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2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在胃癌中,已经发现一些细胞遗传学异常,但是有关恒定的区域异常很少报道。主要问题是对胃癌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太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对原发性胃癌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存在许多技术上的困难,很难获得可分析的核型。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一些研究是对实体瘤的直接核型分  相似文献   
2.
基因扩增是肿瘤基因组不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染色体显微切割和比较基因组杂交等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肿瘤细胞中基因扩增的研究。这两种技术的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检测出肿瘤细胞中基因扩增的染色体区域,并且为寻找肿瘤发展进程中新的扩增基因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胃癌7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7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7号染色体长臂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及LOH的临床意义.方法:在70例原发性胃癌中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覆盖整个7号染色体长臂的9个微卫星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10cm),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用GeneScan、Genotype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均可发生于原发性胃癌,总的LOH频率为34.3%(24/70),其中D7S486和D7S798位点的LOH频率较高,分别为24.0%(12/50)和19.2%(5/26);总的LOH频率随临床分期而显著增高(P=0.046),D7S486位点的LOH频率在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5).结论:在7号染色体长臂D7S486和D7S798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单中心转移性肾癌的多学科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9年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诊治的168例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mRCC)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单纯靶向药物治疗(A组)76例,男55例,女21例;年龄52(17~73)岁;透明细胞癌60例,非透明细胞癌16例;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International 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Database consortium,IMDC)预后评分低危11例,中危48例,高危17例;初诊时即有转移4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63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B组)66例,男55例,女11例;年龄54(21~86)岁;透明细胞癌49例,非透明细胞癌17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13例,中危39例,高危1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32例;行原发灶切除术56例。靶向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免疫治疗(C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52(23~83)岁;透明细胞癌15例,非透明细胞癌11例;IMDC预后评分低危9例,中危13例,高危4例;初诊时即有转移9例;行原发灶切除术26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线靶向治疗药物为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舒尼替尼50 mg,每日1次,用药4周停2周;索拉非尼400 mg,每日2次;阿昔替尼5 mg,每日2次。接受舒尼替尼、索拉非尼、阿昔替尼一线治疗者分别为103、18、39例。靶向药物治疗时间均>6个月。免疫治疗采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2 mg/kg静脉应用,每3周1次,或低剂量(20 mg)派姆单抗孵育经体外扩增后的自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s 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每周1次,4次后改为每2周1次。18例采用DC.CIK,8例采用派姆单抗。局部治疗方式包括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和外科治疗(手术切除或能量消融治疗)。根据靶向药物治疗效果,转移灶部位、数量、与周围器官关系,以及患者的意愿,经MDT专家讨论后决定局部治疗方式。92例接受局部治疗,其中单纯外科治疗34例,单纯SBRT 37例,外科治疗+SBRT 21例。比较3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不同治疗方法与患者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的关系。结果168例中位随访23个月(6~11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survival,PFS)为18.3个月,中位OS为33.5个月;2年生存率为66%,5年生存率为35%。A、B、C组的中位OS分别为29.8个月、44.6个月和未达,2年生存率分别为58%、67%和89%,5年生存率分别为12%、46%和57%。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联合治疗者的预后均优于单纯靶向药物治疗者,5年总OS分别为51%和11%。C组的中高危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A、B组。在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与联合派姆单抗的中位OS分别为49.1个月和53.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IMDC评分、原发灶切除、治疗模式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治疗模式、原发灶切除显著相关(P<0.05),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局部治疗可使mRCC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60%(HR=0.39,95%CI 0.17~0.89,P=0.026)。78例使用靶向药物治疗发生3~4级不良反应,12例因无法耐受一线靶向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而停药或换药。16例采用靶向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发生3~4级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疲乏8例次、白细胞降低4例次、血小板降低3例次、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3例次。靶向药物治疗联合DC.CIK治疗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例数少于联合派姆单抗治疗(6例与12例),特别是显著降低了血液学毒性(2例与5例)和肝毒性(0例与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治疗后出现ClavienⅢ~Ⅳ级并发症16例次,主要为感染和切口延期愈合6例次、不全肠梗阻4例次,围手术期输血15例次。SBRT治疗后6例出现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评分(Radio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3级不良反应,其中骨髓抑制4例,皮肤反应和放射性神经炎2例,未观察到≥4级不良反应。结论在靶向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免疫治疗和局部治疗的mRCC患者预后明显优于采用单纯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经MDT诊疗的综合治疗可使mRCC患者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5.
