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副舟骨源性平足症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4年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副舟骨源性平足症的发病特点。结果 66例82足副舟骨源性平足患者,男24例,女42例,年龄15~90岁,平均(37.15±16.76)岁;单侧50例,双侧16例,其中64例为II型副舟骨,2例为I型副舟骨,由于副舟骨存在,胫后肌腱解剖异常而功能受损。根据平足症分期,I期17例,II期26例,III期15例,IV期8例,柔韧性平足47例,僵硬性平足19例。结论副舟骨源性平足症临床较为常见,为胫后肌腱功能障碍性平足症,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出现,其中女性、II型副舟骨发病率高。副舟骨异常存在导致胫后功能失调为副舟骨源性平足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物理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髋部骨折出现早期DVT患者使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静脉滴注加物理治疗,疗程7d,复查彩超了解血栓形成的恢复情况,并检测凝血象及血小板指标.结果 治疗后彩超提示12例患者下肢血流信号基本恢复正常,凝血指标(PT、APTT、TT)及PLT变化处于正常范围.结论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物理疗法可以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纯小切口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26例(27足)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的距下关节炎患者行距下关节融合治疗,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38.7岁(26~73岁);左侧11足,右侧16足.其中创伤性关节炎16例16足,类风湿关节炎6例7足,骨关节炎4例4足.术前平均病程8.3个月(6~25个月).手术采用外侧约4 cm切口,通过经皮穿针平行钻入2枚空心螺钉予以固定.术前和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法(VAS)疼痛评分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分别对疼痛和功能进行评估.同时采用X线摄片和CT扫描进行影像学评估. 结果 2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 5个月(6~47个月)随访.术前与末次随访时VAS疼痛评分分别为(6.9±0.7)、(1.5±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00,P=0.000);AOFAS踝与后足评分分别为(54.3±12.1)、(82.6±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8,P=0.000).术后X线片或CT示26例患者全部获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10.8周(10~14周). 结论 小切口经皮穿针空心螺钉内固定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经皮穿针空心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6年4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2例严重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8~68岁,平均45.6岁.均为单纯距下关节病变,经保守治疗、疼痛控制无效,选择关节镜下经皮穿针空心螺钉内固定的距下关节融合术.患者术前、术后均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表进行临床随访,同时,采用X线摄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1.2个月(6~48个月).12例患者AOFAS术前评分(54.67±5.28)分(43~61分),术后末次随访评分(89.17±3.56)分(78~95分),优良率为93%.术后X线片显示,11例距下关节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12.4周(9~15周).1例出现骨不连,行走后外踝下方疼痛,给予石膏靴固定制动3个月后复查X线片,距下关节骨性融合.结论 关节镜下经皮穿针空心螺钉内固定融合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独活寄生汤联合碳酸钙/维生素D,(钙尔奇D)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及对血清代谢指标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 将1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钙尔奇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独活寄生汤,两组均治疗9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右侧腰椎骨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血清代谢指标[血清钙(S-Ca)、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LP)、磷(S-P)含量]与血清IL-6水平,记录疼痛缓解时间,评判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0%(χ2=18.753,P<0.01);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为(l0.2±4.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1±5.8)d(t =9.654,P<0.01);治疗后观察组腰椎骨骨密度、Ward三角区骨密度、S-Ca、E2、ALP、S-P、IL-6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独活寄生汤联合钙尔奇D能够有效协同提高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及调节钙磷代谢,抑制IL-6活性,显著改善症状,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藤黄健骨片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予常规对症处理,治疗组予藤黄健骨片口服,连续服用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术后第1、2、4、8天时腰部疼痛评分,检测治疗第8周时血清骨钙素及骨密度,随访观察术后1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术后第1天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术后第1、2、4、8天时腰部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8周后,血清BGP、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KP手术后应用藤黄健骨片,可早期缓解术后疼痛,增加血清BGP表达,提高骨密度,减少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对闭合性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切口愈合影响。方法该院2007年12月—2013年3月收治48例56侧跟骨骨折,随机分成两组,均行跟骨外侧L形切开复位内固定,36足术后行常规乳胶片引流,20足术后行封闭式负压引流,对两组患者切口干燥时间、引流量、切口愈合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乳胶片引流组切口干燥时间平均为12.08d,平均切口引流量223mL,愈合时间平均为22.33d,有5例切口皮肤裂开,其中3例感染;负压引流组切口干燥时间平均为3.55d,平均切口引流量367mL,愈合时间平均为14.65d,有2例切口皮肤裂开,无感染病例。结论负压引流可明显降低跟骨骨折术后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腱-骨愈合是肩袖损伤修复的关键因素,通过生物力学及组织学观察探讨不同界面处理方法对兔肩袖止点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取42只成年日本短耳兔,雌雄不限,体重2.0~2.5k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皮质骨层组(n=18)、松质骨层组(n=18)、空白对照组(n=6)。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皮质骨层组:全层切断冈上肌腱中1/2部分,将冈上肌腱直接缝合固定于肱骨大结节;松质骨层组:全层切断冈上肌腱中1/2部分,去除肱骨大结节骨皮质,将冈上肌腱缝合固定于肱骨大结节。术后4、8周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切取冈上肌腱与肱骨大结节及连接部,行大体观察、HE染色及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术后4周,皮质骨层组和松质骨层组标本的冈上肌均较空白对照组萎缩,腱-骨连接部界限不明显;术后8周,两组冈上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已无明显差异。组织学观察示皮质骨层组术后4周,界面组织层与新生骨组织层移行尚可;术后8周,界面组织层与新生骨组织层逐渐移行,骨侧形态接近正常。松质骨层组术后4周,界面组织层与新生骨组织层连接不紧密,胶原纤维排列凌乱;术后8周,骨侧大量新生骨组织,界面组织层变薄,平行的胶原纤维长入。生物力学测试示术后4、8周,皮质骨层组最大负荷均较松质骨层组高,且每组术后8周的最大负荷均较术后4周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抗拉强度及术后4周两组间断裂强度外,其余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肩袖断裂模型中,界面处理至皮质骨层在愈合强度及程度方面均优于处理至松质骨层。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刚过50岁的陶老师喜欢运动,特别喜欢打羽毛球,平时工作也很繁忙,偶尔运动时常常过度。去年年底反复出现右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开始他还认为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测量肱骨头扭转角的准确性,并且通过与解剖测量比较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以期为临床提供快捷、准确的测量方法 .方法 随机选取20例成人肩关节防腐湿标本,其中左侧9例,右侧11例.所有标本经X线片排除骨折及其他异常.所有的标本先后用3种不同的方法 测量,即带软组织的标本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CT1组);将标本的软组织剔除游离出肱骨,再进行直接解剖测量(裸测组);直接解剖测量之后标记解剖颈平面,再次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CT2组).由两名骨科医师完成测量,消除组间误差,将所测值取均值参与统计分析,CT1组与裸测组、CT2组和裸测组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CT1组与裸测组、CT2组和裸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1组(21.8°±9.0°)与裸测组(23.4°±9.7°)均值差异为1.64°,CT2组(22.8°±10.1°)和裸测组均值差异为0.65°.结论 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技术测量肱骨头扭转角是一个准确、简便、临床实用性强的方法 ,对于术前准确测量肱骨头关节面的扭转角,实现患者个性化肩关节置换和指导假体设计是很有意义的.同时,该技术容易受测量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过测量经验增加和合理的测量组织是可以将误差降到最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