脂肪含量高而下肢肌肉质量低的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差;下肢肌力高的老年人活动能力较好,尤其以股四头肌、髂腰肌肌力为代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注药治疗冻结肩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的65例冻结肩患者进行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注药治疗。治疗前超声检查测量肩袖间隙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至皮肤的最短距离和喙肱韧带的厚度,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行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以及Constant量表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量表肩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治疗前测量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至皮肤最短距离为(11.81±2.52)mm,喙肱韧带厚度平均为(2.69±0.42)mm。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注药治疗。与治疗前评分比较,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3个月Constant量表和UCLA量表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得到改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治疗后3个月Constant量表和UCLA量表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不明显,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Constant量表中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程度和肌力均得到改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治疗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均未见进一步改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6)。 结论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注射可一次进针实现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2个部位的注射,临床短期疗效满意,可作为冻结肩超声引导微创治疗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数量与脂肪、骨骼肌等人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6月期间在北京某三甲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60岁以上老年人474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法(BIA)对其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并调查其患各种慢性病的情况,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慢性病数量与各人体成分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数量与年龄具有高度正相关性(r=0.75,P0.01),与性别没有相关性(r=-0.01,P0.05)。剔除年龄、性别因素后,患慢性病的数量与内脏脂肪面积、躯干脂肪量、体脂百分比三者存在高度正相关性(r=0.71、0.61、0.60,P0.01);与体脂量相关性低(r=0.21,P0.01);与上、下肢脂肪量无相关关系(r=-0.06、0.03,P0.05);而与骨骼肌质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SMI)、四肢骨骼肌质量、躯干骨骼肌质量存在中度负相关性(r=-0.51、-0.50、-0.53、-0.53,P0.01);与BMI、基础代谢率、蛋白质、骨矿物质存在中度或高度负相关性(r=-0.60、-0.56、-0.42、-0.65,P0.01);与腰臀比(WHR)存在低度正相关性(r=0.23,P0.01)。结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数量与年龄、内脏脂肪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全身的骨骼肌、BMI、营养;而与四肢脂肪量、WHR相关性差。老年人除了应注意维持下肢肌肉量,还要充分重视核心肌群的锻炼,以减少内脏脂肪。同时老年人在营养上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矿物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下肢肌力和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功能的改善。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康复科门诊进行康复治疗的15名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年龄54.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股四头肌(股内侧肌训练为主)、腘绳肌抗阻训练及膝关节控制训练,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间膝过伸角度、Fugl-Ma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10m最大步行速度及平均步长、股四头肌、腘绳肌最大等长肌力,观察时间为6周。结果 治疗组膝过伸角度减小8.1°(纠正率为68%,P<0.01);FMA评分增加14.43分,MAS平均降低1级,优于对照组(P<0.05);10m最大步行速度平均增加19.19m/min,平均步长增加14.11cm,较对照组增加显著(P<0.01)。治疗组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增长率为48.26%、48.08%(P<0.05),较对照组增加显著(P<0.01)。结论 加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及膝关节控制能力的锻炼,可有效改善膝关节过伸状态,提高下肢的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注药治疗腹股沟疝术后疼痛并发症应用价值的初步评估。