DNA纤维荧先原位杂交是一种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现已应用于克隆排序、人类基因组高分辨物理图的绘制、染色体组织结构分析和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等多个方面。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该项技术在方法学、应用等方面的进展,并与其它染色体FISH方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低磷酸酶症是一种以骨化缺陷和血清、肝、肾、骨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LBKALP)缺陷为特征的遗传性代谢病。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不同,它可以在宫内死亡,也可以在生后有骨折的倾向。严重的婴儿型(产期致死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且受累的同胞表型相似。至少在一例中,已表明原发缺陷是一种LBK ALP结构基因发生错义突变。通过放射照片,超声波检查和在培养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的自体白血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疫苗体内回输的安全性,及对体内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20例白血病患者接受体外诱导的自体白血病树突状细胞疫苗的静脉回输。留取患者血清及外周血细胞分别行流式小球微阵列术(cytokinebeadarray,CBA)分析血清Th1/Th2因子IFNγ、IL2、IL4、IL6、IL10和TNFα浓度,流式细胞学(flowcytometricmethod,FCM)分析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变化。结果:体外诱导的自体白血病DC疫苗回输后,临床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第一次DC疫苗回输前及回输后24h比较,血清Th1/Th2因子浓度均升高,其中IL2、IL4、IL6和IFNγ升高显著,t值分别为2.576、2.033、2.777和2.053,P值分别为0.01、0.042、0.005和0.040。T亚群分析显示,CD4/CD8比值及NK比率升高,t值为2.040和1.988,P值为0.041和0.043。结论:自体白血病DC疫苗静脉回输安全可行,并可刺激患者体内的免疫反应,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28例原发性胃癌的直接染色体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检测原发性胃癌的染色体畸变,分析这些变化在胃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用改良的实体瘤染色体直接制备法,对28例原发性胃癌染色体进行G显带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G显带后脱色,再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证实染色体DNA的变化。结果 病例1,2具有简单染色体数目改变,核型分别为49,XY,+2,+8,+9和47,XX,+8,+20,其余26例原发性胃癌的染色体改变复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归降糖清脂方对2型糖尿病转基因MKR鼠脂肪肝发生的影响。方法:30只MKR鼠随机分为MKR组、MKR高脂组和左归降糖清脂方组;左归降糖清脂方组以生药29.64 g.kg-1 ig干预治疗高脂饮食诱发脂肪肝的MKR鼠,观察其肝脏病理形态、血糖、血胰岛素、肝功能和血脂变化。结果:高脂饲料诱发MKR鼠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细胞有大小不一的脂滴,呈脂肪性变;MKR高脂组小鼠空腹血糖、血胰岛素、肝质量、肝指数、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MKR组(P<0.05,P<0.01),甘油三酯(TG)下降,低于MKR组(P<0.01)。2型糖尿病并发脂肪肝MKR鼠经左归降糖清脂方治疗后,肝细胞内脂肪性变得到改善,空腹血糖、血胰岛素、肝质量、肝指数、肝功能指标(ALT,AST)和血脂(TCHO,LDL-C和TG)显著下降,低于MKR小鼠(P<0.05,P<0.01);HDL-C高于MKR小鼠(P<0.05)。结论:左归降糖清脂方可通过调节高脂饮食MKR鼠体内的糖脂代谢,改善肝脏脂肪性变。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