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1篇
肿瘤学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MDM2/MDMX双靶点抑制蛋白在p53突变型乳腺癌中的抗肿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和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明确MDM2/MDMX抑制蛋白对mt-p53乳腺癌的抗肿瘤活性。应用Western Blot检测MDM2、MDMX、p53、p21、PUMA和bax蛋白在mt-p53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抑制蛋白抗mt-p53乳腺癌的可能机制。结果:MDM2/MDMX抑制蛋白抑制mt-p53乳腺癌细胞24 h、48 h细胞增殖显著优于Nutlin-3α(P均<0.05)。MDM2/MDMX抑制蛋白干预mt-p53乳腺癌细胞株24 h和48 h后G0/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高于Nutlin-3α(P<0.05)。抑制蛋白诱导mt-p53乳腺癌细胞24 h和48 h凋亡比例为(15.97±1.48)%和(17.80±2.21)%(MDA-MB-231细胞);(11.09±2.45)%和(10.44±2.90)%(BT-474细胞)。mt-p53乳腺癌细胞中,抑制蛋白干预组MDM2和MDM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53蛋白则未见明显变化;PUMA、p21和bax蛋白表达则显著增加。结论:MDM2/MDMX抑制蛋白可抑制mt-p53乳腺癌细胞增殖,阻滞周期于G0/G1期和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蛋白可抑制MDM2和MDMX蛋白的表达,但未能激活p53蛋白表达,以p53非依赖途径上调p21,bax和PUMA蛋白表达发挥抗乳腺癌活性。  相似文献   
2.
靶向抗VEGFR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过与相应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合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与机体多种常见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以它为靶点,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技术方法在基因及细胞分子水平对其表达、活性及其效应等多个环节进行有效抑制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是近年来抗肿瘤治疗新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本文就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治疗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因对总生存时间的提高仅0.4个月,厄洛替尼在胰腺癌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争议。本课题组前期成功合成了可阻断MDM2/MDMX-p3的抑制蛋白,本研究拟通过联合该抑制蛋白探讨提高厄洛替尼在胰腺癌中的抗肿瘤活性的可行性。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Matrigl 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了解联合双靶点抑制蛋白对比厄洛替尼单药对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Wesem-Hoting方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探讨联合用药的抗肿瘤增效机制。构建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双靶点抑制蛋白联合厄洛替尼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联合双靶点抑制蛋白可上调p53表达,下调MDM2、MDMX和EGFR表达,从而促进厄洛替尼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细胞侵袭转移;体内研究显示双靶点抑制蛋白有协同抗肿瘤作用,各组移植瘤抑瘤率分别为∶厄洛替尼 2.47%、MDM2/MDMX-p53 抑制蛋白组28.41%、联合治疗组5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 MDM2/MDMX-p53双靶点抑制蛋白可增加厄洛替尼的体内、体外抗胰腺癌活性,有望为胰腺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靶向VEGF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的基础。目前,研究表明VEGF及其家族成员在肿瘤的血管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抑制VEGF的表达、活性和其下游信号传递可取得明显的抗肿瘤效应,表明VEGF是一个有效的肿瘤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与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33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结果:K—M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是症状、症状持续时间、术前CEA水平、分期、部位、肿瘤大小、病理分级、病理分型、是否联合化疗、Ⅲ期患者是否行辅助化疗、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模式、直肠癌治疗模式;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为术前CEA水平、分期、是否联合化疗、直肠癌治疗模式;33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58.365±2.159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2.47%、63.48%和56.60%,其中综合治疗患者占46.39%,单纯手术患者占51.20%。结论:治疗模式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而标准的治疗模式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非特异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疗效及预后.方法 收集57例PTCL-NOS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2008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对全部病例的临床资料重新进行评估,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 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57例PTCL-NOS患者男女比例为2.17∶1,中位年龄为44岁.化疗和放疗联合治疗9例(15.8%),单纯化疗43例(75.4%),单纯放疗3例(5.3%),支持治疗2例(2.5%).完全缓解率为60.0%,有效率为87.3%.中位生存期为36.0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8.0%、48.0%和2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症状、骨髓侵犯、结外侵犯、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与PTCL-NOS患者的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T评分是PTCL-NO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OR为2.312(P=0.020).结论 PTCL-NOS患者采用常规化疗近期疗效较好,但远期生存率低,预后不良,需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D-L1和MDM2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罕见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探寻EGFR罕见突变人群的预后预测因子及免疫治疗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并随访69例EGFR罕见突变的NSCLC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最终随访到64例,失访率7.25%),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保存完整的EGFR罕见突变的NSCLC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PD-L1、MDM2的表达水平,同时选取9例癌旁组织和8例正常组织的蜡块切片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64例EGFR罕见突变的NSCLC患者,突变类型包括单突变41例(64.06%),复合突变(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EGFR突变)23例(35.94%)。NLR中位数为2.63,PD-L1在EGFR罕见突变NSCLC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29.41%,在癌旁组织及正常肺泡上皮细胞中阴性表达(P=0.039)。MDM2在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27%、33.33%、12.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0)。I/II期患者PD-L1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高于III/IV期(P=0.013),而III/IV期患者MDM2在肿瘤中的表达高于I/II期患者(P=0.001)。而年龄、性别、是否吸烟、NLR、突变类型、病理分级与EGFR罕见突变癌患者组织中PD-L1、MDM2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64例患者的mOS为22.31个月。年龄、性别、吸烟、EGFR突变类型、PD-L1、MDM2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NLR<2.63患者的mOS优于NLR≥2.63(46.16个月vs 12.58个月)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9.72,P=0.002)。病理分级为1/2级患者mOS优于3级患者(41.46个月vs 15.97个月),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6.17,P=0.013)。I/II期患者mOS优于III/IV期患者(59.17个月vs 15.97个月),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χ2=18.89,P=0.000)。Cox多因素回归分析:NLR(HR=2.667,P=0.007)、分期(HR=8.778,P=0.000)是EGFR罕见突变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NLR可考虑作为EGFR罕见突变NSCLC患者预后的疗效预测因子;PD-L1在EGFR罕见突变的NSCLC中阳性表达率较高,免疫治疗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肿瘤学临床PBL教学中引入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探讨对于普通PBL教学的优势。方法选择42名在肿瘤科临床规范化培训或进修的医生,分别采取加入角色扮演的PBL教学和普通PBL教学,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加入角色扮演的PBL教学的实验组无论理论考试成绩还是临床综合能力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采用角色扮演的PBL教学的实验组在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继发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等方面的教学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在PBL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可以更好的将PBL教学方法应用在肿瘤学临床教学中,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合成抗血管生成肽βpep-25片断, 构建并鉴定含βpep-25肽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方法: 人工设计合成βpep-25肽序列片断, 经测序正确后, 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将其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中, 构建重组质粒pGEM-T-βpep-25;用Nae I和BamH I双酶切pGEM-T-βpep-25后, 将T-βpep-25肽片断克隆到经Nae I和BamH I双酶切的重组载体pBV220-NT4中, 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BV220-NT4-βpep-25, 并对其分别用BamH I酶切, EcoR I和BamH I双酶切分析.结果: 经酶切分析和DNA测序人工合成的肽βpep-25序列(113 bp)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分别用BamH I酶切, EcoR I和BamH I双酶切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BV220-NT4-βpep-25可以得到4 030 bp、 364 bp和3 666 bp的片段, 结果表明目的肽片段已经成功地克隆到了重组表达载体中, 说明重组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结论: 抗血管生成肽βpep-25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成功, 为进一步在细胞内外及动物模型研究其作用机制和抗肿瘤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