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文题释义:跑:跑是双脚交替接触地面的周期性运动,但跑有一个双脚都离开地面的腾空期。幼儿在 1 岁多开始学习跑步,最初是走跑结合的移动方式,由于身体发育不完善,下肢力量弱,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到 2.5岁,幼儿跑步的腾空阶段明显;到 6岁,早期跑步的特点基本消失。 着地方式:指的是人体在跑步着地阶段足部接触地面的方式,一般分为3种方式:分别为足跟着地(fore foot strike),跟骨先接触地面;全足着地(mid foot strike),全脚掌着地,即足跟与前足同时接触地面;前足着地(rear foot strike):前足部首先接触地面。 背景:成年人跑步着地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而幼儿跑步的着地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 目的: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探究幼儿在跑步过程中,不同着地方式下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指标的差异,为幼儿正确的跑步着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某公立幼儿园中随机抽取幼儿74名,按年龄分为3岁组、4岁组、5岁组,采用BT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VIXTA录像解析系统同步采集幼儿跑步过程中不同着地方式下的运动学、动力学数据;运用Anybody 5.2仿真建模软件计算下肢肌肉力量指标。试验前向受试者父母详细解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方案符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伦理要求。 结果与结论:①3岁组全足着地的比例最高,足跟着地的比例最低,5岁组全足着地的比例最低,足跟着地的比例最高;前足着地者的蹬伸时间大于足跟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P < 0.05);②着地时刻,踝屈曲角度足跟着地者大于前足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者(P < 0.05),全足着地者大于前足着地(P < 0.05);前足着地者髋内收-外展角度、最大髋内收-外展角、髋内-收外展的关节变化量及最大膝内收-外展角速度大于足跟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者(P < 0.05);前足着地者的踝屈伸最小值大于足跟着地者(P < 0.05),而最大髋内收-外展角速度小于足跟着地者(P < 0.05);③足跟着地和全足着地者的腓骨短肌、腓骨长肌、第三腓骨肌的肌力大于前足着地者(P < 0.05),前足着地者的股中间肌、股外侧肌下束、股外侧肌上束、股内侧肌下束、股内侧肌上束、股内侧肌中束肌力均大于足跟着地(P < 0.01)和全足着地者(P < 0.05);④结果提示:在3-6岁阶段,幼儿多采用足跟或全足着地模式进行奔跑,以满足自己在跑步过程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前足着地方式的跑步模式;前足着地能够动用更多髋关节和膝关节额状面的运动来维持人体运动中的稳定,足跟着地和全足着地能够动用更多的小腿前侧和后侧的肌力,而前足着地动用更多的大腿前侧肌力。 ORCID: 0000-0002-8337-3931(赵盼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3~6岁幼儿粗大动作的发展特征,为临床诊疗及教育干预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2019年4-7月,在北京两所公立幼儿园随机抽取640名3~6岁幼儿,使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TGMD-3)进行粗大动作发展评估。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幼儿粗大动作得分之间的差异。结果 3~6岁幼儿粗大动作发展未出现显著的性别×年龄的交互效应(P>0.05)。在粗大动作总分、移动性总分、操作性总分及13个子项目得分上出现了显著的年龄主效应(P<0.001),随年龄的增长粗大动作得分呈上升趋势。在4~6岁组幼儿移动性总分、单脚跳和蹦跳得分上出现了显著的性别主效应(P<0.05),女童优于男童;在3~6岁幼儿操作性总分、双手挥棒击打固定球、单手挥拍击打反弹球、脚踢固定球和原地运球得分上也出现了性别主效应(P<0.001),男童优于女童。结论 3~6岁幼儿粗大动作得分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女童的移动性动作优于男童,男童的操作性动作优于女童,应依据3~6岁粗大动作发展的年龄、性别特征,进行差异化教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儿童平衡能力的运动及康复训练方案进行Scoping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选取树式和燕式平衡两个瑜伽单腿支撑动作,对比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下肢关节角度、关节力、肌力的生物力学特征,为瑜伽初学者科学健身以及康复医师确定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BTS红外动作捕捉系统采集运动学数据,Kistler测力台采集动力学数据,AnyBody 7.0 仿真软件计算下肢关节力和肌力,Biodex平衡测试系统评估单支撑稳定性。结果树式和燕式平衡动作中,下肢肌力均表现出专业组大于非专业组。树式支撑腿:胫骨前肌、臀中肌后束、髂肌内侧、缝匠肌肌力大于非专业组(P<0.05)。树式平衡腿:股二头肌短头、缝匠肌,梨状肌、下籽肌、髂肌外侧、髂肌内侧、臀大肌下束、闭孔内肌大于非专业组(P<0.05)。燕式支撑腿: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闭孔内肌、臀大肌上束大于非专业组(P<0.05)。燕式平衡腿:拇长伸肌大于非专业组(P<0.05)。PS-BI总体、前后方向以及单腿站立(athlete single leg, ASL)总体、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的分数,专业组显著小于非专业组(P<0.05)。结论 关节角度影响下肢肌肉练习的程度,在瑜珈练习时应注意动作的规范和相应肌肉的锻炼。树式动作中,非专业组双腿肌力都与专业组存在显著差异,燕式平衡动作的差异更多地表现在支撑腿上。瑜伽练习能够多方位提高单腿支撑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情境体育游戏对4~5岁幼儿粗大动作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为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4—7月,采用方便抽样在北京某公立幼儿园随机抽取71名4~5岁幼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6名(进行8周情境体育游戏干预)和对照组35名(常规学习生活)。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试(TGMD-3)和“3~9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量表”作为粗大动作和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测查工具,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粗大动作总分(42.63±7.62,43.00±9.16)和社会性发展总分(211.88±6.68,212.71±9.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18,-0.37,P值均>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粗大动作总分(67.80±9.80,45.68±9.47)和社会性发展总分(228.30±6.37,214.71±8.65)较干预前均提高(t值分别为25.82,3.22;15.90,2.13,P值均<0.05),且实验组粗大动作和社会性发展水平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66,7.54,P值均<0.05)。  方法  8周情境体育游戏可促进4~5岁幼儿粗大动作和社会性发展。建议促进幼儿发展的干预手段应考虑多个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