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RAB1A在垂体腺瘤(PA)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04例PA,根据Knosp分类法判断肿瘤侵袭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PA组织RAB1A的表达水平。结果 104例PA中,侵袭性41例,非侵袭性63例。侵袭性PA组织RAB1A高表达率为[65.85%(27/41)]明显高于非侵袭性PA组织[36.51%(23/63);P<0.05]。侵袭性PA组织RAB1A蛋白相对表达量(2.87±0.54)明显高于非侵袭性PA组织[(1.67±0.4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AB1A高表达(OR=1.908;95%CI 1.004~3.786;P=0.003)是PA侵袭性生长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RAB1A鉴别PA侵袭性生长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5.13%和79.12%。结论RAB1A的表达水平与PA的侵袭性有关,检测RAB1A可辅助评估PA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生物信息技术分析软骨素聚合因子2(CHPF2)在胶质瘤中的预后意义,并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其在正常和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首先在GEPIA和HPA数据库对CHPF2在胶质瘤和正常细胞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随后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下载基因表达和临床信息文件对CHPF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预后、功能注释、免疫浸润和免疫检查点等情况作进一步阐明。最后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 WB)技术分析了CHPF2在正常和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CHPF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且随着肿瘤等级的升高而增加。除性别、放疗和肿瘤再发情况外,年龄、化疗、肿瘤复发、IDH、1p/19q及MGMT等在CHPF2高低表达组中均具有统计学差异。CHPF2较一些常见预后标志物(如TP53、MKI67及EGFR等)对胶质瘤患者生存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并通过对TCGA和CGGA数据库的独立预后分析结果进行综合的Meta分析作进一步验证。通过GO、KEGG和GSEA方法,对CHPF2可能富集到的通路进行研究。采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利拉鲁肽上市后大样本数据安全信号的挖掘分析,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10年1月25日—2021年第1季度收录的利拉鲁肽相关报告进行数据挖掘。从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的首选语(PT)、高位语(HLT)、标准MedDRA分析查询(SMQ)3个维度分析药品不良事件(ADE)安全信号。结果以利拉鲁肽为首要怀疑药品的不良事件报告24957份,在HLT层级得到53个信号,SMQ层级得到12个信号,PT/HLT/SMQ层级上报频数前30位事件分别检出21,15,9个信号,且两种算法信号完全重合。信号结果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良反应、急性及慢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疾病及低血糖等事件。将信号进行规整比对,其中涉及的10个事件说明书未收录。结论上市后不良反应信号监测有助于了解利拉鲁肽安全性事件特征,可为进一步的药物警戒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等5种常用他汀类药物肌肉相关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在男女性别方面的差异,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不良事件公开数据库(FAERS)中提取2004-2016年上报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肌肉相关ADEs报告(包括肌肉骨骼僵硬,肌肉无力,肌肉痉挛,纤维肌痛,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等)。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检测以上5种他汀类药物肌肉相关ADEs在男女性别方面的差异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FAERS在2004年1月-2016年12月共收录以上5种他汀类药物为首要怀疑对象肌肉相关的ADEs报告54 472例(女性28 310例,51.97%;男性26 162例,48.03%),阿托伐他汀女性报告最高(10 520例,37.16%)、辛伐他汀男性报告最高(10 611例,40.56%),洛伐他汀报告最低(女性754例,2.66%;男性516例,1.97%)。经ROR法分析表明,肌肉痉挛(洛伐他汀ROR=1.93,辛伐他汀ROR=1.38,普伐他汀ROR=1.41,阿托伐他汀ROR=1.30,瑞舒伐他汀ROR=1.76)女性的报告均高于男性;纤维肌痛(洛伐他汀ROR=2.37,辛伐他汀ROR=7.10,普伐他汀ROR=7.56,阿托伐他汀ROR=6.93,瑞舒伐他汀ROR=6.16)女性的报告亦均高于男性;男性在横纹肌溶解(洛伐他汀ROR=0.49,辛伐他汀ROR=0.55,普伐他汀ROR=0.50,阿托伐他汀ROR=0.59,瑞舒伐他汀ROR=0.54)以及血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洛伐他汀ROR=0.14,辛伐他汀ROR=0.56,普伐他汀ROR=0.30,阿托伐他汀ROR=0.49,瑞舒伐他汀ROR=0.50) ADEs报告高于女性。结论:运用ROR法检测表明常用他汀类药物中,女性大多发生肌无力、肌肉痉挛、纤维肌痛等轻度ADEs,男性更容易发生横纹肌溶解等严重ADEs。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判断万古霉素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提供参考。方法:以1例骨髓炎患儿长疗程、大剂量使用万古霉素后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例,同时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中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准则,该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与输注万古霉素有关。