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 为改善青少年遭受欺凌提供依据。  方法  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 在安徽省合肥市、辽宁省沈阳市、广东省阳江市和重庆市抽取18 9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健康素养水平和遭受欺凌情况, 比较不同特征中学生遭受欺凌检出率的差异, 并分析健康素养与遭受欺凌的关联及其性别间的差异。  结果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5.8%和9.1%。男生、初中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28.0%, 18.8%, 23.3%和33.6%, 分别高于女生、高中、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χ2值分别为225.64, 148.07, 141.13, 143.49, P值均<0.01);男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少的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的检出率分别为10.9%, 14.4%和20.1%, 分别高于女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和亲密伙伴个数较多的学生(χ2值分别为62.96, 112.82, 88.49, 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 除体力活动维度外, 总体及各维度健康素养得分越低的学生越容易遭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 且在健康素养各水平组中, 男生均比女生易遭受欺凌(P值均<0.05)。  方法  中学生健康素养和遭受欺凌有关联且存在性别差异, 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改善欺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编制“儿童肥胖健康素养量表(家长版)”,并评价其信度和效度。方法 依据健康素养内涵,基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终止儿童肥胖相关内容,构建儿童肥胖健康素养量表(家长版)条目池,然后在合肥市小学生家长中进行调查,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量表的效度进行检验,应用内部一致性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结果 本次研究共有2 170名小学生家长参与调查,通过敏感性分析、代表性分析、独立性分析及Cronbach′s α系数进行条目筛选,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形成29个条目的儿童肥胖健康素养量表(家长版),量表构建成为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认知及操作技能5个维度。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近似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为0.047,残差均方根(root of the mean square residual,RMR)为0.026,拟合优度指数(goodness-of-fit index,GFI)、标准拟合指数(normed fit index,NFI)、相对拟合指数(relative fit index,RFI)和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均接近1,显示模型拟合较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3,问卷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618~0.866之间。结论 所编制的儿童肥胖健康素养量表(家长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学生同伴依恋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为青少年心理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6所中学2 707名中学生同伴依恋和攻击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 707名中学生同伴依恋总分和攻击行为总分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学段差异,同伴依恋总分女生高于男生,初中学生高于高中学生;攻击行为总分男生高于女生,高中学生高于初中学生。同伴不安全依恋的中学生攻击行为总分显著高于同伴安全依恋的中学生,同伴依恋与攻击行为显著负相关。结论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可以减少攻击性行为,应重视青少年同伴安全依恋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编制"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评定问卷"并评价其在中学生中应用时的信度和结构效度,为研究中国青少年健康素养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方法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的互动性健康素养问卷分为6个维度40个项目;并将跨理论模型引入评定问卷,设计5个阶段变化计分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初中和高中各2所,对初一至高三学生3 287名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法、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问卷的项目进行筛选,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价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 "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评定问卷"由6个维度31个项目组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3.847%;总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937,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752~0.898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各项目与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在0.4以上,与所属维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各拟合度指标均在0.9以上,χ2/df值为11.729(P0.01),近似均方根残差为0.058,模型拟合优度良好。结论 "中国青少年互动性健康素养评定问卷"符合心理统计学要求,可以作为测量青少年健康素养水平的定量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伤与自杀心理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6所中学2 707名中学生的自伤和自杀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 707名中学生最近1 a内自伤行为的总报告率为35.2%,62.4%的自伤行为者具有反复性(≥3次),排名前3位的自伤行为分别为故意打自己(19.0%)、故意掐伤自己(15.7%)、故意拽头发(12.2%);自杀行为总报告率为16.8%,32.5%的自杀行为者具有反复性(≥3次),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分别为16.2%,7.4%,3.1%。女生总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报告率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有自伤行为的中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无自伤行为者(P值均<0.01),有自伤行为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未遂风险分别是无自伤行为者的5.571,7.735,8.020倍。结论自伤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应及早对青少年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近10 a来,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健康素养不仅对成人健康状况具有预测作用[1-2],也是识别青少年健康问题和健康危险行为的标志[3-4].健康素养研究领域发展迅速,逐渐扩大至更广泛的、跨学科的研究范围.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健康素养的定义还缺乏一定的共识,从而制约了测量学的发展,延迟了该领域重大问题的解决;另外,健康素养构架复杂,选择使用何种定义或测量工具可能取决于研究目标的不同[5].我国青少年健康素养的研究刚刚起步,为适应发展的需要,首先要对其复杂而多维度的特性在更大程度上给予认同,并由此吸收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构建出多维度评价青少年健康素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编制《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并评价在医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为研究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  方法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基于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框架和知信行理论构建了4个维度36个条目,采用Likert 1~5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方便整群抽取安徽省2所医学类院校的大一、大二3 826名学生进行分析。通过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条目进行筛选,采用同质信度、半分信度和结构效度等评价问卷的信效度。  结果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由4个维度22个条目组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2.213%,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97,分半信度为0.800,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96~0.885,各维度的分半系数为0.725~0.846,问卷的信度良好。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χ2/df值为19.319(P < 0.01),近似均方根残差(RMSEA)为0.069,各拟合度指标均大于或接近0.9,模型拟合优度良好。  结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评定量表》符合心理统计学要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评定工具。  相似文献   
9.