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治疗15例因腹股沟疝术后不明原因且无法缓解疼痛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对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周围软组织区域进行注药治疗,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来分别评估术前、术后24 h、48 h、2周、4周的疼痛缓解情况。 结果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周围软组织区域注药治疗后,患者短期疼痛明显缓解,24 h尤为显著,术前、术后24 h、48 h、2周、4周的VAS评分比较分别为(3.5±0.8)、(0.7±0.8)、(1.5±1.0)、(2.5±0.8)、(2.7±0.8)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术后2周与4周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注药治疗腹股沟疝术后疼痛,短期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实时引导、安全、无辐射等优点,故可作为临床缓解腹股沟疝术后疼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RFA)前向甲状腺良性实性结节内注射少量无水乙醇对提高RFA治疗效率的价值。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根据标准纳入98例(98个结节)病理确诊为良性的实性结节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乙醇消融(EA)联合RFA组(EA+RFA组)和 RFA组,每组49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进行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甲状腺功能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时间、消融能量、消融功率、术后结节体积缩小率(VRR)、症状评分(SS)及外观评分(CS)、甲状腺功能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A+RFA 组平均RFA时间[(441.30±243.31)s比(790.70±349.82)s;t=4.403, P=0.000]、平均消融能量[(3.92±2.01)kJ比(5.15±2.12)kJ;t=2.709, P=0.009]和平均消融功率[(6.07±1.44)W比(7.30±1.29)W;t=3.612, P=0.006]均显著低于RFA组。术后 3、6、12 个月,EA+RFA 组VRR分别为(57.73±11.07)%( t=-3.16, P<0.001)、(64.40±10.56)%( t=-5.45, P<0.001)、(77.29±8.48)%(t=-10.46, P<0.001),RFA组分别为(55.44±13.01)%(t=-1.76, P<0.001)、(65.28±11.33)%(t=-5.09, P<0.001)、(75.17±9.84)%(t=-8.93, P<0.001),均较术前明显缩小;EA+RFA 组和RFA 组间术后1(t=3.41, P=0.33)、3(t=2.05, P=0.21)、6(t=2.77, P=0.49)、12 个月(t=5.05, P=0.10)的V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超声造影检查未见结节复发。术后12个月,EA+RFA 组SS[(1.77±0.86)分比(5.54±2.15)分;t=9.63, P<0.001]和CS[(1.39±0.77)分比(3.32±0.61)分;t=10.09, P=0.004]均明显低于术前,RFA组SS[(1.63±1.04)分比(5.90±1.79)分;t=12.72, P<0.001]和CS[(1.64±0.83)分比(3.15±0.72)分;t=8.13, P=0.012]也均明显低于术前,EA+RFA 组的CSS明显低于RFA组[(0.93±0.55)分比(2.44±0.53)分;t=-11.70, P=0.007]。随访期间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EA注射可有效提高甲状腺良性实性结节RFA治疗的效率,并在结节VRR、压迫症状和外观不适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序贯教学法在颈椎超声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科于2021年8月采用以颈椎重要结构的解剖知识、CT影像特征、超声声像图为教学内容的序贯教学法,对47名年轻超声科医师进行培训与讲解。所有学员既往均无脊柱超声检查经验。逐一对每一个重要结构进行解剖知识、CT影像特征、超声声像图的序贯讲解,讲解时间为60 min。讲解结束后,即刻对学员进行测试,测试的内容为颈椎5个重要结构超声声像图的识别。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调查学员对该课程的满意程度,以评估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结果47名年轻医师对颈椎5个重要结构超声声像图识别的正确率分别为:第7颈椎横突后结节93.62%;第6颈椎横突前、后结节87.23%;颈神经后内侧支87.23%;颈椎关节突关节纵切面85.11%;颈椎椎间孔82.98%。74.47%(35/47)的年轻医师对序贯教学法表示非常满意,21.28%(10/47)的年轻医师表示满意,仅4.26%(2/47)表示不确定。 结论以颈椎解剖知识、CT影像特征、超声声像图为教学内容的序贯教学法在年轻医师颈椎超声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评价腕管综合征病因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经电生理检查诊断或手术证实腕管综合征的患者,首先对腕管进行灰阶超声检查,观察腕管内正中神经的位置、走向,神经受压情况、神经束结构、神经外膜回声以及神经周围结构的异常,横切面扫查腕管及正中神经时观察正中神经横截面情况、测量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经的横截面积以及观察神经周围结构的异常;应用能量多普勒超声以观察正中神经及腕管内其他结构的血流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患侧腕和无症状侧腕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经横截面面积的差异。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经的横截面面积的诊断价值并找出最佳的诊断界值。 结果腕管综合征患者63例,共95侧腕。腕管综合征患者高频超声表现为腕管内正中神经的卡压近端肿胀、增粗,神经束结构模糊,神经外膜增厚。能量多普勒超声显示正中神经内血流信号增加。