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柳青  文利  张冬  张磊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7):124-129, 135
目的 探讨术前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对评估脑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突变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行DKI及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71例(其中IDH突变型41例,IDH野生型30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测的脑胶质瘤患者。运用后处理工作站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 MK)、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 Ka)、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 Kr)、峰度各向异性(kurtosis anisotropy, FAK)、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 MD)、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轴向扩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 Da)和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 Dr),并规范化肿瘤实质区(肿瘤实质区/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各参数值。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所得参数进行各组间比较,并和脑胶质瘤IDH突变状态进行相关性以及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分析。结果 在肿瘤实质区,IDH突变型规范化FA、MK、Ka和Kr值低于IDH野生型,而规范化Dr值则高于IDH野生型(P<0.05)。规范化FA、MK、Ka和Kr值与IDH突变状态呈负相关(P<0.01),而规范化Dr值与其呈正相关(P<0.05)。对IDH突变状态的评估,各参数中均以MK值诊断效能最好,其曲线下面积、诊断阈值、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794、0.518、81.1%、75.8%。DKI预测IDH突变状态的准确性为77.1%。结论 DKI是术前无创评估脑胶质瘤IDH突变状态的有效影像学方法,通过肿瘤弥散峰度等信息的检测,判断其IDH突变状态,为患者精准诊治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的MRI表现。方法:收集脊髓损伤患者90例,其中男6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5岁。应用GE Signa contour 0.5T(40例)和SIEMENS Open 0.2T(50例)磁共振机,脊柱表面线圈,自旋回波序列做轴位和矢状位T1WI、T2WI扫描,其中10例加作冠状线圈。结果:90例患者共发现各种脊髓损伤106例次,其中脊髓完全、不完全性横断14例次(占13.2%),水肿11例次(10.4%),挫伤、出血27例次(25.5%),受压、扭曲27例次(25.5%),软化16例次(15.1%),萎缩11例次(10.4%)。结论:MRI表现能反映脊髓损伤的形态和病理改变,是评价脊髓损伤的好方法,不仅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还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本组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龄16~76岁。均经临床、实验室及细菌学确诊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其中急性细菌性支气管炎26例,肺炎41例。入选病例按随机数字表进入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年龄、感染的分类、严重程度、基础疾病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方法:全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定量参数评价星形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强弱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32例,计算MRI定量指标:T1WI、T2WI上的相对信号强度(RSI0)、增强后相对信号强度(RSIGd)及信号强度增加百分率(EP).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VEGF,对照MRI定量参数与VEGF标记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恶性组与偏良性组之间,上述MRI定量参数差异均有显著性;增强后相对信号强度(RSIGd)及信号强度增加百分率(EP)与VEGF呈正相关.结论增强后相对信号强度(RSIGd)及信号强度增加百分率(EP)可以较好地反映星形细胞瘤的VEGF表达强弱和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价值.方法采用一般回顾性分析.全组共11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年龄4~16岁.对所有患儿常规行SE序列成像,其中3例兼做电影MRI.结果11例均显示了主动脉缩窄及缩窄的程度、形态,并显示了缩窄处与左锁骨下动脉的关系.9例(81.8%)MRI显示为局限性膜状或嵴状狭窄,2例(18.2%)呈长管状狭窄.3例cine MRI均能显示狭窄段.合并畸形有:4例同时伴有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5例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结论MRI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技术,能相当准确地对主动脉缩窄进行诊断,并能同时显示合并的胸部大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与GFAP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46例,分析其CT表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肿瘤GFAP。对照GFAP表达程度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GFAP表达强弱与病理级别相关,星形细胞瘤CT密度均匀性、边界清楚与否、瘤周水肿程度及增强程度与GFAP表达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肿瘤部位及大小与GFAP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星形细胞瘤CT表现,特别是脑水肿、增强程度等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GFAP表达强弱。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长轴各节段心肌二维应变的变化.方法 对16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DCM患者,获取心尖左室长轴连续三个心动周期图像.应用GE EchoPAC软件分析图像,得到各切面的收缩期整体应变峰值及各节段时间-应变曲线,记录纵向、横向应变的收缩期峰值及其达峰时间.对照组为20例健康体检者,获取左室相同切面超声心动图图像及参数.结果 DCM组各切面的收缩期整体应变峰值、各节段纵向应变峰值、多数节段(16/18)横向应变峰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多数节段(14/18)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提前(P<0.05);除前壁心尖段和中间段外,DCM组横向应变达峰时间延后,但仅后壁基底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M组左室18节段间最大达峰时间差增大(P<0.05).结论 DCM患者左室长轴各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峰值及多数节段横向应变峰值均明显低于正常人,18节段间最大达峰时间差增大,提示其左室收缩功能明显受损并出现左室收缩不同步.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出生体质量2.55 kg,出生当日因腹部包块入院.体格检查: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Ⅱ/6级,以胸骨右旁平第2、3肋间为主;脐窝处可见包块,基底宽约4 cm,质软,可还纳,包块处可触及心脏搏动,局部皮肤呈暗紫色,哭闹时包块膨出更明显.四肢末端皮温稍低,哭闹时口唇略发绀.其余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9.
电子束CT和超声心动图在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和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2例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诊断为先心病的患者进行EBCT心血管造影检查,与导管法心血管造影检查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2例患者中,EBCT总体诊断符合率87.5%(28/32),TTE诊断符合率78.1%(25/32).EBCT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诊断准确率为96.6%(57/59),明显优于TTE的66.1%(39/59).而TTE对心内畸形的诊断准确率为97.7%(43/44),高于EBCT的81.8%(36/44).EBCT与TTE两者结合,可将诊断准确率提高为96.9%(31/32).结论 EBCT对先天性心脏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对心外及大血管与房室连接关系诊断准确率较高.将EBCT与TTE检查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对各种先心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缩窄及主动脉弓离断的电子束CT诊断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电子束CT诊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弓离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共10例病人,年龄6—18岁,均经手术证实。对所有患儿行EBCT增强扫描,并对图像行三维重建。结果:10例病人术前均得到正确诊断,其中8例为主动脉缩窄,2例为主动脉弓离断。EBCT均显示了全部8例主动脉缩窄及其缩窄的程度、形态,并显示缩窄处与左锁骨下动脉的关系。其中6例(75%)为局限性狭窄,2例(25%)形成中-重度长管状狭窄。合并畸形有:3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合并肺动脉狭窄,1例合并二尖瓣狭窄,2例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室间隔缺损。2例主动脉弓离断病例,均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狭窄。EBCT均显示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呈分离状。结论:EBCT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先天性主动脉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能同时显示合并的胸部大血管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