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胸腰椎骨折多采用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其出血多、创伤大。而脊柱外固定器的应用作为微创新技术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目的:观察新型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新鲜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33例,先行脊柱外固定器复位,后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根据影像学资料计算患者治疗前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除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4例不同程度骨水泥漏,1例脑脊液漏(严密缝合后愈合)。结果可见联合应用脊柱外固定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创伤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对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在我院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c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80例患者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情况,其中45例采用单侧穿刺,35例采用双侧穿刺,比较两种方法术后再发骨折率是否相同,并对比两种方法在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骨水泥分布情况、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Cobb角纠正情况、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率为24.4%,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率25.7%,两种方法术后再骨折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的骨水泥注入量、手术时间、X线曝光次数明显多于单侧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穿刺的骨水泥分布情况明显优于单侧穿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穿刺与双侧穿刺在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Cobb角纠正情况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与双侧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率无明显差异,但由于单侧穿刺所需手术时间短,病人所承受的痛苦以及接受的辐射少,手术方法相对简单,因此一般情况下优先考虑单侧穿刺,若术中出现分布不均匀建议改为双侧穿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方法:7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术后10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 VAS 评分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术后1d、术后10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 VAS 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术后1d、术后10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 VAS 评分治疗后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d、术后10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有效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曾钊  周春芳 《中外医疗》2010,29(29):108-108
介绍采用综合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合并有SU、DVT治疗方法和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是以X射线片上胫骨平台骨折的型态为依据的,共分为如下6型:Ⅰ型,外侧平台劈裂骨折,无关节面塌陷;Ⅱ型,外侧平台的劈裂塌陷骨折,也是外翻应力合并轴向负荷所致;Ⅲ型,单纯的外侧平台塌陷;Ⅳ型,内侧平台骨折,呈劈裂性或劈裂塌陷性;Ⅴ型,双髁骨折,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塌陷及移位;Ⅵ型,双髁骨折合并干骺端骨折,常见于高能量损伤或高处坠落。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该技术于1997年被提出,特点是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维持适当稳定的固定、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区及其周围血供,其一般需要利用肌腱等软组织进行骨折的间接复位。由于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已逐渐被广泛使用。 背景:有研究利用长骨撑开器辅助治疗不稳定型胫骨平台骨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其使用长骨撑开器的安全性不高,易造成软组织损伤。 目的:对比改良膝关节撑开器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收治的7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23例,试验组34例接受改良膝关节撑开器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7例接受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膝关节HSS评分。试验获得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试验组术后出现关节僵硬1例与创伤性关节炎1例,对照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关节僵硬5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与内固定松动1例,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 0.05);③71例患者获得10-14个月随访,试验组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改良膝关节撑开器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ORCID: 0000-0002-7709-5648(吴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外伤所致的青壮年新鲜胸腰椎骨折常用手术方法是开放复位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有些不需要椎管减压者可只行开放复位内固定不植骨.但此种手术创伤大,出血多,跨节段融合,脊柱活动度丢失较大,以后仍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采用微创下经皮伤椎椎体植骨联合脊柱外固定治疗青壮年胸腰椎骨折患者32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胸腰椎骨折多采用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其出血多、创伤大。而脊柱外固定器的应用作为微创新技术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 目的:观察新型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新鲜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33例,先行脊柱外固定器复位,后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根据影像学资料计算患者治疗前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随访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末次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除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有4例不同程度骨水泥漏,1例脑脊液漏(严密缝合后愈合)。结果可见联合应用脊柱外固定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创伤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银蒲四逆四妙散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银蒲四逆四妙散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用银蒲四逆四妙散内服加外敷下腹部和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40例用红霉素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0%、对照组6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银蒲四逆四妙散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背景:胸腰椎骨折多采用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其出血多、创伤大。而脊柱外固定器的应用作为微创新技术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目的:观察新型脊柱外固定联合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新鲜老年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33例,先行脊柱外固定器复位,后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根据影像学资料计算患者治疗前后和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目测类比疼痛评分,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33例患者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椎管占位率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末次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除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有4例不同程度骨水泥漏,1例脑脊液漏(严密缝合后愈合)。结果可见联合应用脊柱外固定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入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创伤小,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