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罗马Ⅲ和罗马Ⅱ标准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别探讨门诊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FD)罗马Ⅲ及罗马Ⅱ诊断标准的患者比例,比较两个标准下的症状频率、严重程度和分型.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消化专科门诊病例3014例.结果 FD符合罗马Ⅲ标准者占消化专科门诊患者的20.17%,符合罗马Ⅱ标准者占24.85%.符合罗马Ⅱ标准患者中60.3%同时符合罗马Ⅲ标准;32.7%的患者存在早饱、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中的至少一种症状,但不符合罗马Ⅲ标准;7.0%的患者无上述4种症状,仅有恶心、嗳气、呕吐或上腹胀.符合罗马Ⅲ标准患者中74.3%同时符合罗马Ⅱ标准;10.2%的患者存在早饱或餐后饱胀不适症状,排便后可获缓解,但不伴有大便性状或频率改变.罗马Ⅲ标准亚型构成比中仅符合餐后不适综合征者占36.7%,仅符合上腹疼痛综合征者占36.8%,同时符合上述两亚型者占26.5%.罗马Ⅱ标准亚型构成比中溃疡样型占43.9%,动力障碍型占39.1%,非特异型占17.0%.结论 该研究病例中符合FD罗马Ⅲ标准的患者比例低于罗马Ⅱ标准.罗马Ⅲ标准更强调近3个月的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强调疾病的活动性和现症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放疗疗效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试验设对照组、阿帕替尼组、单纯放疗组与联合组。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比例与细胞周期,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内γ-H_2AX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蛋白。结果:与阿帕替尼组或单纯放疗组相比,阿帕替尼联合X射线显著降低SGC-7901细胞的生长活力(P0.01),增殖相关蛋白p-PLCγ1和p-ERK1/2的水平下降;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升高(P0.01),凋亡相关蛋白PARP、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上调,Bcl-2表达下降;SGC-7901细胞核内γ-H_2AX焦点淬灭延迟,表明阿帕替尼干扰放射线诱导的DNA双链断裂的修复;SGC-7901 G_2期细胞比例显著增高(P0.01)。结论:阿帕替尼通过阻断VEGF通路增加胃癌细胞对X射线照射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联合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价值.方法 纳入具有烧心症状且食管黏膜无损伤患者44例,首先行MII-pH监测,然后行14 d的雷贝拉唑试验(试验结束时烧心症状完全消失定义为雷贝拉唑试验阳性).70名健康志愿者行MII-pH监测的结果作为正常值进行参照.结果 根据食管pH监测存在异常食管酸暴露或酸反流症状指数(SI)阳性者20例(45.4%).MII-pH监测提示弱酸反流SI阳性者2例,据此检查诊断烧心患者GERD的比例增至50%(22/44).雷贝拉唑试验阳性4例,据此则将烧心患者诊断为GERD的比例增至54.5%(24/44).结论 联合食管MII-pH监测可增加GERD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250例炎症性肠病住院病人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4年来确诊的IBD住院病人250例。结果161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及89例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中,均男多于女(1.3~1.9:1),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20~50岁。1%CD有阳性家族史。70%~80%UC患者有腹痛、腹泻、血便和黏液便;UC病变范围分型为直肠炎27例(18%),直肠乙状结肠炎40例(26%),左半结肠炎29例(19%),全结肠炎52例(34%),区域性结肠炎4例(3%);病情轻、中、重度分别为67例(42%)、59例(37%)、35例(21%);临床类型为暴发型5例(3%),初发型68例(42%),慢性持续型35例(22%),慢性复发型53例(33%)。58%~80%CD患者有腹痛腹泻,28%CD病人有血便;CD病变范围分型为小肠型28例(31%)、结肠型30例(34%)、回结肠型27例(30%)、其他(食道、十二指肠)4例(5%);病情轻、中、重度分别为15例(17%)、28例(31%)、46例(52%);疾病表型为非狭窄非穿孔型25例(28%),狭窄型33例(37%),穿孔型31例(35%)。肠外表现多累及关节、口腔、皮肤和眼,UC及CD发病率分别为2%、0.6%、0、0和6%、5%、5%、1%。CD并发症较多,主要为肠梗阻、瘘管及穿孔。12例(7%)UC病人因内科治疗无效而行手术,42例(47%)CD病人是经手术确诊为CD,其中13例(15%)初诊为“阑尾炎”。结论IBD就诊人数逐年增加。IBD临床表现多样,CD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UC多见,误诊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的发生率,分析糜烂性食管炎(E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亚型患者重叠FD、IBS症状发生率的异同。方法通过胃镜及24h食管pH监测,将147例GERD患者区分为EE47例、病理性酸反流[NERDpH(+)]42例和生理性酸反流[NERDpH(-)]58例。根据罗马Ⅱ诊断标准对患者重叠FD、IBS症状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检验比较不同组间重叠症状发生率。结果147例GERD患者中重叠FD症状54例(36.7%),重叠IBS症状19例(12.9%),其中同时重叠FD、IBS症状10例(6.8%)。