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以脑出血大鼠为试验对象,通过对脑出血时脑组织内VEGF和COX-2表达变化的检测,研究丹皮酚对脑出血时受损区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自体动脉血回注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以丹皮酚做为治疗药物,采用RT-PCR和Elisa方法,对脑组织内VEGF和COX-2表达变化进行检测。结果丹皮酚治疗后,脑组织内VEGF mRNA的表达及VEGF的含量与模型组动物相比,显著增高;而COX-2 mRNA表达及COX-2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著降低。结论丹皮酚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一方面通过降低COX-2的表达,减轻脑组织的受损程度;另一方面增加VEGF的表达,增加出血区脑组织内新生血管的生成,加速受损组织的修复,同时直接增强受损区神经元的抗损伤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Met)对脂多糖(LPS)致炎性小鼠的抗炎效应。方法 ICR小鼠分为对照组、LPS组、二甲双胍高、中和低剂量组(400, 200和100 mg/kg)。对照组和LPS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其余3组注射不同剂量的二甲双胍;0.5 h后,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LPS致小鼠炎性反应,6 h后测量小鼠的脾指数;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TNF-α和IL-10的表达;RT-PCR检测小鼠肝脏组织IL-6、TNF-α和IL-10 mRNA表达的变化;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脏组织炎性反应变化。结果相对于LPS组,二甲双胍用药组小鼠的脾指数降低(P0.05);外周血IL-6和TNF-α及肝脏组织中IL-6和TNF-α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而外周血IL-10及肝脏组织中IL-10 mRNA显示上升(P0.05);二甲双胍高剂量组可明显减轻由LPS所致小鼠肝脏的炎性反应。结论二甲双胍对于LPS致炎性小鼠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4.
槲皮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槲皮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quercetin nanostuctured lipid carriers,QT-NLC),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QT-NLC,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处方.透射电镜观察QT-NLC形态,Zeta电位及粒度分析仪测定Zeta电位、粒径及分布,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物相分析,离心超滤法测定包封率,透析法测制剂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按优化条件制备的QT-NLC多为类球形粒子,平均粒径(175±25) nm,粒度分布较均匀,Zeta电位(-23±0.3)mV,DSC结果表明药物以非结晶状分散于纳米粒中,包封率(95.43±0.23)%,载药量(2.38±0.24)%,体外2h累积释放32.2%,后期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乳化-超声分散法适用于QT-NLC的制备,纳米粒子在胶体溶液中分散均匀,稳定性良好.此制备工艺安全、可靠、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5.
6.
原花青素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妮  刘超  杨方浩  张腾元  王宝堃  高慧婕 《天津医药》2018,46(12):1291-1294
目的 探究原花青素(PC)对环磷酰胺(Cy)致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对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40只ICR小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Cy模型组、PC高剂量组(100 mg/kg)和PC低剂量组(80 mg/kg)。灌胃给药,7 d后测定各组小鼠胸腺(脾脏)指数、血清溶血素水平、迟发型超敏反应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外周血IL-10和TNF-α的表达;RT-qPCR测定小鼠脾脏TNF-α和IL-10 mRNA的表达。结果 PC能够提高小鼠胸腺、脾脏指数,一定程度恢复免疫抑制小鼠的迟发型超敏反应能力,提高血清溶血素含量;同时PC也可降低外周血IL-10的表达,升高TNF-α的表达;降低脾细胞IL-10 mRNA的水平,升高TNF-α mRNA的水平。结论 原花青素可以提升机体免疫功能,其调节机制可能是通过对细胞因子TNF-α和IL-10的调节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作用机制、病变部位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继发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病毒性脑炎期临床表现有发热、精神行为异常、幻觉、记忆力减退、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等;脑脊液二代测序检测病原菌均为单纯疱疹病毒1型,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均为阴性;影像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额叶、颞叶、岛叶、海马、丘脑异常或无病灶。发病后平均32 d继发为自身免疫性脑炎;自身免疫性脑炎期临床表现有暴力倾向、出现欣快感、便失禁、肢体无力、哭闹、烦躁、肢体抽搐和绝食等;自身免疫性脑炎抗体均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NMDAR)抗体IgG阳性(1∶10)。与病毒性脑炎时期相比,5例患者中有2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时脑叶、侧脑室旁白质的病灶增大,2例脑叶及没有病灶的部位前后对比没有明显变化,1例出现脑干新发病灶。5例患者自身免疫性脑炎时经激素冲击治疗,其中4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例因自行突然停药导致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