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出血病人使用急诊内镜检查及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出血行急诊内镜检查以及内镜下治疗的28例病人资料。结果28例病人包括直肠癌术后15例、左半结肠癌术后3例及右半结肠癌术后10例。上述病例均完成急诊内镜检查并接受内镜下止血治疗。仅1例直肠癌术后吻合口出血病人因合并吻合口漏经内镜下止血效果不佳,最终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其余27例吻合口出血病人均经过内镜止血成功。所有病例住院期间无再发出血,内镜诊疗并未导致术后吻合口漏及穿孔。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出血急诊内镜检查及止血的方案,不增加吻合口出血、穿孔及漏等风险。术后急诊内镜下止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明显提高止血成功率,降低再手术率。在病人出血后8 h内行急诊内镜是非常关键的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自膨式金属支架在晚期结直肠癌所致完全性肠梗阻中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我院2016~2018年间收治晚期结直肠癌所致完全性肠梗阻病人55例,支架组37例,采用自膨式金属支架治疗;手术组18例,采用肠造口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住院时间、早期和晚期不良事件和总生存率。结果支架组获得技术成功35例,技术成功率为94.6%(35/37),手术组技术成功18例,技术成功率为100%(18/18)。89.2%的结肠支架置入术病人和100%的手术病人获得了临床缓解(P0.05)。支架组和手术组早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0.8%和27.8%,住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0和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8.6分钟,手术组为123.9分钟,支架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天,手术组为16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晚期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5%和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0周时,支架组病人生存率为29.7%,手术组为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膨式肠道支架在晚期结直肠癌所致完全性肠梗阻治疗中应用效果良好,可缩短病人住院时间,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病人远期生存与肠造口相当。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房颤患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房颤可增加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但由于临床上患者可表现为无症状或阵发性房颤,其发病隐匿,医院常规诊断较为困难。为寻求更为准确的诊断方法,可穿戴设备在其中的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可穿戴设备可以长期监测收集患者的心律,并进行整合分析,得出更为准确的诊断。本文总结国内外可穿戴设备的现况和进展,并对其在房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在房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治疗方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冠脉血栓和房颤血栓的形成机制不同,因此抗栓治疗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出血和血栓风险,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上市为抗栓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对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栓治疗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内镜辅助下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病例45例,均为湖北省内镜外科协作组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集的病例,统计计划局部切除病例的最终治疗方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5例病人中,9例肿瘤位于球部,26例位于十二指肠降部,4例肿瘤位于水平部,6例肿瘤位于空肠起始端。45例病人术前评估可行局部切除的病例全部完成病灶局部完整切除,17例开腹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3例于机器人辅助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14例于腹腔镜下行十二指肠局部切除术,6例完全内镜下切除,内镜切除腹腔镜修补双镜联合手术5例。严重并发症2例,均为降部肿瘤,1例降部中下段肿瘤术后发生吻合口漏、腹腔出血、切口三级愈合,经两次手术治疗后康复出院;1例降部中上段肿瘤术后出现胰腺创面出血,缝扎止血。结论在内镜技术支持下,十二指肠肿瘤行局部切除可以采用多种手术方式,难以简单通过肿块大小或部位而限定局部切除的可行性标准。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功能性二尖瓣返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瓣膜性疾病之一。而目前发现房颤患者往往合并二尖瓣返流,称为心房功能性二尖瓣返流,该类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后二尖瓣返流症状往往会得到改善。但房颤与二尖瓣返流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也缺乏房颤合并功能性二尖瓣返流患者治疗方案的相关指南推荐。本文就房颤与功能性二尖瓣返之间的联系、相关的评估和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高栓塞风险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AF-PCI)术后口服抗凝治疗对不良预后的影响。 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住院治疗的高栓塞风险AF-PCI患者108例,按出院时是否接受口服抗凝药物(OACs)分为抗凝组(n=45)和未抗凝组(n=63)。随访并比较两组出院后系统性血栓栓塞事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及出血情况,评估出院时OACs治疗对长期不良预后的影响。 结果 随访期间共发生15例血栓栓塞事件,抗凝组3例(7%),低于未抗凝组12例(19%),P<0.05;MACCE事件共26例,抗凝组6例(13%),低于未抗凝组20例(44%),P<0.05;出血事件分别为抗凝组11例(24%)和未抗凝组11例(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高栓塞风险AF-PCI患者术后OACs治疗不足;OACs治疗可有效降低AF-PCI患者系统性血栓栓塞和MACCE的发生,且未明显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越来越多,房颤伴有血栓风险,死亡率和致残率增高。部分房颤患者因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术后需针对房颤和ACS血栓形成的不同机制进行联合抗栓,但是如何平衡出血和血栓风险进而选择合适的策略仍是临床中一项极大的挑战。本文对近年来房颤伴ACS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个体化抗栓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系统炎症标志物评分(systemic inflammatory marker score,SIMS)并验证其与结直肠癌(CRC)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协和医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1474例结直肠癌患者.收集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r...  相似文献   
10.
肠梗阻作为临床中常见的病症之一,有着诸多病因.包括有癌症引起的恶性梗阻,炎症性肠病、憩室炎、肠扭转、放射损伤等引起的良性梗阻.结肠梗阻的治疗方案多种多样,除外科手术作为肠梗阻急腹症常备的治疗方案之外,应用日益成熟、操作多样化的内镜技术成为越来越多医疗机构的一线常规诊治方案.本文回顾探讨近年来各种良性病因下结肠梗阻中内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