结论:万古霉素致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与输注该药后引起的药物蓄积有关,一旦发生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应减少万古霉素剂量或停药,同时密切监测血常规及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挖掘和评价抗MRSA抗生素性别差异性药品不良反应信号(ADR),为不同性别患者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0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接收的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替考拉宁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数据挖掘方法对前述药品进行性别差异性ADR信号挖掘。结果:提取FAERS数据库信息得到ADE报告万古霉素3827例、利奈唑胺6 372例、达托霉素3 454例、替考拉宁1 413例,经ROR法检测,分别得到性别差异性ADR信号3,11,6,9个。统计学分析发现,女性患者各药品ADE上报数均小于男性患者,但女性ADR信号数量及强度均高于男性。对于女性患者,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易发重症药疹及其相关ADR,如万古霉素(ROR=3.12;P=2.21×10-17)与利奈唑胺(ROR=2.62;P=8.28×10-5)诱发的药物超敏反应,替考拉宁诱发的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ROR=5.21;P=1.46×10(-6))、史-约综合征(ROR=4.54;P=6.80×10-6)等。对于男性患者,万古霉素未见ADR信号,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出现肾功能受损信号。结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达托霉素、替考拉宁存在性别差异性ADR信号,临床医务人员应提高对抗MRSA抗生素不良反应性别差异性的认识,避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帕米膦酸二钠(pamidronate,APD)治疗儿童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imperfecta,O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日—2023年6月30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首次使用APD的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治疗前后的生长发育情况、骨代谢和生化指标改善情况、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折变化,以及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情况。结果 共纳入14例患儿,中位年龄为5.16岁。所有患儿无论治疗持续时间长短(1,2年及≥3年),与治疗前相比,身高、体质量、腰椎BMD均显著提高,年平均骨折次数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显著增加(P=0.024);治疗2年后,总25-羟维生素D3(T-25OHD3)明显提高(P=0.014);治疗3年后,身高Z值明显改善(P=0.036)。最常见ADR为发热、骨骼肌肉疼痛、低钙血症和低磷血症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挖掘和评价奥司他韦上市后的安全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检索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2004年1月至2022年9月收录的以奥司他韦为首要怀疑对象的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检测ADE信号,重点分析胃肠系统、神经系统、精神病类、肝胆系统等11个系统器官分类(SOC)所涉及的安全信号。结果:收集到以奥司他韦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794份(794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所占比例(394例,占49.62%)高于男性患者(297例,占37.41%);年龄<18岁的患者居多(489例,占61.59%);严重不良事件(SAE)共232例(占29.22%)。检出的ADE信号共涉及21个SOC。对重点SOC进行分析发现,神经系统相关ADE中,信号主要集中在惊厥发作(ROR=2.77,IC=1.43)、意识丧失(ROR=2.01,IC=0.99)、言语障碍(ROR=2.67,IC=1.37);精神系统主要表现为异常行为(ROR=30.34,IC=4.74)、幻觉(ROR=20...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指标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情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DPN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性别不限,年龄55~85岁,病程3个月~15年。同期选取6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各神经运动末端潜伏期、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波幅,及皮肤交感反应(SSR)情况。判定DPN分级情况,分析DPN病情分级与各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腓总神经、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腓浅神经、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和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神经传导速度(NCV)、SSR异常率和两者联合检查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NCV异常率高于SSR异常率(P<0.05)。不同DPN病情分级患者各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感觉传导速度和波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病情加重传导速度和波幅逐渐降低,SSR与NCV异常率增加。结论 神经电生理指标能够帮助临床判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情分级,提高DPN的确诊率,有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