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30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6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青少年健康调查问卷、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等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6 13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结果 1 241名(20.2%)中学生在过去12个月里有过自杀意念,250名(4.1%)在过去12个月里尝试自杀.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女性、不住校、独生子女、吸烟、与教师关系较差、与同学关系较差、存在校园暴力行为、被躯体虐待、性虐待、被情感忽视、有抑郁症状、有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7,1.64,0.84,0.72,0.67,0.58,2.06,2.45,2.12,1.68,2.82,1.62);尝试自杀与女性、不住校、吸烟、与教师关系较差、与同学关系较差、存在校园暴力行为、被躯体虐待、性虐待、被躯体忽视、有抑郁症状、有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2,2.25,0.52,0.49,0.47,1.79,2.17,1.97,1.94,3.14,1.66).结论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自杀意念较为普遍,教师和家长应高度重视,早期识别学生的自杀风险,以减少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溶血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铁真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8):1981-1982
多种病因可引起新生儿溶血,新生儿溶血病(hem olyticdisease of the new born,H D N)特指由母婴血型不合所致的新生儿溶血。1红细胞血型H D NH D N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缺乏胎儿的红细胞血型抗原,当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后,使母体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此抗体又?..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州地区儿童死亡原因的变迁规律,我们对广州地区1976~1995年0~14岁儿童死亡原因年报表作了统计分析,揭示了儿童的总死亡率、各主要死亡疾病的死亡率及其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显示,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已明显下降,新生儿疾病仍是0~岁组死亡的主要疾病,先天异常逐渐成为1~4岁组的第一位死因,损伤中毒和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在不同的年龄组均逐渐升高并居于5~14组死亡原因的第1~2位。  相似文献   
4.
槲皮素对U937细胞系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e)对人类单核细胞白血病U937细胞系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 应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槲皮素对U93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AO/PI荧光染色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细胞DNA的片段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分布。结果槲皮素能明显抑制U937细胞增殖,并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诱导U937细胞出现凋亡所具有的形态学和生化特征;随着槲皮素浓度升高,凋亡细胞和坏死细胞比例增加;将细胞特异性地阻滞在S期,出现凋亡峰。结论 槲皮素能抑制U937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槲皮素(QUE)对柔红霉素(DNR)所致小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52只小鼠分5个实验组,1组作为空白对照组.1组用DNR诱导小鼠心肌损伤;1组用QUE灌胃给药后再用DNR诱导心肌损伤作为保护组;1组只给QUE灌胃作为保护对照组;1组给予DMSO灌胃作为溶剂对照组.观察各组小鼠的血清心肌酶谱、心肌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观察心脏大体改变,并制备病理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结果 DNR组小鼠的血清心肌酶谱显著升高,血清和心肌中MDA含量显著增高,SOD活性降低,引起心脏充血、水肿,心肌颗粒变性,灶性出血、坏死.而QUE保护组的心肌酶升高程度明显降低、血清和心肌组织中MDA含量无明显增加,SOD活性不降低,心肌无明显出血灶及颗粒变性.结论槲皮素对柔红霉素诱导的小鼠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6.
7.
大剂量甲氨喋呤对儿童急性白血病肾功能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对肾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采用HITACHI 7170A全自动生化仪测定 2 5例白血病患儿HDMTX冲击化疗前后测血清尿素氮 (BUN)、肌酐 (Cr)、 谷氨酰转换酶 ( GT)、碱性磷酸酶 (ALP) ;血、尿 β 2微球蛋白 ( β 2 MG) ;分别选取MTX治疗前一天 ,前 1小时 ;后 1、12、2 4、48、72小时和治疗后 1周 8个点为观察时象留取随意尿 3ml ,同时用尿肌酐校正 ,测定尿微量白蛋白(MA)、尿免疫球蛋白G(IgG)及N 已酰 β D 氨基酸葡萄糖苷酶 (NAG)、 谷氨酰转换酶 ( GT)、碱性磷酸酶 (ALP)、亮氨酸酶 (LAP)、尿酸 (UA)。对照组 98例 ,用MA Cr、IgG Cr、NAG Cr、 GT Cr、ALP Cr、LAP Cr、UA Cr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SAS软件统计。结果 ,治疗前后血BUN、Cr、ALP、 GT、UA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治疗前后血、尿β 2 M比较 ,治疗后血 β 2 M较治疗前增高 (P <0 0 5 ) ;尿 β 2 M无明显的改变 (P >0 0 5 )。治疗前的尿微量蛋白及尿酶与正常对照组的比较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TX治疗前一天 ,前 1小时 ;后 1、12、2 4、48、72小时和治疗后 1周 8个点测定MA Cr、IgG Cr、NAG Cr、 GT Cr、ALP Cr、LAP Cr、UA Cr的结果提示各指标组内均无显著性差异 ;各测定点及测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研究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探讨其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合理用药时间。方法  检测 1 5例应用常规剂量L -asp [1 0 0 0 0U (m2 ·次 ) ]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 ( 340份外周血样本 )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多个时间点下患儿血浆L -asp活性 ,动态观察用药过程中血浆L -asp活性及停药后L -asp维持有效作用活性的持续时间。结果  用药过程中 ,血L -asp活性峰值逐渐增高的趋势 ,到第 8次用药开始达到高峰。用药疗程后 ,血L -asp活性持续 7天维持 1 0 0U L以上 ,随后逐渐下降至用药前水平。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L -asp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用药方案 [1 0 0 0 0U (m2 ·次 ) ,隔天一次 ,用 8~ 1 0次 ]有其药代动力学依据 ,但仍可作出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blastic leukemia,ANLL)约占儿童白血病30%.近年来,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和支持治疗的不断完善,小儿ANLL的完全缓解率(CR)已高达80%~85%[1].但是,小儿ANLL仍存在复发率较高、长期无病生存率低的问题.因此延长缓解期、降低复发率是当前小儿ANLL治疗的目标.我院从2001年开始应用超大剂量阿糖胞苷(SHDAra-C)对完全缓解后的ANLL患儿进行巩固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广州市青少年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直接与间接作用。方法 利用自填式问卷调查2021名初中男生的吸烟相关信息,确证性因子分析构建测量模型,迭代加权虽小二乘法(ERLS法)估计参数,通过评价修正来确定最佳模型。结果 提取了三个环境因素潜变量,即监护人限制、吸烟环境和学校环境。吸烟相关态度只提取一个潜变量。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模型能解释吸烟行为38馆%的变异。对吸烟行为起直接作用的有:吸烟环境、监护人限制、拒烟决心和吸烟态度等。年级、健康知识和学校环境则起间接作用。危险因素排序:吸烟环境(45.76%)〉吸烟态度(19.88%)〉年级(0.44%);保护因素排序:拒烟决心(16.61%)〉监护人限制(10.51%)〉健康知识(3.89%)〉学校环境(2.92%)。结论 健康知识只能通过相关信念而对学生吸烟行为起间接的抑制作用,且贡献比例很低。年级的增长对学生吸烟行为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青少年控烟不能只限于健康教育,环境因素应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