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桑寄生传》是明代宣德年间,常熟诸生萧韶所作。这是一篇奇妙的人物传记,自问世以来,已流传五百余年,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叫绝。说它“奇”是因为该文与一般人物传记迥然不同。不同之处有两点:其一,一般人物传记为真人立传,而该文的传主桑寄生纯为子虚乌有式的人物;其二,一般人物传记用普通词语写成,而该文却由一百一十余味中药药名串联成篇。说它“妙”,是因为该文比前人的同类作品技高一筹。技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寓教于乐。前人用药名写的对联、诗歌之类,大多为文字游戏,并没有深刻的寓意。清朝梁  相似文献   
2.
唐明生  覃有振  戴刚  王慧深 《新医学》2012,43(5):322-326,F000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左旋谷氨酰胺(L-谷氨酰胺)对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体外培养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腹股沟处皮下脂肪分离获取AD-MSC,接种至含10%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液的细胞培养瓶中。24 h首次换液后分为2 mmol/L L-谷氨酰胺组(2 mM组)和0.5 mmol/L L-谷氨酰胺组(0.5 mM组),分别进行体外培养并及时传代。两组各取第1、3代AD-MSC,每代各接种7块96孔板,每24 h各取一块96孔板用噻唑蓝(MTT)测定其生长曲线。两组各取第3代细胞进行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成脂鉴定使用油红O染色,成骨鉴定使用碱性磷酸酶及冯库萨染色。另各取第3代细胞在流式细胞分析仪上行CD29、CD31、CD44、CD45表面分子检测。最后进行细胞冻存及复苏实验。结果:从大鼠脂肪组织分离出的AD-MSCs在两种L-谷氨酰胺下均能稳定生长、增殖,2 mM组生长曲线较0.5 mM组上移,细胞生长加速。两组第三代细胞均能向成骨和成脂方向分化,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相同,即CD29及CD44高表达,CD31、CD45几乎不表达。两组培养的AD-MSC在液氮中冻存2个月后,细胞生长、增殖活性及多向分化能力无明显降低。结论:两种L-谷氨酰胺浓度体外培养的大鼠AD-MSC均可稳定生长、增殖,2 mmol/L L-谷氨酰胺的细胞增殖速度比0.5 mmol/L可能更快,但两种L-谷氨酰胺浓度对AD-MSCs多向分化潜能、表面抗原表达及冻存后复苏的细胞活力等生物特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青蒿素类衍生物的抗疟作用机制。方法电子结构计算在B3LYP/6-31G*水平进行,反应路径计算在HF/STO-3G水平进行。结果过氧桥键是青蒿素类化合物的活性中心,在Fe2+影响下过氧键逐渐裂解,两个氧原子与Fe2+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环状加成产物。结论青蒿素类衍生物可与亚铁血红素形成加成产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儿科急诊预检分诊系统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7年2月至2017年7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就诊患儿中抽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传统预检分诊,n=100)和观察组(急诊预检分诊,n=100),对两组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患儿家属满意度以及医院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医院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医院护理质量、分诊效率和护理服务的各项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实施儿科急诊预检分诊系统,不会影响患儿的抢救成功率,但可降低医院投诉、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可以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ack P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预测模型分析本地区与胃部高危疾病有关的影响因素并评价模型预测效果。方法 于2012年10月至2014年11月,通过现场调查的方式对719名徐州市三级甲等医院消化科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且收集其胃镜病理及相关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胃部高危疾病发生的饮食、生活状况及习惯、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运用训练集资料建立BP神经网络,通过测试集142例调查对象评价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预测精度。结果 对调查数据进行胃部高危疾病的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分析显示女性、年龄、胃癌家族史、喜食烧烤类食物、生活节奏快等10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饮用自来水、喜食豆制品、常生气、年龄和生活节奏快与胃部高危疾病有关。BP神经网络筛查的效果较好。结论 建立好的BP神经网络可以用于筛检胃癌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老年男性在穿着实验改良鞋进行快走运动时的鞋舒适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为老年鞋具的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 16 名 55~ 65 岁男性受试者穿着 3 款不同老年运动鞋,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scale,VAS)和足底压力参数从主观舒适性和生物力学进行综合评价。 使用垂直地面反作用力( vertical groundreaction force, vGRF)、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 COP)位移和摩擦因数分别从冲击衰减特性、步态稳定性和鞋防滑性三方面对老年运动鞋的安全性进行评价。 结果 在第 2 ~ 5 趾骨区,B 鞋的平均压力、峰值压强均显著低于 A 鞋;在第 2~ 4 跖骨区,B 鞋峰值压强显著低于 C 鞋;在第 5 跖骨区,C 鞋平均压力、峰值压强均显著低于 A、B 鞋;在足弓内侧区,C 鞋平均压力显著高于 A、B 鞋;外侧区,B 鞋平均压力显著低于 C 鞋,峰值压强显著低于 A 鞋。 3 双鞋 vGRF 第 1 峰值力存在显著性差异;B 鞋 vGRF 第 2 峰值力显著低于 C 鞋。 C 鞋足底 COP 在从触地到 vGRF 第 1峰值力产生时间段内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量(COPX-LR)显著高于与 A、B 鞋,而在整个支撑期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变化量(COPXD)显著高于 B 鞋。 B 鞋脚掌蹬伸摩擦因数峰值显著高于 A、C 鞋,C 鞋着地阶段峰值时刻显著慢于 B 鞋。 结论 B 鞋安全性较高,但仍需进一步的改进以减少第 5 趾骨区的足底压力。 在设计老年人鞋具时,为达到减震缓冲效果而仅采取厚底设计,可能会给老年人的步态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科1931~1934年经心电图检查确诊新生儿Q-T 间期延长121例。男96例,女25例。日龄<24小时11例(33.9)%;~3天31例(25.6%);~7天13例(10.7%),~28天36例(29.7%)。早产儿61例(51.3%)过期产2例(1.7%)。体重<1500克17例;~2499克56例;~3999克45例;>4000克3例。患儿有产时窒息49例,异常胎位24例。临床表现体温不升92例(76%);硬肿68例(56.2%);黄疸32例(26.14%);心音低钝58例(47.9%),心脏杂音5例(41.%),心脏扩大1例(3.3%),另外还有气急、青紫、苍白、拒乳、反应差、肌力低下等。原发疾病中败血症42例,肺炎44例,颅内出血19例,肺透明膜病8例。心电图检查Q-T 间期延长同时伴心动过缓51例,心动过速5例;Ⅰ°房室传导阻滞26例,低电压25例,T 波及ST 段改变35例,存活者随访Q-T 间期均恢复正常。引起新生儿Q-T 间期延长的病因有:心肌损伤(中毒、缺氧),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代谢紊乱(低血钾、低血钙、低血糖),低体温及硬肿症。  相似文献   
9.
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担负科研、教学、医疗三大任务,在上级拨给医疗卫生事业费及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了促进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着眼医院的未来,从1989年起多方筹集经费,设立了青年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本院有创造精神和开拓能力的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医院规定青年科研基金将择优支持具备条件的课题。课题围绕解决防病治病和提高人口健康素质的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课题依据充分,学术思想新颖先进、科学、可行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