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粉尘螨为抗原和刺激剂,采用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HBDT),结合皮内试验比较检测过敏性哮喘患者82例,对照健康人44例(儿童17例、成人27例)。结果患者阳性率分别为63.4%、54.9%、67.1%。健康人4.6%、2.3%、4.6%。Dot-ELISA和HBDT符合率(患者84.1%,健康人97.7%),上法可作为过敏性哮喘特异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嗜碱粒细胞在过敏反应炎症中担当重要角色,是炎症的发起者和传播者~[1].嗜碱粒细胞占外周血白细胞的小部分(<1%),提纯一定数量的嗜碱粒细胞就需要较多的血,这限制了对它的深入研究.产妇脐带血血量较多,可得到50-150 ml的量,而且脐带血尚未直接受到外界抗原刺激,是研究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理想标本.本研究比较流式细胞仪分选和免疫磁珠分选两种方法提纯产妇脐带血中嗜碱粒细胞的分选效率.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支气管炎多为干咳无痰,夜间或清晨加剧.咳嗽可反复1个月以上,应用抗生素无效,而使用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或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症状缓解.临床上,患者往往以反复咳嗽为惟一的主诉,往往会被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而滥用抗生素,但咳嗽症状却未见明显改善,尤以学龄前儿童为甚.过敏性支气管炎属咳嗽变异型哮喘的范畴,是以变态反应为发病主要机制的支气管炎,其本质是气道变应性炎症.因此,过敏性支气管炎的实验室检查应围绕变应性炎症,作病因诊断和气道炎症及其程度的判断.随着无创性气道炎症检测方法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L-4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IL 4在促使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 39例支气管哮喘产妇和 46例正常产妇新生儿脐血中IL 4、IFN γ、sIL 2R和总IgE含量 ,并计数脐血嗜碱性粒细胞数 ,同时用免疫磁珠纯化脐血T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以RT PCR和ELISA方法检测上述细胞刺激后表达IL 4mRNA和IFN γmRNA以及其释放的蛋白质。结果 哮喘脐血组IL 4、IFN γ和sIL 2R含量和嗜碱性粒细胞数虽高于正常脐血组 ,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而纯化的脐血嗜碱性粒细胞表达IL 4mRNA和释放IL 4的水平 ,哮喘组显著高于正常脐血组 ,也高于T淋巴细胞。结论具有支气管哮喘遗传背景的新生儿脐血嗜碱性粒细胞对环境因素的刺激更加敏感 ,其释放的IL 4在促使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流式细胞术纯化脐血嗜碱性粒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流式细胞术提纯脐血嗜碱性粒细胞,以期得到研究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理想标本.方法 6份足月产妇新生儿脐血经沉淀红细胞及Ficoll-泛影葡胺处理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分选CD203c-PE~+、CD45-PerCP~(int)的细胞.通过特异性识别嗜碱性粒细胞的阿利新蓝染色和细胞计数脐血嗜碱性粒细胞的纯度和回收率.结果 流式细胞术分选嗜碱性粒细胞所得的纯度为(95.02±2.94)V0,回收率为(61.42±5.95)%.结论 用流式细胞术分选脐血中CD203c-PE~+、CD45-PerCP~(int)的细胞可获得高纯度、高回收率的嗜碱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和气道高反应性相互关系 ,本文检测了 36例哮喘患者 (哮喘组 )及 2 9例健康人 (对照组 )血浆中激活肥大细胞的特征性标志物类胰蛋白酶值、血嗜酸粒细胞 (EOS )值及乙酰甲胆碱的支气管激发试验 (PC2 0 )值 ,并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1)哮喘组血浆类胰蛋白酶增高率为 36 11% (13/ 36)和EOS增高率为 38 89% (14/ 36 ) ,明显高于对照组 (P分别 <0 0 0 5 ) ;(2 )哮喘组PC2 0 值 <8g/L者占 81 82 % (2 7/ 33) ,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0 5 ) ;(3)哮喘EOS增高组的PC2 0 值为 1 2 1g/L ,明显低于EOS正常组的 5 11g/L (P <0 0 1) ;(4 )哮喘类胰蛋白酶增高组中有 61 5 3% (8/13)EOS值增高 ,明显高于类胰蛋白酶正常组的 2 6 0 9% (6/ 2 3) (P <0 0 5 )。