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临床特征对比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进一步了解急性重型和亚急性重型肝炎(简称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方法收集和整理215例急重和亚急重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X^2检验、t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仍是急重和亚急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均占30%以上。抗结核药物是药物性急重和亚急重肝炎的首要原因;②急重和亚急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3%和4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急重患者的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20%,而亚急重患者平均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30%;④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亚急重则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⑤急重和亚急重患者的病死率与病情最重时PT、WBC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呈正相关,而与PTA、TC均呈负相关;亚急重还与病情最重时TB、BLA及CRE呈正相关,与CHE、TG、PLT、ALB呈负相关。结论①急重和亚急重患者无论在好发年龄、肝性脑病发生率、肝性脑病出现时间,还是在凝血功能异常、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差异较大,属两个独立的疾病;②对于无肝性脑病的急重和亚急重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方法应用SPSS 10.0及STATA软件对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病人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亚急性重型肝炎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好发年龄>40岁;(2)亚急性重型肝炎病原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其次为戊型肝炎病毒及不明原因,药物性以抗结核药物为主;(3)实验室指标TB、PT、PTR、WBC及其分类、BLA、CRE与预后成正相关,与PTA、TC、ALB、CHE、TG、PLT成负相关,与ALT、AST无相关性;(4)并发症发生率最高前3位为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病死率最高前三位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和脑水肿。结论亚急性重型肝炎好发于男性,好发年龄段为40岁以上;仍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要病原;电解质紊乱是最主要的并发症,肝性脑病发病不足50%;PT、TB、PLT、TC、ALB等可作为肝衰竭(亚急性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独立指标。对于无肝性脑病的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严重的凝血功能异常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自身免疫性肝病住院疾病谱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的4 01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疾病构成情况。结果自身免疫性肝病在住院肝病患者中的构成总体呈上升趋势,其构成比由2002年的1.76%升至2011年的3.66%;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疾病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比分别为51.82%和38.39%;自身免疫性肝病疾病谱中,各组患者年龄及女性构成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51、57.36,均P〈0.01)。各组患者的治愈好转率及肝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2、31.63,均P〈0.01)。但各组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性别构成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72,P=0.126)。结论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病已成为肝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及护理技术操作,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1],文献[2]报道90%~95%的住院患者需要静脉输液治疗。输液治疗的疗效很确定,但因输液导致的静脉炎、渗出等静脉损伤也并不少见。临床输液治疗的患者多数是从使用头皮针开始[3],在短期输液治疗里,大部分护理人员易忽略患者的治疗方案、疗程以及个体血管条件等因素去选择输液的工具与途径,在静脉治疗发生困难时或出现输液并发症时才开始慎重评估,给患者造成了痛苦及经济损失。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几年来中国国内静脉输液前馈控制现状进行了汇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例PICC术后24 h内出现Ⅲ度渗血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0年1月~11月在本科置管出现Ⅲ度渗血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导致渗血的原因。结果发现渗血的发生与患者的因素、医护的因素及置管后管理的因素等原因有关。结论应根据发生渗血的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对策,降低渗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摄入的热量与蛋白质能否满足机体需要,是否存在营养不良。方法统计64例重症肝病患者入院前3d和入院2周内饮食和静脉输入液体,计算热量与蛋白质的实际摄入量,与患者本人的目标量相比较,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结果64例患者的热量与蛋白质均存在摄入不足(P〈0.01),56.25%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结论临床护士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重视自身的营养状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明确的饮食指导,适当给予肠内、肠外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7.
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151例的临床特征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15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毒性肝炎是亚急性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乙型肝炎病毒占30%以上,戊型肝炎病毒占20%以上;并发症中腹水发生率最高,为54.3%,其次为电解质紊乱和肝性脑病,分别为48.3%和43.1%;凝血功能明显异常。结论 针对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解放军302医院215例急性和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及脑水肿;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亚急重患者发生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腹水、电解质紊乱及肝性脑病;而病死率前三位的并发症分别为脑疝、肝肾综合征及脑水肿。结论积极防治并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是降低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衰竭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各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解放军第三○二医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789例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不同,各组间差异显著,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差异显著;②乙型肝炎仍是各型重型肝炎的最主要病因;③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④急性重型肝炎(急重)、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重)和慢性重型肝炎(慢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43.0%和42.5%,急重与后2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急重、亚急重和慢重患者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腹水。结论①各型重型肝炎包括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不同,慢重和急重、亚急重的病因明显不同;②肝性脑病是急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明显高于亚急重和慢重,而腹水是亚急重和慢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③PTA等指标对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在无肝性脑病的患者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近年来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及流行病学情况。方法用SPSS13.0对384例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45岁为高发年龄段占78.7%,汉族占98.2%,79.4%患者传播途径不详;男性发病人数高于女性,比例为3.99:1;临床治愈好转率较高(98.9%)。暴发性肝炎发病率0.5%。发病后半年内随访血中HBsAg转阴率97.1%,HBVDNA转阴率98.5%,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率2.9%。结论乙型肝炎的发病年龄及传播途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急性乙型肝炎的治愈好转率较高,但有极少数病人会发生慢性化及重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