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2015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乌拉地尔在神经外科全麻拔管期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们在神经外科全麻拔管期应用乌拉地尔以降低心血管反应 ,效果较好 ,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选择 2 0例需全麻下行颅脑手术的病人 ,随机等分为两组 :对照组 (Ⅰ组 )和乌拉地尔组 (Ⅱ组 )。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术前病情、术式相似。以 1%普鲁卡因静脉滴注加安氟醚或异氟醚吸入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 ,术中维持循环稳定 ,在缝合硬脑膜后 ,停止吸入麻醉药并逐渐将其排出 ,开始缝皮时停止静脉滴注麻醉药 ,拔管前 5minⅡ组静注乌拉地尔0 3~ 0 4mg/kg ,Ⅰ组不做任何处理。监测 收缩压 (SP)、舒张压 (DP)、心率 (HR)、心率收缩压乘…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功能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呼吸链电子漏、呼吸控制率、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评价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3-nitro-N-methy solicy solicy lamide,NSMA)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8—10/2000—05在解放军第三○四医院创伤外科研究室完成,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5只健康Wistar大白鼠,饲养环境清洁,合格证号军医动字第B98008号。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缺血2h、缺血2h再灌注1h、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缺血6h、缺血6h灌注1h、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选取不同时点骨骼肌标本,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抗氰呼吸、经皮测量动脉氧分压及局部相对血流量、测定骨骼肌丙二醛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对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缺血2h(1.45&;#177;0.10)、缺血2h再灌注1h(1.49&;#177;0.13)、缺血6h(0.79&;#177;0.08)、缺血6h灌注1h(1.32&;#177;0.07)RCR比对照组(2.82&;#177;0.25)、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2.93&;#177;0.47)、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2.19&;#177;0.38)显著下降(P&;lt;0.01);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与对照组相似,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组与相应的缺血2h、缺血2h再灌注1h、缺血6h、缺血6h灌注1h组明显提高;缺血2h(3.02&;#177;0.24)、缺血2h再灌注1h(3.30&;#177;0.08)、缺血6h(3.36&;#177;0.22)、缺血6h灌注1h(3.74&;#177;0.21)组抗氰呼吸分别比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0.22&;#177;0.05)、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1.46&;#177;0.30)组增加(P&;lt;0.01);随缺血的时间的延长,丙二醛浓度显著增加(P&;lt;0.01),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显著升高(P&;lt;0.01),再灌注后丙二醛仍继续增加(P&;lt;0.01),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持续升高(P&;lt;0.01),相应肢体组织的PO2在阻断期0~1mmHg,2h后再灌注的最初2min血流量先恢复随即减慢,但在阻断6h再灌注时血流基本停止,此时被阻断的肢体无痛觉反应;病理改变在缺血再灌注后最为严重,缺血后预先应用NSMA再灌注骨骼肌大部分线粒体完整。结论:伴随着电子漏增加、线粒体活性降低,丙二醛浓度增加和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高与组织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NSMA能影响呼吸链电子传递,使氧自由基减少,进而维持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和线粒体的功能活性,使细胞进行正常的氧化磷酸化,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不同条件下骨骼肌线粒体RCR(呼吸控制率)的测定水平评估缺血再灌注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夹闭大白鼠右髂总动脉,造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并对不同缺血时期及再灌注或右股静脉静注NSMA(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再灌注后的腓肠肌提取线粒体进行RCR测定。结果2,3,5,6组与对照组相比RCR下降(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4组与对照组比RCR无明显变化(P>0.05),7组与对照比RCR下降(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各用药均比相对应组线粒体RCR明显提高。结论在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活性显著降低,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下降;研究提示NSMA可能影响呼吸链电子传递,使氧自由基产生减少,从而改善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的活性。  相似文献   
4.
