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引流管被常规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它可以引流出关节内积血,减轻关节肿胀,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疼痛等。然而,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医学的发展,很多学者对引流管的常规应用提出质疑。初次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出血量、住院时长、早期康复等得到广大骨科医师的重视。本文就引流管在初次关节置换术后的最新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背景:髋腰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挑战,需要完善的腰椎-骨盆-髋关节模型以分析其生物力学特点。目的:建立正常成人腰椎-骨盆-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研究髋腰疾病和相关手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和参考。方法:获取正常成人CT数据,利用Mimics、Geomagic、Hypermesh、Abaqus等软件构建正常的腰椎-骨盆-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将所得模型进行各个工况分析,得到椎体活动度、椎间盘及股骨头应力分布进行模型有效性验证。之后进一步构建坐位模型,比较分析站立位和坐位2种姿势下的生物力学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结果与结论:(1)成功建立了正常成人腰椎-骨盆-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2)构建的模型在各工况分析中结果均在既往文献数据的参考范围内,确认模型有效,可进一步用于后续的实验研究;(3)从站立位到坐位姿势变化后,L4-L5及L5-S1椎间盘的应力呈上升趋势,其中L5-S1应力变化最明显;对于髋关节应力分布而言,在站立位时,应力...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Notch对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股骨侧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racture,PPF)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股骨侧PPF 3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4例,女30例;年龄(69.2...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适合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生长的支架,观察复合支架各组成的体积比率与细胞培养的亲和性. 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1在大连理工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完成.①实验方法:将3.55 g/L Ⅰ型胶原和20 g/L壳聚糖分别以9∶1,7∶3,5∶5,3∶7,1∶9的体积比混合冻干,碳化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交联后再次冻干并进行分析.②实验评估: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材料交联前后的微观结构;IPP软件分析计算支架的平均孔径;测量支架的吸水性和孔隙率;通过胶原酶检测支架的体外生物可降解性;扫描电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在复合支架上的生长情况. 结果:①交联前后的微观结构:冻干后的各种支架材料呈白色,表面粗糙,材料内部呈海绵状多孔隙结构,其中以胶原/壳聚糖体积比为9∶1的复合支架最为疏松,1∶9的支架最致密.扫描电镜下支架的胶原含量越高,支架内的胶原丝越多,支架的孔与孔之间相互连通构成了通孔.交联前后支架的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②支架的平均孔径∶交联后体积比为9∶1,7∶3和5∶5的复合支架孔径50~200 μm,可用于细胞的三维培养.③支架的吸水性和孔隙率∶体积比为5∶5的复合支架的吸水性和含水量最高,而7∶3次之;多孔支架在水中未发生明显的溶胀现象;支架的孔隙率均在90%以上.④支架的体外生物可降解性:未交联的支架随着胶原含量的减少,支架的降解速率增加.而交联后随着胶原含量的减少,降解速率减慢,交联后的复合支架降解速度较未交联慢.⑤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在复合支架上的生长情况: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在支架上培养5 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7∶3的支架上爬行生长并融合成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支架孔内及表面出现大量的细胞团,并融合成片状,而5∶5支架上黏附生长的细胞较少. 结论:结合支架的孔径、吸水性、孔隙率、体外生物可降解性和细胞与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可知体积比为7∶3的复合支架对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的亲和性较好,适于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的三维培养.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数的逐年增加以及患者的年轻化,翻修手术也在逐年增多。常见的翻修原因包括无菌性松动、感染、脱位、假体磨损、假体周围骨折等,而骨溶解引起的假体松动是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的主要原因[1-2]。骨溶解往往会导致髋臼侧或股骨侧骨缺损,而髋臼侧骨缺损的处理往往比较棘手。因此,髋臼侧骨缺损的重建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成功至关重要。笔者于2017年10月收治1例严重髋臼底部缺损需行全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进一步验证淫羊藿苷(icariin, ICA)是否可有效的调控激素诱导的股骨头BMECs中miRNA-23b表达失衡、保护BMECs功能、预防激素性ONFH的发生。[方法] 90只雌性SD大鼠随机三组,每组30只动物。模型组给予脂多糖大剂量甲强龙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并给予生理盐水灌胃。ICA组同模型组给药,并给予ICA (每天60 mg/kg)灌胃,连续灌注4周。空白组仅给予等量生理盐水。4周处理动物,取股骨头行组织学检查,另外,自股骨头分离股骨头微血管内皮细胞(bone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MECs)进行鉴定、细胞凋亡检测和miRNA-23b表达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组织形态计量方面,模型组股骨头骨小梁的宽度和骨小梁面积明显低于空白组与ICA组(P<0.05),而空白组与ICA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的空骨陷窝率明显高于ICA组和空白组(P<0.05)。细胞凋亡方面,BMECs活细胞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空白组> ICA组>模型组(P<0.05),其中,模型组显著低于空白组和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侧初次髋或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常规留置尿管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以减少不必要的导尿,提高患者就医舒适度和满意度。 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骨关节外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109例无明显尿潴留高危因素、无术前尿路感染、无尿路刺激征及重度肝肾功能不全、且接受单侧初次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术中不留置尿管(NIC)患者的资料。根据配对条件,与同期行常规术前留置尿管(IC)的单侧初次髋或膝关节置换患者按照1 ∶1进行配对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尿潴留、二次尿潴留、尿管相关膀胱不适、尿路刺激症、尿路感染、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分析并评价不留置尿管在单侧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二次尿潴留、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C组术后尿管相关膀胱不适、尿路刺激征、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IC组,而患者满意度高于IC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44,P<0.05),单侧初次髋或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必要的导尿高达81.7%。 结论初次髋或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常规留置尿管安全可靠,能有效减少尿管相关膀胱不适、尿路刺激征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可缩短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早期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