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内镜对穿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dock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DER)治疗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徐汇区中心医院内镜中心行SDER治疗的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 分析手术记录、术后病理、并发症、住院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例患者, 病变平均长径为4.0 cm, 均位于贲门。所有患者成功完成SDER治疗, 手术时间为23~42 min。术后病理提示4例为平滑肌瘤, 2例为胃肠间质瘤, 所有病变完全切除。术后住院时间为3~5 d。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复查胃镜恢复良好。结论初步认为, 利用SDER治疗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评估图像增强内镜(IEE)模式与传统白光模式行结肠镜检查的腺瘤检出率(ADR)。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附属徐汇医院(1253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62例)、荣成市中医院(207例)4家中心共1522例病人。采用中心分层随机化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并筛选有效病例,增强组采用白光模式进镜、增强模式退镜(最终纳入有效病例748例),白光组进镜、退镜均采用白光模式(最终纳入有效病例727例)。比较分析两组ADR、息肉检出率、腺瘤平均检出数目及检出腺瘤大小、位置、数量、形态、退镜时间等指标。进一步根据不同增强模式将增强组分为NBI组和LCI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增强组与白光组的总体A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9% vs. 22.1%,χ2=1.517,P=0.218),但在<50岁的病人中,尤其是以筛查为目的者,增强组ADR高于白光组(P<0.05)。增强组息肉检出率高于白光组(45.6% vs. 38.7%,χ2=7.273,P=0.007),两组息肉检出均以腺瘤为主,但增强组腺瘤的检查率低于白光组(42.6% vs. 51.8%,χ2=8.242,P=0.004),其余病理学类型的息肉(炎症性息肉、锯齿状息肉、增生性息肉、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强组阳性腺瘤平均检出数略高于白光组[1(1~6)枚 vs. 1(1~5)枚,Z=-1.966,P=0.049],平均腺瘤检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6)枚 vs. 0(0~5)枚,Z=-1.070,P=0.285]。亚组分析显示,NBI组与白光组总体A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0% vs. 22.1%,χ2=0.710,P=0.399);LCI组总体ADR高于白光组(32.9% vs. 22.1%,χ2=4.126,P=0.042)。结论 初期结果提示,IEE模式(NBI为主)的总体ADR并未优于白光模式,息肉检出率高于白光模式,非腺瘤检出能力与白光模式相仿。有待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超高龄(≥80岁)患者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长期生存情况。方法 回顾2007年1月—201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21例患者(778个病灶)纳入本研究。以80岁为界,分为超高龄组(55例,7.6%)和非超高龄组(666例,92.4%),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过程、并发症发生率、病理特征及长期随访结果。结果 超高龄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超高龄组[54.5%(30/55)比31.5%(210/666),P<0.001],其余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组与非超高龄组病变的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3.1%(54/58)、95.3%(686/720),R0切除率分别为89.7%(52/58)、93.2%(671/720),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4.5%(49/58)、90.3%(650/720),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3/55)、2.7%(18/666),平均住院分别为2.98 d、2.54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高龄组和非超高龄组患者三年总体生存率分别95.8%、98.0%,五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5.1%、97.4%。结论 虽然超高龄患者的基础疾病发生率明显较高,但其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者接受ESD治疗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正>内痔是由位于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而形成的,是常见的直肠良性肿块[1-2]。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痔的患病率可达55%,高风险人群的年龄在45~65岁[3-4]。内痔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出血、黏膜组织长期持续的脱垂、绞窄、溃疡和血栓形成等[5],严重者可出现头晕、心悸、血压下降甚至失血性休克等情况。随着内镜技术水平的提高,内镜治疗内痔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方法具有成本更低,并发症更少,病人的生活质量更高等优点[2]。本文回顾性分析行内镜套扎术治疗的59例内痔病例临床资料,以期探讨内镜套扎术治疗内痔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问题,及其治疗内痔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离子型洗涤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与脱氧胆酸钠针对肺去细胞支架制备的性能,寻找一种合适的肺去细胞方法以得到模拟可以促进细胞附着和分化天然细胞外基质的肺功能架构。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去细胞SDS组、去细胞脱氧胆酸钠组,分别取心、肺联合体,两组去细胞组均经右心室置入留置针至肺主动脉。去细胞SDS组使用肝素、Triton X-100、SDS溶液和去离子水依次灌注;去细胞脱氧胆酸钠组使用肝素、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溶液和去离子水依次灌注。各组分别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结构;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观察残留细胞、细胞核成分;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肺组织层黏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保留情况,并进行DNA含量测定。结果:扫描电镜显示去细胞SDS组支架肺泡结构较去细胞脱氧胆酸钠组完整;H-E染色显示去细胞SDS组肺支架未见明显细胞及细胞核成分残留,去细胞脱氧胆酸钠组可见少量细胞核成分残留;Masson染色显示去细胞SDS组弹性纤维保留优于去细胞脱氧胆酸钠组;免疫荧光显示去细胞SDS组层黏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结构较去细胞脱氧胆酸钠组完整,保留度较高;去细胞SDS组DNA含量为(35.28±8.20)ng/mg,明显低于去细胞脱氧胆酸钠组(52.33±7.67)n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去污剂均可有效清除肺内细胞成分,较好地保留细胞外基质,其中SDS溶液灌注法优于脱氧胆酸钠溶液灌注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对穿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dock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DER)治疗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徐汇区中心医院内镜中心行SDER治疗的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患者资料,分析手术记录、术后病理、并发症、住院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例患者,病变平均长径为4.0 cm,均位于贲门。所有患者成功完成SDER治疗,手术时间为23~42 min。术后病理提示4例为平滑肌瘤,2例为胃肠间质瘤,所有病变完全切除。术后住院时间为3~5 d。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复查胃镜恢复良好。结论 初步认为,利用SDER治疗贲门巨大黏膜下肿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以往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通常首选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逐步应用于阑尾疾病的治疗。本文报道了1例内镜下的阑尾切除手术,术中引入经腹壁穿刺体外牵引装置进行辅助,使得内镜下阑尾切除的效率及安全性均获得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