缺血再灌注期经皮氧分压与MDA、MPO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为临床预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夹闭大白鼠右髂总动脉制成右后肢缺血模型。实验分对照组 (Ⅰ组 )、缺血 2小时组 (Ⅱ组 )、缺血 2小时再灌注组(Ⅲ组 )、缺血 6小时组 (Ⅳ组 )、缺血 6小时再灌注组 (Ⅴ组 )。经皮氧监测动脉氧分压及局部相对血流量。对不同条件缺血的骨骼肌丙二醛 (MDA)的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 (MPO)的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与Ⅰ组比 ,4个实验组的MDA含量、MPO活性均显著增加 (P <0 0 5或P <0 0 1) ;与Ⅳ组比 ,Ⅱ组MDA含量、MPO活性低 (P <0 0 5或P <0 0 1) ,Ⅴ组MDA含量、MPO活性均有增加 (P <0 0 5 ) ;Ⅲ组比Ⅱ组MDA含量、MPO活性显著增加 (P <0 0 1) ;Ⅱ组与Ⅳ组比 ,氧分压和相对血流量的变化 :阻断中PO2 :0~ 1mmHg ,W :4 5~ 6mW ;阻断 2小时后再灌注的最初 2分钟PO2 :35mmHg ,W :349mW ,随后PO2 :18~ 2 0mmHg ,W :76~ 99mW ;阻断 6小时再灌注的PO2 :0mmHg ,W :1 0mW ,此时被阻断的肢体无痛觉反应。结论 随缺血时间的延长 ,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加 ,MPO活性增加 ,相对血流减少直至停止 ,反映缺血区域组织除强氧化剂次氯酸和超氧阴离子造成组织细胞损伤外 ,尚有不可忽视的血管中有大量白细胞积聚以至血管腔狭窄 ,甚至梗阻 ,导致周而复始的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呼吸链电子漏、呼吸控制率、丙二醛和髓过氧化物酶的变化,评价3-硝基-N-甲基水杨酰胺(3-nitro-N-methysolicylamide,NSMA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实验于1998-10/2000-05在解放军第三0四医院创伤外科研究室完成,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将35只健康Wistar大白鼠,饲养环境清洁,合格证号军医动字第B98008号。随机分为7组(对照组、缺血2h、缺血2h再灌注1h、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缺血6h、缺血6h灌注1h、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选取不同时点骨骼肌标本,提取骨骼肌线粒体、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抗氰呼吸、经皮测量动脉氧分压及局部相对血流量、测定骨骼肌丙二醛含量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对骨骼肌线粒体超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检测。结果:缺血2h(1.45±0.10)、缺血2h再灌注1h(1.49±0.13)、缺血6h(0.79±0.08)、缺血6h灌注1h(1.32±0.07)RCR比对照组(2.82±0.25)、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2.93±0.47)、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2.19±0.38)显著下降(P<0.01);缺血2h用NSMA再灌注1h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与对照组相似,缺血6h用NSMA再灌注1h组与相应的缺血2h、缺血2h再灌注1h、缺血6h、缺血6h灌注1h组明显提高;缺血2h(3.02±0.24)、缺血2h再灌注1h(3.30±0.08)、缺血6h(3.36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凭麻醉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特点。方法选择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分为2组,瑞芬组40例实施全凭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舒芬组40例实施全凭舒芬太尼静脉麻醉,比较2组在诱导前、诱导后、插管、气腹、术毕5个阶段心率、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情况,记录2组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24 h疼痛、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趋势和幅度无明显差别(P0.05),患者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瑞芬组优于舒芬组(P0.01),术后24 h疼痛舒芬组较瑞芬组轻(P0.01),排气时间、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均能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两者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基本一致,瑞芬太尼在恢复方面优于舒芬太尼,而舒芬太尼具有更强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7.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与骨骼肌呼吸链电子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骨科常见的病征。它是指肢体在血液灌注停止或不良 ,即经历缺血、缺氧后 ,循环重新建立 ,血供恢复后给肢体组织带来的损伤。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既往大量研究多集中在活性氧代谢物导致该损伤。对线粒体呼吸链在该损伤机制中的作用报道很少 ,且局限于心肌、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由于抗氰呼吸是非磷酸化的耗氧 ,呼吸链电子漏路径的耗氧对氰化物不敏感[1 ] 故本实验通过对骨骼肌线粒体抗氰呼吸的测定 ,探讨肢体缺血 再灌注损伤与线粒体呼吸链电子漏的相关性。1 材料和方法1 1 动物模型和分组 :健康Wistar…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骨骼肌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对不同条件下骨骼肌线粒体RCR(呼吸控制率)的测定水平评估缺血再灌注对线粒体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夹闭大白鼠右髂总动脉,造成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并对不同缺血时期及再灌注或右股静脉静注NSMA(3—硝基—N—甲基水杨配胺)再灌注后的腓肠肌提取线粒体进行RCR测定。结果 2,3,5,6组与对照组相比RCR下降(P<0.0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4组与对照组比RCR无明显变化(P>0.05),7组与对照比RCR下降(P&;lt;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各用药均比相对应组线粒体RCR明显担高。结论 在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活性显著降低,氧化磷酸化偶联程度下降;研究提示NSMA可能影响呼吸链电子传递,使氧自由基产生减少,从而改善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时线粒体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鼠冲击伤复合缺氧对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合成的影响。方法 健康SD大鼠38只,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冲击伤复合缺氧1、3、6小时组。用Western blot法榆测大鼠伤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SP-A含量变化,用RT-PCR法检测大鼠伤后肺组织SP-AmRNA的改变并观察其与BALF中SP-A变化间的关系。结果 复合伤组BALF中SP-A在伤后1小时即显著降低(P〈0.01),3、6小时较1小时仍呈下降趋势(P〈0.05);肺组织中SP-A mRNA在各时相点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各时相点间比较无差异,亦无明显变化规律。结论 肺冲击伤复合缺氧后,可引起SP-A合成障碍,是导致肺内SP-A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