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2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159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牙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含量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与牙周炎的关系,采用双抗体免疫酶联法检测10名非牙周炎患者的19颗牙周健康牙和39名成人牙周炎患者的60颗牙周炎患牙龈沟液(GCF)中IL-6的含量。采集观察牙的GCF样本,同时,记录观察牙的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程度(AL)。结果显示,牙周炎患牙GCF中可检出高浓度的IL-6(x=6.0379ng/ml),而19颗牙周健康牙GCF中均未检出IL-6,两者差异显著(P〈0.05)。经相关性分析,GCF中IL-6含量与GI无相关关系(r=0.07,P〉0.05),与PD及AL呈正相关关系(r=0.8,P〈0.001;r=0.452,P〈0.01)。以上表明,IL-6可能与牙周炎的发生和病挛严重程度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牙周炎是一种主要由菌斑生物膜所引起的牙周支持组织慢性炎症破坏性疾病,与宿主的免疫反应相关。牙周致病菌可通过一过性菌血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血管炎症反应,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微小RNA(microRNA)作为近年来小分子RNA的研究热点,可在表观遗传学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炎症调节。本文综述了牙周致病菌通过microRNA调控免疫炎症反应的机制,从而介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为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关联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此外,通过探索动脉粥样硬化与牙周炎相关特异性microRNA的表达模式,可为未来诊断或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 nucleatum)是一种革兰阴性专性厌氧菌,被认为是牙周炎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F. nucleatum与多种全身疾病相关,其中,F. nucleatum与肠道疾病的关系更是最新研究热点。文章就F. nucleatum与炎症性肠病、急性阑尾炎及结直肠癌等常见肠道疾病在临床及病理学上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牙周病是一种多因素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牙周支持组织的炎症反应和破坏,是失牙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不只是牙周致病菌及其产物对牙齿周围组织的直接破坏作用,还与机体在免疫应答中产生的细胞因子密切联系。近年来研究表明,人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与表观遗传修饰有关。表观遗传修饰通过调节细胞因子与牙周病相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不同严重程度的大鼠牙周炎模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和分布特征,探讨二者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大鼠牙周组织标本的石蜡切片进行MMP-2和MMP-3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MMP-2和MMP-3在牙龈炎和牙周炎的牙龈上皮中呈强阳性表达,在牙周炎的牙周组织中,主要在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破骨细胞等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MMP-2和MMP-3的变化趋势为在健康牙周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急性龈炎和急性牙周炎中呈强阳性表达,到慢性牙周炎时期,表达较急性期有所降低。结论 MMP-2和MMP-3在牙周炎症组织中,随着炎症进程呈现不同特征的表达,可能直接参与牙周组织的炎性破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福赛斯坦纳菌(T.forsythensis)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探讨T.forsythensis与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集10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216个病变位点和108个健康位点的龈下菌斑,共324个样本,采用16S rRNA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forsythensis的分布情况。对324个取样位点进行临床检查,记录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情况,分析T.forsythensis与临床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位点与健康位点T.forsythensis的检出率分别为59.72%和3.70%,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随着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丧失的增加,T.forsythensis的检出率也升高,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8和0.51。探诊出血阳性位点T.forsythensis的检出率为61.31%,明显高于探诊出血阴性位点的检出率8.80%(P<0.001)。结论T.forsythensis与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伴放线菌嗜血菌在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中的分布情况。方法选择11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CP组)和111例牙周健康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CP组选取磨牙区牙周袋最深的2个患牙的探诊深度最深点作为患牙的取样位点,同时选取磨牙或前磨牙区1个健康牙的近中位点作为健康牙的取样位点;健康组选取上颌第一磨牙近中位点作为取样位点。收集取样位点的龈下菌斑,提取DNA,用16S rRNA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伴放线菌嗜血菌的分布;同时检查并记录取样牙的牙周临床指数(包括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探诊出血),分析伴放线菌嗜血菌检出率和牙周临床指数的关系。结果CP组患牙伴放线菌嗜血菌检出率为33.62%,明显高于CP组健康牙和健康组(P<0.01)。伴放线菌嗜血菌检出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的增加而增加,探诊出血阳性患牙的检出率(37.07%)也明显高于探诊出血阴性的患牙(7.41%)(P<0.05)。结论伴放线菌嗜血菌检出率随着牙周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福赛斯坦纳菌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探讨福赛斯坦纳菌与牙周炎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集经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福赛斯坦纳菌为阳性的6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和12例牙周健康者的龈下菌斑,应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菌斑的细菌总量和福赛斯坦纳菌的数量进行定量检测,构建含有福赛斯坦纳菌和真细菌靶基因的重组质粒,建立定量标准。结果本研究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慢性牙周炎患者病变位点的福赛斯坦纳菌数量和细菌总量均高于牙周健康者的健康位点,且福赛斯坦纳菌在龈下菌斑中的比例也比健康位点高(P<0.05);龈下菌斑的细菌数量与探诊深度呈正相关(P<0.001);龈下菌斑中福赛斯坦纳菌所占比例在不同的探诊深度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龈下菌斑中福赛斯坦纳菌的数量与牙周状况有密切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是研究牙周病病因及治疗方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牙龈卟啉单胞菌被认为是主要的牙周致病菌之一,与慢性牙周炎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面对复杂的口腔环境,牙龈卟啉单胞菌必须及时感知环境变化并作出反应,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通常由组氨酸激酶和反应调节蛋白组成,通过控制蛋白的磷酸化状态调节信号传导。近年来,有关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陆续被报道。本文就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双组分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和比较4种常见牙周致病菌Pg33277、Pi25611、Aa29522和Fn10953黏附和侵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能力,为深入探讨牙周致病菌感染HUVEC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初步基础.方法 建立牙周致病菌感染HUVEC的体外模型,采用扫描电镜、抗生素保护-菌落计数法观察以上牙周致病菌黏附和侵入HUVEC的能力.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Pg33277、Pi25611、Aa29522和Fn10953均可黏附于HUVEC;抗生素保护法结果发现Pg33277、Pi25611、Aa29522和Fn10953均可侵入HUVEC,细菌侵入量分别为(0.8±0.1)×10~8、(4.1±0.5)×10~6、(1.6±0.3)×10~6、(5.0±0.4)×10~6CFU/L,侵入率分别为(0.400±0.050)%、(0.021±0.003)%、(0.008±0.002)%和(0.025±0.002)%,Pg33277侵入能力远较其他3种牙周致病菌强(P<0.001),其余3种牙周致病菌间的侵入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常见牙周致病菌Pg33277、Pi25611、Aa29522和Fn10953均可黏附和侵入HUVEC,Pg33277侵入能力最强,这可能为其进一步发挥相关的生物学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