EE及NERD组重叠FD症状者分别为11例(23.4%)及43例(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及NERDpH(+)组重叠FD症状者分别为n例(23.4%)及13例(31.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RDpH(+)组及pH(-)组重叠FD症状者分别为13例(31.0%)及30例(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及NERD组重叠IBS症状者分别为6例(12.8%)及13例(占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ERDpH(+)组及pH(-)组重叠IBS症状者分别为4例(9.5%)及9例(1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GERD患者重叠FD、IBS症状。无异常食管酸暴露的烧心患者易合并FD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联合食管多通道腔内阻抗pH(MII-pH)监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价值.方法 纳入具有烧心症状且食管黏膜无损伤患者44例,首先行MII-pH监测,然后行14 d的雷贝拉唑试验(试验结束时烧心症状完全消失定义为雷贝拉唑试验阳性).70名健康志愿者行MII-pH监测的结果作为正常值进行参照.结果 根据食管pH监测存在异常食管酸暴露或酸反流症状指数(SI)阳性者20例(45.4%).MII-pH监测提示弱酸反流SI阳性者2例,据此检查诊断烧心患者GERD的比例增至50%(22/44).雷贝拉唑试验阳性4例,据此则将烧心患者诊断为GERD的比例增至54.5%(24/44).结论 联合食管MII-pH监测可增加GERD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病,近年的研究进展使我们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深入。本文就当前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一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工作者早期、正确地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近年的研究进展使我们对该病的认识逐步深入。现就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分类作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其认识。  相似文献   

9.
体位对胃食管反流病酸反流模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中卧、立位的酸反流模式与食管黏膜损伤严重度的关系。【方法】91例以烧心和/或反酸为主诉,病史超过3个月的患者,根据内镜检查和24 h食管pH监测结果,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50例)和糜烂性食管炎(EE)组(41例)。对两组患者卧、立位食管pH监测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比较EE组中A,B级食管炎(32例)和C级食管炎(9例)之间卧、立位食管pH监测指标的异同。【结果】EE组患者卧位食管酸反流次数,长时间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4.0的时间百分比中位数分别为27(0~246),1(0~11),10(0~102),5.4(0~72);明显高于NERD组的12.5(0~68),0(0~8),5(0~53),2(0~24.7),而立位食管测酸各指标都与NERD组差异无显著性。C级食管炎患者卧位长时间反流次数和卧位最长反流持续时间显著高于A、B级食管炎组。【结论】卧位酸反流与食管黏膜损伤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诊断性试验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研究.选择三家消化专科治疗中心门诊有烧心或(和)反酸症状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行胃镜检查,将入选患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所有患者均行24 h食管pH监测,以内镜下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和(或)24 h pH监测阳性诊断为GERD.采用随机方法分别将入选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埃索美拉唑40 mg,每天1次,对照组予安慰剂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医师记录烧心程度和频率.结果 完成研究者共217例(治疗组105例,对照组112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第1周的第6、7天无症状及第2周症状完全消失比例分别为76.2%和7.1%(χ2=107.175,P=0.000),73.3%和4.5%(χ2=109.337,P=0.000).以第1周的第6、7天无症状作为埃索美拉唑诊断性试验阳性标准,治疗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7%和42.5%;以第2周症状完全消失作为埃索美拉唑诊断性试验阳性标准,治疗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6%和45.0%;以上两种判断方法的Youden指数分别为0.362和0.296.分别以症状下降至治疗前的50%、75%及100%为阳性判断标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32.5%,87.7%和32.5%,84.6%和45.0%.结论 埃索美拉唑诊断性试验诊断GER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87.7%和42.5%,对GERD诊断价值高;疗程7 d,以第6、7天无症状作为判断方法更符合经济成本-效益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