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正>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在20世纪90年代由芬兰Kajander教授等发现并命名以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并开展了研究,是近30年来饱受关注和争议的研究课题[1]。研究者对NB的关注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认为NB分布广泛,可感染任何生物组织和细胞,具有较大的毒性。NB可能是地球上最小的细胞形式,也可能是地球和地外细胞生命起源的细胞前体[2]。其二认为NB与人类病理性钙化类疾病和结石类疾病密切相关,生物体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复发性多病灶性骨髓炎(Chronic recurrent multiple osteomyelitis,CRMO),又名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Chronic nonbacterial osteomyelitis,CNO),是一种罕见的自身炎症失调性疾病,具有疼痛反复发作与缓解的病程特征,该疼痛与无菌性骨骼炎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该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组配式S-ROM假体重建股骨近端畸形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合并股骨近端畸形的晚期髋关节病变患者34例(38髋),按Berry分类,原发病为髋关节发育不良有22例(26髋),其中CroweⅢ型14例(14髋),CroweⅣ型8例(12髋);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畸形4例(4髋);创伤后股骨畸形8例(8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均采用组配式S-ROM假体重建股骨近端畸形,术后随访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和放射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0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7.3±4.5)分恢复至术后的(86.8±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肢体平均延长2.58cm,术后未出现坐骨神经损伤、感染、股骨截骨处骨不愈合、假体松动及下沉征象。结论合并股骨近端畸形的髋关节晚期病变患者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运用组配式S-ROM假体重建股骨近端畸形,可很好的矫正股骨近端畸形、重建髋关节功能,且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6月本院关节骨病科收治的89例(92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DAA)组和直接外侧入路(DLA)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前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侧卧位DAA组和DLA组切口长度分别为(9.65±0.39)cm和(12.63±0.37)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5.75±11.36)ml和(220.55±12.44)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假体角度、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患者无脱位情况发生,DLA组患者1例(2.18%)发生髋关节脱位,在麻醉辅助下牵引复位获得成功;DAA组有3例(6.98%)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5例(11.63%)输血;DLA组有2例(4.35%)出现大转子处疼痛,1例(2.17%)发生皮下血肿,15例(32.61%)输血。[结论]侧卧位DAA与DLA全髋关节置换比较,有出血少、脱位发生率低、下床行走时间短及术后快速康复等优势,同时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缩短了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高能量损伤年轻患者的不断增加,人工关节置换患者的基数日益增大,其手术并发症的问题也越备受关注。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infection,PPI)是关节置换术后难以避免的灾难性并发症之一,会导致严重的健康与社会经济负担,植入物的失败需要相当大的的医疗成本行再次手术,也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文献报道,初次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PPI的发生率约1%~4%~([2]);初次全髋关节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用软组织松解和真臼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临 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21例(23髋)Crowe III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行合 并软组织松解和真臼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其中女18例,男3例,年龄(45.1±13.2)岁。2例行双侧全髋关 节置换术,19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Harris评分为39.7±5.6。结果:术后随访(110±46)个月,关节痛症状明显 缓解。所有患者在软组织切断松解后,股骨头均复位于真臼部位。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术后3个 月内恢复正常,术后肢体不等长长度(11.0±3.5) mm。术后Harris评分为87.2±5.9。结论:运用软组织松解和真臼重建的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重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但手术难度较大,需要术前制定细致周密 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纳米细菌损伤人膝关节软骨细胞的方式和特点。