综上所述 ,哮喘患者呈气道高反应 ,血EOS和类胰蛋白酶值增高 ;EOS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 ;类胰蛋白酶与EOS增高有关 ,但未直接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黑胸大蠊体部浸液(WBE)和粪浸液(FE)的变应原交叉性及其与哮喘的关系.方法支气管哮喘患者和健康人各30例,分别以WBE和FE作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HBDT)和sIgE检测(ELISA法).采用SDS-PAGE和免疫印迹试验分析和确定变应原的组分,进而用ELISA和免疫印迹抑制试验观察WBE和FE的交叉性.结果 1.哮喘组HBDT和sIgE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 2.SDS-PAGE显示,WBE至少有30条可分辨的蛋白条带,而FE有15条蛋白带,其中至少有8条(97.4、79.5、72、66、43、41、36、24 kd)与WBE处于相同的位置,免疫印迹试验显示,9例sIgE呈阳性的哮喘患者中88.9%(8/9)出现阳性条带,其中72、36 kd较常见; 3.将WBE或FE预先与阳性血清作用后可抑制阳性血清的ELISA和免疫印迹试验的阳性反应.结论黑胸大蠊的体部和粪便中具有相似的变应原性,与哮喘的发病有关,其主要变应原组分为72、36 kd.  相似文献   
8.
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交叉抗原成分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体部浸出液交叉抗原成分进行分析 ,为利用有关美洲大蠊分子克隆的资料进行黑胸大蠊主要变应原的克隆、测序和重组表达做前期工作。制备纯种黑胸大蠊及美洲大蠊的体部浸出液 ,采用SDS PAGE (12 %分离胶 )分离蛋白成分 ,用Coomassi亮蓝染色 ,比较两种来源蛋白成分的差异。然后将蛋白电转至PVDF膜 ,以兔抗黑胸大蠊体部浸出液 (WBE )抗体作为第一抗体 ,进行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 ,以判断两种蟑螂的交叉抗原成分。两种蟑螂体部浸出液蛋白成分的SDS PAGE带型略有差异 ,主要是条带密度不一致 ,而从其疏密分布 (分布型式 )上看 ,两者间存在相当多的分子量相同或相近组分。经SDS PAGE分离的条带多达近 30条 ,分子量相同的组分多达 2 0余条。免疫印迹表明 ,针对兔抗黑胸大蠊体部浸出液 (WBE )抗体 (IgG )有交叉反应的抗原成分多达 10几条。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体部浸出液的蛋白成分或变应原组分间存在交叉反应成分。提示 ,利用有关美洲大蠊分子克隆的资料进一步对黑胸大蠊主要变应原进行克隆、测序或重组表达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点的慢性气道变应性炎症, 此种炎症与T淋巴细胞、嗜碱性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激活及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和介质有关. 近年来研究表明, 这些细胞在血管内流动, 粘附于内皮细胞, 并激活穿过内皮细胞进入气道粘膜层, 与多种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有关[1].本文着重探讨粘附分子中的重要成份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在哮喘中的变化以及与嗜碱性细胞和嗜酸性细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粉尘螨为抗原和刺激剂,采用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HBDT),结合皮内试验比较检测过敏性哮喘患者82例,对照健康人44例(儿童17例、成人27例),结果患者阳性率分别为63.4%、54.9%、67.1%,健康人4.6%、2.3%、4.6%。Dot-ELISA和HBDT符合率(患者84.1%,健康人97.7%),上法可作为过敏性哮喘特异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