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比较EM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与正常对照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形态的差异。方法:采用改良EM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类型,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差异。结果: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及EM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1.67%、93.75%和75.00%。EM异位、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与正常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大小相似,但EM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染色质增多,核增大。EM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较EM在位及正常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小,且细胞膜表面有较多的微绒毛和胞浆突起。结论:注意取材方式,采用改良原代培养方法,可以提高EM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成功率。EM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妇女及EM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朱氏调经促孕方加味联合克罗米芬(CC)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ER)的影响。方法:纳入150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50例。A组患者给予CC促排卵治疗,B组患者给予CC促排卵结合朱氏调经促孕方加味口服治疗,C组患者给予CC促排卵结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CC至多服用1个疗程,停药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比较3组患者的周期排卵率及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的发生率;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进行阴道超声监测,比较3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内膜类型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与阻力指数(RI);于黄体期中期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_2)水平;比较3组患者的妊娠率。结果:①B组患者的周期排卵率明显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患者的LUFS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②HCG注射日,B组患者的子宫内膜较A组、C组患者明显增厚(P0.05);B组患者的A型内膜例数多于A组、C组(P0.05),C组患者的A型内膜例数多于A组(P0.05)。③HCG注射日,B组患者的子宫动脉PI、RI均低于A组、C组(P0.05),C组患者的子宫动脉RI亦低于A组(P0.05)。④黄体期中期,B组患者的血清E_2水平高于A组、C组(P0.05);A组和C组患者的血清E_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B组患者的妊娠率高于A组、C组(P0.05),C组患者的妊娠率高于A组(P0.05)。结论:朱氏调经促孕方加味能有效提高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症患者CC促排卵后的排卵率,降低LUFS的发生率,升高血清雌激素水平,改善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日趋增多和新抗结核药物的缺乏,为结核病的控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环丝氨酸(cycloserine,Cs)是在1952年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抗结核治疗的一种抗生素。但随着抗结核作用强大的吡嗪酰胺、利福平的上市,且Cs导致精神系统不良反应报道的出现,使Cs逐渐淡出临床抗结核病治疗领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异烟肼、利福平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Cs被再次启用,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用于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折刀位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的护理配合、折刀位摆放方法及优点.[方法]对343例直肠癌患者采取折刀位腹--会阴联合路径行直肠癌根治术.[结果]手术顺利,医生操作方便,取得良好效果.[结论]此方法安全可靠、暴露充分、出血量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正>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创伤后的严重并发症,在各类骨折创伤后,其发病率约为7.7%。以肺脏内脂肪栓子比例最高。临床上绝大多数脂肪栓塞病例,仅有部分症状,而且病情轻微,但个别重型病例发病急骤,病势发展极为凶险,病死率很高,治疗护理较为困难。我科自1984年以来共治疗4例脂肪栓塞病人,全部抢救成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艳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1):3243-3243
阿德福韦酯是一种新型核苷类抗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药物,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HBV不仅是慢乙肝病变发生的启动因子,而它的持续存在是病变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抗HBV治疗成为慢乙肝治疗的关健,笔者采用干扰素(a-2b)联合苦参素治疗慢乙肝3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对6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预后,总结经验.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HBV DNA降低,病死率下降.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给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潮气量通气和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 expiratory pressure,PEEP)结合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led ventilation,PCV)对结核性毁损肺(tuberculous destroyed lung,TDL)患者全肺切除术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呼吸力学、肺内分流(Qs/Qt)、PaO2和术后肺部感染等的影响。方法 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接受择期开胸全肺切除手术的TDL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OLV期间潮气量6ml/kg,OLV开始即刻给予PCV通气,然后给予7cm H2O(1cm H2O=0.0098kPa)的PEEP通气;对照组OLV期间潮气量8ml/kg。记录OLV前(T1)、OLV开始后30min(T2)及全肺切除术后5min (T3)时气道峰压(Ppeak)和平台压(Pplat);T1、T2、T3和术后6h(T4)抽取动静脉血,测血气指标pH、PaCO2和PaO2,并计算Qs/Qt 值;术后第1天、第7天行临床肺部感染评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若方差齐,采用t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T2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peak明显降低[观察组:(21.0±2.2)cm H2O;对照组:(22.4±2.2)cm H2O;t=-2.446,P=0.021];T2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 Pplat明显降低[观察组:(19.7±2.2)cm H2O;对照组:(21.0±2.7)cm H2O;t=-3.610,P=0.001];T3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H明显降低[观察组:7.3±0.053;对照组,7.37±0.047;t=-3.000,P=0.006];T2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aCO2明显升高[观察组:(44.0±2.2)mm Hg (1mm Hg=0.133kPa);对照组:(35.7±4.0)mm Hg;t=7.091,P=0.000];T2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Qs/Qt 明显降低[观察组:(21.4±5.4)%;对照组:(25.4±6.8)%;t=-0.256,P=0.020];T4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aO2/FiO2明显升高[观察组:(181.2±29.0)mm Hg;对照组:(159.1±25.2)mm Hg;t=2.938,P=0.009]。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肺部感染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4.7±0.6)分;对照组:(5.2±0.9)分;t=-2.567,P=0.017]。结论 小潮气量和PEEP结合PCV的通气模式,在TDL患者开胸全肺切除手术OLV中可以较好的降低OLV期间气道压力、降低Qs/Qt,改善术后PaO2,降低术后第1天肺部感染的评分。  相似文献   
10.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是一种重症结核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影像学诊断报告也常常滞后,早期诊断困难。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恶性血液病,早期临床症状和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一般不具有特异性。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并发MDS常导致病情互相掩盖,易漏诊、误诊。笔者报道2017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以“头晕、乏力3个月,发热2个月” 收治入院的1例患者,初步诊断为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并发全血细胞严重减少,早期经抗结核药物治疗后临床症状、肺部病变及血液系统表现均一度好转,但后期在肺部病变进一步好转的同时,血液系统异常却再次加重,最终经多次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血行播散性结核病并发MDS。笔者希望通过对诊治过程的分析讨论,提高临床医生对两病并存的诊断认识,分享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