方法正常人膝关节软骨细胞分为高浓度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吸光度值为0.280、0.035、0.002、0的纳米细菌液进行攻击,加入纳米细菌液24、48h时光镜下观察4组膝关节软骨细胞形态学变化及存活率,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中浓度组加入纳米细菌液0、1、2、4、8h时纳米细菌与软骨细胞的位置关系,流式细胞仪检测加入纳米细菌液24h时4组软骨细胞凋亡率。结果高浓度组加入纳米细菌液24h、中浓度组加入纳米细菌液48h,光镜下大部分软骨细胞坏死甚至未见完整细胞形态;加入纳米细菌液24、48h时,高浓度组软骨细胞存活率吸光度值(0.413±0.046、0.345±0.125)低于中浓度组(0.496±0.039、0.708±0.043)、低浓度组(0.539±0.047、1.018±0.048)和对照组(0.577±0.045、1.133±0.127)(P0.05),中浓度组低于低浓度组和对照组(P0.05),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米细菌可在较短时间内侵入至软骨细胞中,且随时间延长软骨细胞内纳米细菌荧光颗粒数目增多;加入纳米细菌液24h,高、中、低浓度组和对照组软骨细胞凋亡率[(1.541±0.046)%、(1.546±0.039)%、(1.539±0.047)%、(1.527±0.0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细菌可损伤人关节软骨细胞,短时间内(24h)被攻击的软骨细胞未发现明显凋亡,高浓度纳米细菌可造成人关节软骨细胞更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肿瘤型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胫骨复合体正常站立状态下的生物力学响应,探讨病人术后发生股骨穿孔的原因,为肿瘤型铰链式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优化设计与制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兼顾CT及三维光学扫描数据建立股骨远端骨肉瘤瘤段切除肿瘤膝关节置换后的病人股骨-假体-胫骨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相关有效性验证,从而进一步分析人体站立状态下股骨-假体-胫骨复合体的应力分布及应力遮挡现象。结果 (1)在站立加载状态下,相对胫骨,股骨的应力明显更大且集中分布趋势显著,股骨前1/3区域应力较大,呈现应力遮挡效应。(2)由于模型基于临床病人几何及骨质特征建立,股骨应力集中位置与临床中病人股骨穿孔位置接近,表明在施加自身重力状态下可能发生与病人病症一致的股骨损伤行为。结论肿瘤型铰链式膝关节假体植入后,由于假体髓针深入骨髓腔,正常站立状态下亦对骨髓腔产生一定的压力;由此产生的应力遮挡效应以及假体髓针与特定骨髓腔的匹配情况均可能引起股骨应力集中,从而将可能引起股骨开裂,甚至穿破,影响手术质量。建议术前优化假体设计以减轻或避免此类现象,从而减少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二期全髋关节置换(total replacement of hip,THA)治疗晚期活动期髋关节结核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5例(15髋)连续就诊的晚期活动期髋关节结核患者,其中13髋为骨与软组织严重破坏一期难以彻底清除,2髋有窦道形成,均采用一期病灶清除二期THA和围术期抗结核药物治疗。清创前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清创时尽可能清除脓肿、感染与坏死的组织,而后继续强化抗结核治疗至少3个月(平均4.4个月)。当血沉与C反应蛋白达到正常值、切口完全愈合后行二期THA,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使一期清创后抗结核治疗总持续时间至少达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9个月,随访期间无结核复发、关节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松动等并发症,1例发生首次病灶清除后感染未控制,经再次清创及延长抗结核治疗后行二期THA。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6分提高到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平均89分。结论一期病灶清除二期THA是治疗伴有髋关节严重破坏与窦道形成的晚期活动期髋关节结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骨形态发生蛋白2 在人骨不连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肥大性骨不连组织与萎缩性骨不连组织在成骨潜能上的差异,进一步指导骨不连的治疗。方 法:收集2010年10月至2014年3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的骨不连患者骨不连处组织40例,按照骨不连性质分为 肥大性骨不连组(n=20)、萎缩性骨不连组(n=20);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20~35岁年龄组(n=18)、36~50岁年龄组(n=18)、 >50岁年龄组(n=4);按照骨不连时间分为9~12个月组(n=21)、13~24个月组(n=14)和>24个月组(n=5)。利用免疫组织化 学SP二步法及IPP6.0病理图像分析软件对骨不连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的表达 进行半定量分析,测定其平均吸光度值。结果:肥大性骨不连组BMP-2平均吸光度值为0.1540±0.0408,萎缩性骨不连 组BMP-2平均吸光度值为0.1372±0.0372,两组标本BMP-2平均吸光度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0~35岁年龄组 BMP-2平均吸光度值为0.1477±0.0379,36~50岁年龄组BMP-2平均吸光度值为0.1419±0.0399,>50岁年龄组BMP-2平均吸 光度值为0.1456±0.0595,三组年龄段标本间BMP-2平均吸光度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三组不同骨不连时 间中,9~12个月组BMP-2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1449±0.0366,13~24个月组BMP-2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1472±0.0400,>24个 月组BMP-2的平均吸光度值为0.1445±0.0541,三组不同骨不连时间标本之间BMP-2平均吸光度值差异亦无明显统计学意 义(P>0.05)。结论:肥大性骨不连组织和萎缩性骨不连组织在成骨潜能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