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36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7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措施有2种: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lifestyle modification,LM)。现今所有权威性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均推荐LM作为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措施或一线治疗。各指南推荐的LM措施十分相似,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成人保持正常体重[体重指数(BMI)(18.5~24.9)kg/m^2];  相似文献   
2.
北京自然人群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PCR RFLP) ,以北京自然人群为基础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 ,对 1 0 46人进行apoE基因分型 ,并分析不同特点人群apoE基因频率分布特点。结果表明 :1 )本组人群ε2、ε3、ε4基因频率分别为 9.1 %、81 .2 %和 9.7% ,男女和各年龄组间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 ;2 )与欧美国家相比 ,本组人群ε2基因频率增高 ,ε4频率减低 ,与日本人群相比也有相同趋势 ;3 )在空腹血糖受损及糖尿病人群中ε2频率明显增高 ;4)在高胆固醇血症人群中ε2频率减低、ε4基因频率增高  相似文献   
3.
4.
吴英恺教授是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5月8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县,今年90岁,满族。父亲教书,家境不宽裕。祖母多病,常请中西医来家诊治。因此他从小对医生产生仰慕,立志长大后当医生。1927年考入沈阳小河沿医学院,从此开始了学医、行医、传医的漫长路程。吴英恺教授一生致力于我国的医学事业,为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流行病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1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高血压一旦发生,就需要终身管理。患者除了就诊时与医生有短暂的交流,大部分时间需要进行自我血压监测与管理。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逐步掌握高血压的防治知识和技能,促其养成良好的遵医行为,以达到自觉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降压达标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11省市自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本文对全国11省市35-64岁男女两性27527人高血压患病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男女两性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分别为15.0%和13.9%,45岁以前男性患病率是女性的1.7倍,45岁以后两性无明显差异。(2)存在明显地区间差异,呈北高南低,最高与最低之比,男性为12:1,女性为4.8:1。(3)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45岁以后明显上升:(4)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女两性高血压患病率与体质指数、年龄、家族史、血糖、腰臀围比、心率和体力锻练独立相关。(5)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个体中有聚集现象,高血压患者中伴有任一其它危险因素的占58.9%,非高血压患者伴有任一其他危险因素的占49.3%(P<0.01)。  相似文献   
7.
人群脉压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86,自引:1,他引:86  
目的:探讨脉压(PP)在人群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1997年北京城市、农村自然人群高血压普查资料(35-74岁),共29707人,分析PP在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不同血压水平、不同类型脑卒中分布频率(%)。结果:(1)随着血压的增高PP的分布频率也在增高,血压正常人群,PP在40-49mmHg(1mmHg=0.133kPa)频率最高,在血压I期人群中频率最高的PP在60-69mmHg,在血压Ⅱ期人群中PP70-79mmHg分布频率最高,在血压Ⅲ期人群中频率最高的PP在90-99mmHg;(2)人群缺血性卒中PP高于出血性卒中PP。(3)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年龄早于城市4.3-6.4岁,城乡人群发病年龄有显性差异(P=0.0000);农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P=0.0000);农村人群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高于城市(P=0.0000)。结论:PP增宽是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高危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描述1984—1999年北京城乡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对比并评价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分别于1984—1985年,1988—1989年,1993年,1996年和1999年采用相同的方法,在北京市25~64岁人群中进行了5次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按性别、城乡分组,比较各种危险因素在城乡人群中的不同变化趋势。结果:从1984—1999年,北京市城乡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1.城市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下降趋势,城市男性的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而农村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则均呈上升趋势。2·各组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15年间,城乡男性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每年分别增加0·06mmol/L(2·3mg/dL)和0·08mmol/L(3·1mg/dL)。3·除城市女性外,其他各组人群的体重指数(BMI)水平、腰围、超重+肥胖率(BMI≥24)、肥胖率(BMI≥28)和腹型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4·吸烟支数和吸烟率在农村男性中呈上升趋势,在其他各组人群中则呈现下降趋势。尤其在女性中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北京城乡人群的多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农村人群的危险因素水平普遍高于城市人群,均呈上升趋势。今后应加强对农村人群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增殖抑制基因第二内含子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筛选正常血压人群500名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30名,提取血中白细胞基因组DNA后设计特定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引物进行定量多聚酶链反应,通过荧光定量方法确定该基因是否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多态性位点.结果 7个不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中有3种即rs873457、rs2336384和rs4846085的基因型频率在正常血压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P<0.05),分别为TT:TC:CC=21.8%:46.6%:31.6%/22.5%:53.0%:24.5%、CC:CA:AA=21.8%:46.8%:31.4%/22.8%:52.6%:24.6%及TT:TC:CC=22.6%:46.4%:31.0%/23.4%:51.8%:24.7%,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血压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P<0.05),分别为T:C=45.1%:51.0%/49.0%:51.0%、C:A=45.2%:54.8%/49.1%:50.9%及T:C=45.8%:54.2%/49.1%:50.6%,其余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在正常血压组和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别.对不同性别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男性正常血压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的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P<0.05或P<0.01),而在女性正常血压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体质指数、年龄和基因型与血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P<0.05).在进行了年龄和性别调整后,回归分析发现体质指数和rs873457与血压密切相关.单倍体型分析发现C-G-A-A-A-C-C(以 rs873457、rs2336384、rs1474868、rs4846065、rs4240897、rsrs2236055和 rs873458为序)无论在总体人群、男性还是女性人群中,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别(P<0.01).结论 增殖抑制基因的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尤其是男性高血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正常高值血压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 研究在多省市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的分布情况,分析正常高值血压[SBP 130~139 mm Hg及(或)DBP 85~89 mm Hg]与心血管病(CVD)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 在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数据基础上,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0378人的基线血压水平和1992-2003年期间发生的CVD[包括冠心病(CHD)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我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者占32.1%,与高血压的比例为1.2:1.0.2)多因素分析显示:以正常血压为对照,正常高值血压增加脑卒中发病危险56%(RR=1.559;95%CI 1.163,2.089);增加CHD发病危险44%(RR=1.441;95%CI 0.996,2.086);增加总的CVD发病危险52%(RR=1.522,95%CI 1.206,1.919).正常高值血压对出血性卒中的作用(RR=2.082,95%CI 1.116,3.885)大于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RR=1.474;95%CI 1.050,2.069).3)在总的CVD事件中,14.4%归因于正常高值血压;其中12.4%的CHD事件和15.2%的脑卒中事件归因于正常高值血压.结论 我国35~64岁人群中正常高值血压比例很高.正常高值血压增加人群脑卒中和CVD发病危险.对正常高值血压人群采用生活方式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健康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