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杨琪  周晓琴  岳云玲  刘勇 《安徽医学》2013,34(12):1746-1748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家庭环境与应付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的特点,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3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和33例正常青少年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社会支持、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应付方式、求助等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人格特征的神经质、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应付方式的自责、退避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格特征不稳定、社会支持不足、家庭环境与应付方式不良是青少年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依恋模式以及家庭环境的特点,为防治青少年抑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6名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以33名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匹配的青少年作为对照组,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施测.结果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维度上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青少年抑郁症组依恋回避维度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正相关.对照组依恋回避维度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和道德宗教观呈负相关,与矛盾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表现出高回避、高焦虑的依恋模式,在家庭环境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低、矛盾性突出.不安全依恋模式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研究犯罪青少年、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与正常青少年之间防御机制的差异,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安徽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犯罪男性青少年177人、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的男性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80例和合肥、安庆市3所中学的正常男生161人,使用防御方式量表测量,对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犯罪青少年组、情绪障碍组和正常组在不成熟型防御、成熟型防御和掩饰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1.323,7.436,8.330,P值均<0.01).犯罪青少年组与情绪障碍组相比,幻想、退缩、躯体化、升华、压抑因子得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差分别为-0.954,-0.695,-0.723,-0.420,-0.530,P值均<0.05);解除、制止、理想化、假性利他、隔离、交往倾向因子得分明显较低(均值差分别为-0.870,-0.594,-0.480,-0.675,-0.488,0.577,P值均<0.05),而统一化和消耗倾向因子分高于情绪障碍组(均值差分别为0.727,0.801,P值均<0.05).结论 犯罪青少年和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在心理防御机制运用方面总体相似,但在部分防御机制的运用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双眼竞争范式,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的意识交替速率.方法 纳入30例未服用精神类相关药物的双相障碍患者与30名正常对照,采用双眼竞争范式进行双眼交替速率的检查.结果 患者组比对照组双眼竞争意识交替速率减慢[(4.59±1.70)s vs.(2.70±0.8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按情绪状态分为2 亚组,躁狂组的交替速率比抑郁组快[(3.50±0.99)s vs.(5.55±1.63)s,P<0.05],且2 组均比对照组慢(均P<0.05).结论 减慢的双眼竞争交替速率有可能作为双相障碍的特征性标志,从而成为双相障碍患者鉴别诊断的手段之一.不同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竞争的感知交替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未成年犯生活事件与社会支持的状况。方法对安徽省未成年人管教所100名未成年犯和103名正常对照组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团体施测。结果未成年犯生活事件各因子的平均分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受惩罚、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其它、健康适应、丧失;未成年犯和对照组在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和其它这4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t=6.800,3.016,6.960,10.239;P<0.01),而在其余2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无显著性(t=1.907,1.630;P>0.05);社会支持量表中,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在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总分上差异具有显著性(t=9.179,3.604,3.087;P<0.01)。结论未成年犯的负性生活事件主要来源于受惩罚、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获得的社会支持明显少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