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8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心室晚电位     
一、心室晚电位的概念 心室晚电位(venlrieular late potentials)指发生在心电图上QRS波终末部并延伸到ST段内的延迟的心电活动。利用信息叠加技术(Signal—Add),用具有高分辨性能的记录器将晚电位记录下来,这种电位即称晚电位。  相似文献   
2.
我院从1983年1月~85年7月共收治本病8例,其中4例曾多次误诊为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及慢性支气管炎等。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见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体表记录晚电位方法学方面的发展,为晚电位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发现晚电位与致命性心律失常以及心性猝死的关系密切相关.1989~1990年,我们采用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晚电位检测阳性43例.疗效尚可,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1989~1990年间收治的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例.其病种如下:一、缺血性心脏病86例中,平均年龄56岁,男64例,女21例,晚电位检测阳性者27例.其中慢性冠不全32例中阳性者8例、急性冠不全9例阳性者3例,急性心肌梗塞21例阳性者  相似文献   
4.
女性,60岁,家庭主妇。主因头晕乏力伴胸闷1月,于2004年6月入院。既往体健无头晕、晕厥及抽搐发作史。  相似文献   
5.
应用血管扩张剂治疗心肌梗塞并发泵衰竭是近十余年一项重要的进展,后被推广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近年来,由于对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深入了解。应用血管扩张药日益广泛。在过去一年里我们用苄胺唑啉、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51例,收到一定疗效。现将有关资料和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当代及目前常见病多发性疾病且具有致命的危险者之一。最近几年来心血管病在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方面进展迅速,日新月异,特别在心电方面的研究具有突破性进展,现仅就某些进展的一部分作一报导。仅供参考。 一、急性心肌梗塞前综合征(即AMI超急期)的心电图特征(Hyperacute stage in Anterior Myocardial infarcton) (一)μ波倒置 正常健康人μ波是紧接T波后0.02~0.04秒出现,正常健康人μ波不应倒置,μ波倒置指μ波呈负向深度>0.05mV,但在  相似文献   
7.
第四届国际东洋医学大会(ICOM)于1985年10月18~21日在日本京都市举行.大会由会议主席坂口弘先生及日本东洋医学会会长室贺昭三先生主持.参加本届大会的共有17个国家及地区的200名正式代表和1,000名列席代表.我国代表有林平青、王宪楷、张鸣鹤、穆鉴、胡国让及曹雪笠医师.苏联及东欧各国未派代表参加.大会共收到论文100余篇,其中有关国家综合介绍中医中药发展情况7篇,大黄研究4篇,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哮喘6篇,高血压病4篇,有关疼痛发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的免疫荧光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的结构基础和病理机制,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和膜糖蛋白Ⅱb/Ⅲa进行了免疫荧光定量测定。41例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塞1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2例,稳定性心绞痛15例。结果表明,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在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之间呈递增趋势,差异均有显著性,且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该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正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观察组间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量差异均无显著性,且与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量之间无直线相关性。提示: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量的增加是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的病理基础,是血小板在急性不稳定性心肌缺血机制中的早期主要变化之一,具有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并非膜糖蛋白Ⅱb/Ⅲa数量变所致。  相似文献   
9.
181例心血管病和晚电位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凤  曹雪笠 《临床荟萃》1991,6(4):158-160
心室晚电位(LP)是心室肌局部性延迟除极的一种电活动.它是心室肌内存在碎裂电位的体表反映.亦称为“延迟碎裂电位”.LP是属心脏的异常的微小信息.它反映一处或多处小块心肌除极延迟.(心室肌不同步除极).当临近心肌已脱离不应期而能应激时有形成折返性心律失常导致心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的潜在可能性.所以它与致命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临床应用血管扩张剂治疗心肌梗塞并发泵衰竭是近十余年的一项重要进展,后被推广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近年来,由于对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深入了解,应用血管扩张药日益广泛。我们用苄胺唑啉、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51例,收到一定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