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14篇
肿瘤学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预后因素。方法:对有随访结果的203例肿瘤的15个临床、病理学参数作统计学Log-Rank检验和Cox单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和结论:术式、核分裂、瘤细胞异型性、肿瘤性坏死、瘤组织分化方向、瘤实质内薄壁血管数、单视野内核分裂增多、病理性核分裂、切除后复发、组织学等级和间质细胞密度11个参数为单风险因素,核分裂和肿瘤性坏死是独立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预后因素。方法对有随访结果的203例肿瘤的15个临床、病理学参数作统计学Log-Rank检验和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和结论术式、核分裂、瘤细胞异型性、肿瘤性坏死、瘤组织分化方向、瘤实质内薄壁血管数、单视野内核分裂增多、病理性核分裂、切除后复发、组织学等级和间质细胞密度11个参数为单风险因素,核分裂和肿瘤性坏死是独立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病理形态、组织发生和命名。方法回顾性从1953~1999年间11所医院70多万份外检资料中,筛选出62例,进行免疫组化观察。结果发病年龄13~66岁(平均38岁),病程1周~20年(平均42个月)。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的组织分化呈多样性。免疫组化观察的51例叶状囊肉瘤、8例巨大纤维瘤、5例纤维腺瘤中Vim标记均阳性,51例叶状囊肉瘤中、Act、S-100、lys、Des分别有28、19、3、1例阳性,8例的巨大纤维腺瘤中仅Act阳性1例。结论免疫组化标记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意义,P〈0.05,尤其二种以上标记阳性时具有显著意义,P〈0.01。发现28例叶状囊肉瘤具有肌纤维性质,其中11例明显起源与肌上皮细胞有关。全部肿瘤镜下均无包膜.肿瘤的恶性间叶成分对于瘤内和瘤外正常乳腺腺上皮成分呈特殊的浸润方式。如将叶状囊肉瘤称为腺肌纤维肉瘤则能覆盖96.07%的病例(49/51例)。叶状囊肉瘤实质上是一种起源于腺管周多能性纤维和肌上皮细胞,具有腺上皮、平滑肌和纤维组织等多向分化的肿瘤。  相似文献   
4.
我院曾遇原发性非特异性输尿管炎1例,现报道如下.病历摘要女患,57岁。尿频、尿急、尿痛,时重时轻1年余,自服消炎药后症状渐加重并出现肉眼全程血尿,于1987年9月入院。查体,体温36.4~37.1℃,血压120/90mmHg。肾区叩击痛( )。眼睑及下肢无水肿。化验检查:尿常规:糖(-),蛋白( ~ ),潜血( ~ )。尿沉渣镜检:白细胞0~4/高倍视野,上皮细胞2~4/高倍视野,红细胞50以上/高视野。尿比重:1.007~1.017,查尿抗酸菌7次均阴性。血白细胞9.2×10~9/L,分类:中性  相似文献   
5.
前胸壁巨大软骨肉瘤1例史凤毅,肖亭,刘玉梅(解放军205医院病理科辽宁锦州121001)患者男性,65岁。2年前,左胸前壁第3肋骨表面长一肿物,渐至手拳大,某院切除后复发,至入院1年半肿物长至排球大小。查体:瘤体坐于第1~6前肋,上缘平肩,下缘悬平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乳腺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的临床风险因素。方法使用SAS Cox s风险比例因素回归模型分析1956年1月至2008年12月,24所医院的505例叶状肿瘤各种临床因素与局部复发的关系。结果发病中位年龄41岁(11-74岁),良性302例、交界性130例、恶性73例;术式包括肿物单纯切除术、扩大切除和单纯或根治性乳房切除术;局部复发143例,因瘤死亡27例。分析显示局部复发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术式选择、术中是否使用冰冻和疗效评价四个临床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叶状肿瘤外科治疗所用术式中,治疗不足(肿瘤单纯切除术式、复发后的交界性和恶性采用肿瘤扩大切除术式)是术后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复发率为54.39%;良性肿瘤采用扩大切除术,局部复发率为1.94%(2/103例),交界性肿瘤首选肿瘤扩大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为11.11%(3/27例),恶性肿瘤首选乳房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12.50%,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术中应用冰冻切片诊断是抑制局部复发的重要因素,使局部复发率由37.66%减低为13.66%(P〈0.0 001)。  相似文献   
7.
自1996年8月以来.对内镜下采取的小组织活检标本应用微波快速固定、脱水,30min左右能发出报告。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1 病例报告患者男,72岁。2个月前胸闷、咳嗽、痰中带血.曾在县医院诊断“肺炎“。环丙沙星和罗红霉素常规剂量治疗20余天,无好转而转入我院。查体:体温36.8℃,脉搏80/min,血压20/12kPa(150/90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胸廓对称,双肺叩诊呈清音,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心界无异常,未闻及杂音。X线胸部正侧位示:右下肺后段内有片状模糊影,其内密度不均,右肺纹理增深。CT示:第12~15层面右下肺后段见条片状密度不均匀的高密度影,但支气管无狭窄,纵隔无异常。X线及CT诊断:右下肺炎性病变。痰细胞学检查可见4种瘤细胞:第1种细  相似文献   
9.
动脉粘液样中层变性,又称特发性主动脉囊性坏死,较罕见。为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我院在尸检中曾遇二例,报告如下: 例1:患者男性、40岁。1987年3月20日以上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急诊入院。检查:左上腹压痛(++);T37.1℃;BP19/13kqa(140/100mmHg)白细胞12.4×10~9/L,中性80%;  相似文献   
10.
史凤毅  高奎文 《沈阳部队医药》2001,14(5):406-408,F004
为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组织来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1例叶状囊肉瘤与同期的5例腺纤维瘤和8例巨大纤维腺瘤进行了波形蛋白(Vim)、平滑肌肌动蛋白(Act)、S-100蛋白、溶菌酶(Lys)、结蛋白(Des)标记,对胶原Ⅰ、胶原、Ⅲ采用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结果表明,51例叶状囊肉瘤、8例巨大纤维和5例纤维腺瘤Vim标记均阳性,51例叶状囊肉瘤中,Act,S-100,Lys,Des分别有28例、19例、3例和1例阳性,8例巨大纤维腺瘤中仅1例Act阳性。免疫组化标记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意义(P<0.05),尤其三种以上标记阳性时具有显著意义(P<0.01)。28例叶状囊肉瘤具有肌纤维性质,其中11例明显起源于肌上皮细胞。依据肿瘤的命名原则和观察结果,如将叶状囊肉瘤称为腺肌纤维性肉瘤。能覆盖92.2%的病例;称腺肌纤维组织细胞性肉瘤,能覆盖96.1%的病例,结论:绝大多数叶状囊肉瘤实质上是一种起源于腺管周多能性纤维和肌上皮细胞的成纤维和成肌纤维性,少数同时又具有多向组织分化倾向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