患侧腕与无症状侧腕的豌豆骨平面正中神经横截面面积比较[(15.91±5.95)mm2 vs(8.71±1.62)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46,截断值为10.5 mm2时,敏感度为89.5%,特异度为83.9%。高频超声诊断为特发性腕管综合征者73侧腕(76.8%,73/95),可明确诊断病因的共22侧腕(23.2%,22/95),其中13侧腕(13.7%,13/95)为腕管内屈肌腱腱鞘炎,1侧腕(1.1%,1/95)为腕管内屈肌腱腱鞘积液,2侧腕(2.1%,2/95)为腕管内腱鞘囊肿,1侧腕(1.1%,1/95)为腕管内实性肿块,2侧腕(2.1%,2/95)为腕管内指浅屈肌肌腹过低,2侧腕(2.1%,2/95)为正中神经高位分叉伴永存正中动脉,1侧腕(1.1%,1/95)为桡骨远端术后瘢痕压迫正中神经。 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评估腕管综合征病因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富血小板血浆:是通过离心自体全血而得到的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已证实富血小板血浆中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脑源神经营养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等。这些生长因子对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起着重要作用。富血小板血浆由自体血液取样制备,因取材方便、制备较简单,且具有较好的促进组织再生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骨科领域,如:肌肉、肌腱、韧带、软骨损伤,创面修复,骨折、骨性关节炎、脊柱融合等,并逐年被应用于神经再生的研究。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富含影响肌腱、韧带、肌肉和骨愈合的生长因子,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富血小板血浆激活后释放的分子可调节周围神经早期炎症、激活许旺细胞、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及阻止胶原纤维的增生,成为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驱动力。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富血小板血浆注射修复坐骨神经挤压伤的价值。 方法:将28只新西兰大白兔(北京隆安动物繁殖中心提供)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正常组暴露右侧坐骨神经后直接缝合;对照组建立右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模型;单频次注射组建立右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模型,术后24 h于超声引导下在损伤神经周围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多频次注射组建立右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模型,术后24 h于超声引导下在损伤神经周围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此后第3,5周各注射1次。术后12周,进行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形态学评价及失神经支配肌肉的湿质量恢复与组织学检测。实验经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批准(2015-x10-02)。 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单频次与多频次注射组再生轴突NF-200、S100染色累积吸光度值明显升高(P均< 0.05);多频次注射组二者累积吸光度值高于单频次注射组(P均< 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均< 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单频次与多频次注射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有髓神经纤维直径及髓鞘厚度明显增加(P均< 0.05);多频次注射组3指标多于单频次注射组(P均< 0.05),但仍低于正常组(P均< 0.05);③与对照组比较,单频次与多频次注射组肌肉湿质量、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P均< 0.05);多频次注射组两指标多于单频次注射组(P均< 0.05),但仍少于正常组(P均< 0.05);④结果表明,超声引导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多频次注射治疗坐骨神经挤压伤具有良好的效果。 ORCID: 0000-0002-1974-3221(朱亚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结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兔坐骨神经挤压伤定量评估的价值。方法 将40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挤压伤2、4、8周组和对照组(无挤压伤)。应用常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手术侧坐骨神经及小腿三头肌,分别得到不同时间点损伤神经及失神经支配肌肉的厚度、硬度变化指标,并与组织病理学参数进行比较。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比较测试者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损伤神经内径在术后2周较对照组明显增厚[(1.65±0.34) mm 比(0.97±0.15) mm,P=0.00],在术后8周恢复接近正常水平[(1.12±0.18) mm 比(0.97±0.15) mm,P=0.06],但神经弹性模量随时间变化逐渐增高[2周:(14.77±2.53) kPa;4周:(19.12±3.46) kPa;8周:(28.39±5.26) kPa],各时间点较对照组[(8.75±1.02) 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0);病理表现为神经组织内大量胶原纤维增生。失神经支配小腿三头肌厚度逐渐减小,弹性模量于术后2周内减低,2周后逐渐增加,术后8周显著增加(P均=0.00);病理学表现为肌内胶原大量增生并伴有脂肪细胞浸润,肌肉湿重比及肌纤维横截面积下降。测试者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常规超声结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为挤压伤神经及失神经支配肌肉的形态学及力学性能提供定量评价信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