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BCL-6、MYC和p53基因的异常情况,用并分析它们与免疫学亚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46例DLBCL患者BCL-6、MYC和p53基因的异常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法)对DLBCL进行CD3、CD10、CD20、BCL-6、MUM-1、BCL-2和Ki-67标记,根据Hans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erminal center B cell,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erminal center B cell,non-GCB型).结果 46例患者中,BCL-6基因重排10例,BCL-6重排与BCL-6蛋白的表达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BCL-6基因重排与DLBCL患者的总生存时间(P=0.138)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0.095)无统计学相关性.MYC重排4例,全部见于GCB型.p53基因缺失14例,p53基因缺失组与p53基因正常组相比,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生存时间:P=0.046;无进展生存时间::P=0.043).结论 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BCL-6、MYC和p53基因的异常.BCL-6基因重排与BCL-6蛋白的表达之间无统计学相关性.MYC重排多见于GCB亚型组,p53基因缺失的患者预后较差.p53基因可以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在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和基因特征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细胞起源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预后存在高度相关性,这对确立新的预后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随着治疗方案的日益改善,旧的预后模式还需重新证实和修改。本文就利妥昔单抗时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结合常规细胞遗传学(CC)方法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染色体异常情况的意义。 方法:用CC法和FISH对26例MM患者进行染色体异常分析。 结果:26例MM患者中,CC法检测出染色体异常有9例(34.6%);FISH检测出染色体异常有22例(84.6%),其中IGH基因重排占38.5%(10例);P53缺失5例(19.2%);1q21扩增9例,缺失1例;13q14缺失13例(50.0%)。13例伴有13q14缺失MM患者中8例出现1q21异常,13例未检测到13q14缺失患者中2例发现1q21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P<0.05)。MM患者13q14缺失和1q21异常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74,P<0.05)。 结论:FISH结合CC法可提高MM患者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5.
孙冠星  曹祥山  李青 《临床荟萃》2012,27(8):652-656
目的 探讨BCL-6和BCL-2蛋白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BCL-6和BCL-2两种蛋白在46例DLBCL中的表达,并分析它们与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BCL-6和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28/46)和54.3%(25/46),BCL-6阳性组和BCL-2阴性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 BCL-6和BCL-2的蛋白表达与DLBCL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异质性大B淋巴细胞来源的肿瘤。MYC基因位于人染色体8q24,Savage等[1]研究发现,MYC基因重排的DLBCL患者预后较差。MicroRNA(miRNA)是一种大小约19~24个核苷酸的单链小分子RNA,通过与对应靶向mRNA的3’非翻译区(3’UTR)非完全或完全配对结合,阻止其翻译或破坏稳定性,从而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miRNA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并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miR-155位于2l号染色体上,在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初发时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ALC)与其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初发的结外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不同ALC水平与结外DLBCL患者各临床特征关系及其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组59例结外DLBCL患者,以ALC=1.0×109/L为分界点,ALC减少组18例(ALC<1.0×109/L),ALC非减少组41例(ALC>1.0×109/L),2组性别、年龄、LDH水平、ECOG评分、IPI预后指数等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ALC减少组常伴有临床分期的升高及non-GCB型增多(均P<0.05),且临床缓解率相对较低(P<0.05);P53缺失、Bcl-6及c-myc基因的异常表达与ALC高低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ALC减少可以作为结外DLBCL患者的辅助性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MRI引导下氩氦靶向冷冻消融后兔坐骨神经的动态组织学改变。方法 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组,每组10只;均对左侧坐骨神经行MRI引导下氩氦靶向冷冻消融,以右侧坐骨神经行冷冻探针穿刺并作为对照侧;将A组靶神经置于氩氦冷冻冰球中心(冷冻温度可达-100℃以下),使B组靶神经邻近冰球边缘约10 mm (冷冻温度约-40℃)。分别于术后即刻及7、14、30、60天观察坐骨神经组织学表现。结果 A组消融后即刻神经损伤严重,轴索肿胀、髓鞘疏松;术后14天损伤达高峰,随后出现修复表现;术后60天可见再生轴索和施万细胞,但仍有坏死神经纤维。B组消融后即刻见神经损伤,程度较A组为轻,仅见部分神经纤维变性;术后7天损伤达高峰,随后出现修复表现;术后60天可见较多再生纤维,但未达到完全修复。2组对照侧神经组织结构均完好。结论 MRI引导下氩氦冷冻消融兔坐骨神经后14天神经损伤达到高峰,随后出现修复征象,但60天内无法完全修复,且神经位于消融区中心时损伤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miR-155、miR-34a和miR-30a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在DLBCL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46例DLBCL中miR-155、miR-34a及miR-30a的表达水平,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患者MYC和p53基因的异常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法)对DLBCL进行CD3、CD10、CD20、BCL-6、MUM-1标记.根据Hans的分类方法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iR-155在DLBCL中显著高表达.miR-155在non-GCB型的表达明显高于GCB型.miR-155在MYC基因重排组表达降低.miR-34a在p53基因丢失组的表达较p53基因正常组显著降低.与BCL-6蛋白阴性表达组相比,miR-30a在BCL-6蛋白阳性组明显低表达.结论 miR-155在正常人群与DLBCL以及DLBCL的不同亚型之间表达不同,对DLBCL的诊断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miR-34a对疾病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miR-155、miR-34a和miR-30a可能是DLBCL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1,25(OH)2维生素D3〔1,25(OH)2Vit D3〕对人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及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在体外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实验组加入1,25(OH)2Vit D31 nmol/L培养9 d,对照组加入等量无水乙醇,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因子表达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后,用MTT法评估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DC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蛋白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DC表面标志CD80、CD83、CD86表达率低于对照组(P<0.05),CD1a高于对照组(P<0.05);CD80、CD83、CD86、CD1a表达率分别为(40.43±9.83)%、(20.04±4.73)%、(14.45±5.38)%,(58.48±10.72)%;对照组CD80、CD83、CD86、CD1a表达率分别为(29.36±13.34)%、(35.91±10.19)%、(27.15±11.64)、(72.20±12.79)%。实验组DC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受到抑制;DC表达IDO蛋白上调。结论:1,25(OH)2Vit D3抑制DC的成熟,通过上调DC的IDO蛋白表达抑制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及介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