睡眠状况与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周末睡眠社会时差等睡眠问题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改善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年4-5月采用立意抽样按照街道—学校类型—学校3个阶段在深圳市宝安区辖区内6个街道选取14所学校,对30 188名1~12年级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心理行为问题评定采用父母版与学生版困难与长处问卷进行,夜间睡眠时间、周末上床和起床推迟时间、午睡情况等采用自编的《中小学生成长轨迹及健康指数调查问卷》。调整性别、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学习成绩、学习负担和噪声等混杂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睡眠问题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的关联强度(OR值)及其95%CI结果 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睡眠不足分别占90.4%、90.1%、98.2%和98.4%,有19.9%的学生不午睡,19.6%的学生周末推迟起床时间≥2 h,35.1%的学生晚上不固定时间睡觉,15.5%的学生每天不固定时间起床。与夜间睡眠时长8~9 h相比,小学低年级学生夜间睡眠时长≤7 h、7~8 h增加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睡眠时间>9 h与心理行为问题呈负向关联;小学高年级学生夜间睡眠时长≤7 h增加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初、高中生夜间睡眠≤6 h者心理行为问题增加,OR值(95%CI)分别为2.53(1.85~3.47)、2.41(1.11~5.25),而夜间睡眠>9 h者心理行为问题也增加,OR值(95%CI)分别为2.37(1.40~4.01)、5.38(1.79~16.1)。与午睡时间0.5~1 h相比,不午睡及午睡时间<0.5 h都是中小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午睡时间1~2 h还是高中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早上不固定时间起床、晚上不固定时间睡觉、周末推迟起床≥2 h是中小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周末夜间推迟入睡≥2 h,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初中、高中学生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OR值(95%CI)分别为2.07(1.45~2.97)、1.57(1.09~2.26)、2.66(2.06~3.44)、2.48(1.96~3.15)。结论 儿童青少年夜间睡眠不足、不午睡以及睡觉与起床时间不固定与心理行为问题呈正向关联,但夜间睡眠长也是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同时,睡眠的社会时差增加了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风险,小学低年级学生周末入睡推迟0.5 h即与不良心理行为增加有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活方式、睡眠质量及其交互作用与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关联,为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辽宁省抚顺市某企业≥60岁退休职工1268人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结果老年人睡眠障碍和抑郁症状的总检出率分别为38.5%和30.8%。生活方式一般和不良,以及睡眠障碍会增加抑郁症状发生风险(OR=3.664,95%CI:2.410~5.570;OR=11.177,95%CI:7.062~17.690;OR=1.795,95%CI:1.363~2.363)。生活方式和睡眠质量的交互作用与抑郁症状之间存在相关性,相比较于无睡眠障碍和生活方式良好,无睡眠障碍和生活方式一般(OR=2.641,95%CI:1.132~6.164)、生活方式不良(OR=5.154,95%CI:2.425~10.952),有睡眠障碍和生活方式良好(OR=7.656,95%CI:3.532~16.593)、生活方式一般(OR=13.770,95%CI:6.327~29.970)、生活方式不良(OR=30.477,95%CI:12.899~72.009)的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增大。结论有睡眠障碍和不良生活方式的老年人,会增加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可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