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职业性苯中毒病因及早期诊断指标.方法从208例苯作业工人中选取20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偏高者,分为高浓度(34~582mg/m3)接触组和低浓度(8~32 mg/m3)接触组,每组各10例;另设10例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法检测各组骨髓单个核细胞早期凋亡指标Annexin V及调控凋亡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4、IL-6和干扰素(IFN)-r的水平.结果(1)低浓度、高浓度苯接触工人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别为0.149%、0.308%,均高于对照组(0.06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2)低浓度组骨髓单个核细胞Annexin V阳性表达水平(0.70%±0.16%)与对照组(0.68%±0.2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高浓度组骨髓单个核细胞Annexin V阳性表达水平(1.16%±0.19%)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者IL-4表达水平增高,且与淋巴细胞比例呈相关(r=0.616),差异有显著性(P<0.05);IL-2、IL-6、IFN-r表达水平减少,与淋巴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6,-0.689,-0.42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骨髓单个核细胞Annexin V可作为苯作业工人和慢性苯中毒患者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2.
3.
慢性苯中毒与非苯中毒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象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慢性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CBPAA)骨髓象改变的特点进行讨论,并就现行的CBPAA及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提出商榷。方法:对33例CBPAA之骨髓象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所见29例NCBPAA之骨髓象进行对比。结果:CBPAA骨髓象之特点为,(1)有核细胞增生可呈减低亦可呈活跃,各占一半;(2)2/3病例红系中晚幼增生活跃;(3)近半数病例有红系病态造血;(4)近2/3病例淋巴细胞比例不增高;(5)所有病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6)动态观察表明上述骨髓象改变有可能逆转。结论:目前使用的有关AA及CBPAA诊断标准有待商榷。AA骨髓象诊断最好附加“若为CBPAA,增生可活跃,以红系中晚幼增生为主,可伴有红系病态造血,但巨核细胞显著减少”等内容。CBPAA骨髓象诊断则应考虑“骨髓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减少,淋巴、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或增生活跃,红系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淋巴细胞比例不一定增高”,但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208例苯接触作业工人和非接触的对照组淋巴细胞微核指标,以了解作业场所苯浓度与慢性苯中毒的人群早期效应的有效监测指标淋巴细胞微核检出率的相关性。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血常规分别采用改良培养法,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分别用U检验和X2检验。结果作业场所苯浓度在国家卫生标准下限,白细胞总数在正常范围内,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且与作业场所苯浓度及接触时间呈量效和时效性正相关;同时还发现WBC正常,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偏高(40.3~47.3%)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8~24%)组与淋巴细胞微核阳性率增高也存在正相关。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检测能有效敏感地反应慢性苯中毒的早期效应(如苯及其代谢产物致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或形成微核等改变),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也可以有间接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1 病例资料 女,61岁.因反复皮肤青紫1年半,再发1周人院.患者1年半前无诱因出现右小腿渐进性疼痛、肿胀,无局部淤斑,在外院就诊.查体见右小腿、右踝部肿胀,右侧腓肠肌压痛,局部张力高,皮温、皮色正常,考虑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可能,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2天无好转,出现右胭窝及右足后跟内侧皮肤青紫,右小腿明显肿胀,Homan试验( ),腓肠肌紧张,但未见浅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生化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及其防治措施。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56例CHD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7 d)后,查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和血浆血栓素B_2(TXB_2)浓度。抽血后CHD患者加用氯吡格雷75 mg/d,1周后复查PAG和TXB_2。AA诱导的平均PAG≥20%,同时ADP诱导的平均PAG≥70%者为阿司匹林抵抗(AR);仅符合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符合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结果:加用氯吡格雷前,CHD组AA诱导的PAG、AR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HD组AR或ASR患者ADP诱导的PAG、lg(AA诱导的PAG)、lg (TXB_2浓度)显著高于AS患者(P<0.05);CHD患者血浆TXB_2浓度与ADP诱导的PAG呈正相关(r= 0.497,P<0.01),与AA诱导的PAG呈正相关(r= 0.391,P<0.01)。加用氯吡格雷后,CHD患者AA和ADP诱导的PAG、AR和ASR发生率、血浆TXB_2浓度明显低于加用前(P<0.01)。结论:CHD患者阿司匹林疗效降低,AR发生率升高;CHD病人AR或ASR者血浆TXB_2浓度较高;氯吡格雷能加强抗血小板聚集疗效,可用于防治AR。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升高对机体免疫系统抑制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多数甲胎蛋白 (AFP)升高 ,但有关AFP免疫学特性的临床研究报道很少。我们运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查PH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以观察AFP升高对机体的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一、资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 :PHC患者按 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会议制定的标准诊断。因PHC患者绝大多数有肝硬化 ,所以设肝硬化组为对照组 (Ⅰ组 ) ,PHC患者AFP <2 0 0 μg/L为Ⅱ组 ,PHC患者AFP≥ 40 0 μg/L为Ⅲ组。Ⅰ组患者 2 0例 ,男 17例 ,女 3例 ,年龄 33~ 6 8岁 ,平均 42 .8岁。Ⅱ组患者 2 0例 ,…  相似文献   
8.
中暑患者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院收治中暑患者20例,均作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探讨对中暑患者的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纤维蛋白原(FG)、脂蛋白(LP)(a)水平及其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活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采用透射免疫浊度法、Clauss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60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FG、LP(a)水平及GPⅡb/Ⅲa活性表达,同时与40例健康老年人比较.结果 男、女老年心血管病患者FG分别为(3.85±0.61)g/L、(4.12±0.76)g/L,均高于对照组的(2.85±0.39)g/L,女性老年患者LP(a)(0.46±0.13)g/L,高于男性老年患者的(0.24±0.10)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和P<0.05).FG浓度与LP(a)水平、GPⅡb/Ⅲa活性表达呈正相关,(分别为r=0.68和r=0.55).结论 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可能与FG、LP(a)、GPⅡb/Ⅲa共同作用有关.危险因素理论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37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1周后,分别用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满足AA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两项者为AR;仅符合其中一项者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均不满足者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结果 AR发生率为22.63%(31/137),ASR发生率为17.52%(24/137),AR+ASR发生率为40.15%(55/1137),AS发生率为59.85%(82/137).AR+ASR患者中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比率均较AS患者高(P<0.05);AR+ASR患者血浆总胆周醇浓度显著高于AS患者(P<0.05),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有高于AS患者倾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 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AR或ASR者血浆总胆固醇浓度较高,糖尿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