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黏膜活检组织中腺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黏膜活检组织中腺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对87例胃黏膜活检标本,其中包括胃腺瘤27例、炎症性灶性异型增生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性增生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伴有异型增生20例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了CEA、PCNA、Ki-67、p53、LN抗原标记.结果 病理组织学上具有异性增生的畸形腺窝灶,又无明确的病因及炎症性改变.其细胞学特点有核间变:表现为核的体积增大及形态不规则,并出现1个或多个核仁,核分裂象≤2个/10 HPF.组织学上有腺体结构的异常,多数病例腺管比较规则,少数腺管可出现不同程度分支状结构,显示出腺体的大小及轮廓不规则.基底膜尚完整.腺瘤的间质少而疏松,腺体排列密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EA弱或中等阳性表达,PCNA阳性细胞数30%~60%之间, Ki-67阳性细胞数20%~40%之间,p53呈阴性表达.结论 胃腺瘤的病理组织学是上皮内瘤变存在,但必须排除炎症引起的异型增生、萎缩性胃炎引起的代偿性增生和胃腺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Napsin A、TTF-1及CK7在肺腺癌转移性心包积液中的表达及其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肺腺癌心包转移患者心包积液样本32例,其他肿瘤心包转移患者心包积液样本13例(其中乳腺癌10例,胰腺癌3例),非肿瘤性心包积液样本31例。制作心包积液细胞块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apsin A、TTF-1及CK7的表达。结果 HE常规染色仅能部分诊断恶性心包积液的组织学类型,无法判断组织学来源。肺腺癌转移性心包积液Napsin A的阳性率为87.5 %(28/32),TTF-1的阳性率为75.0 %(24/32),CK7的阳性率为93.8 %(30/32)。乳腺癌转移性心包积液CK7的阳性率为30.0 %(3/10),Napsin A和TTF-1均为阴性;胰腺癌转移性及非肿瘤性心包积液样本中三者均未表达。结论 Napsin A、TTF-1和CK7联合检测对肺腺癌转移性心包积液有较高的特异性,对判断恶性心包积液的组织学来源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4例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孤立性粒细胞肉瘤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最常累及淋巴结、皮肤、骨等部位,表现为孤立性或多发性包块,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形态学上瘤细胞弥漫分布或形成团块状,细胞体积较小,大小一致,胞质较少,核小,圆形,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瘤细胞表达CD34、MPO、CD43和CD45,而CD68和溶菌酶的表达强度不等.结论 孤立性粒细胞肉瘤较为罕见,在形态学上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CD34在孤立性粒细胞肉瘤中的表达具有特异性,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1岁.双侧腹股沟及左腰部肿块半年余,破溃2周.包块初起质软,逐渐增大变硬,疼痛.近2周包块表面出现破溃.血常规正常,血糖偏高.给予抗生素治疗,包块仍红肿,术中见包块位于皮下,与周围界限较清楚,但黏连严重,肿块内部分区域坏死.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中肿瘤细胞弥漫成片排列,大部分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形态多样;胞浆较丰富、嗜酸性;胞核不规则形,较大,呈分叶状或有凹痕,有的可见一纵向核沟,核仁突出,可见大量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蛋白、CD1a和波形蛋白阳性,溶菌酶弱阳性,CD68部分细胞阳性;CD20、CD3、CD30、CKpan、Actin、EMA、AFP、LCA、CD21、HMB45均阴性.诊断Langerhans细胞肉瘤.患者经放疗联合化疗,疗效不明显.于诊断后一年死亡.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1 岁。双侧腹股沟及左腰部肿块半年余,破溃2周。包块初起质软,逐渐增大变硬,疼痛。近2周包块表面出现破溃。血常规正常,血糖偏高。给予抗生素治疗,包块仍红肿,术中见包块位于皮下,与周围界限较清楚,但黏连严重,肿块内部分区域坏死。病理检查示真皮及皮下组织中肿瘤细胞弥漫成片排列,大部分细胞体积较大,细胞形态多样;胞浆较丰富、嗜酸性;胞核不规则形,较大,呈分叶状或有凹痕,有的可见一纵向核沟,核仁突出,可见大量多核巨细胞。免疫组化:瘤细胞S-100蛋白、CD1a和波形蛋白阳性,溶菌酶弱阳性,CD68部分细胞阳性;CD20、CD3、CD30、CKpan、Actin、EMA、AFP、LCA、CD21、HMB45均阴性。诊断Langerhans细胞肉瘤。患者经放疗联合化疗,疗效不明显。于诊断后一年死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男性乳腺癌(M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MBC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MBC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等特点.结果 MBC占同期男性乳腺疾病的25%,占同期乳腺癌的1.19%.患者平均年龄为57.5(30~78)岁.从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1个月至10年,平均13.9个月.53.33%(8/15)的MBC位于左侧乳腺,26.67%(4/15)位于右侧,双侧者6.67%(1/15).肿块<2 em者4例,2~5 cm者7例,5~10 cm者4例.86.67%(13/15)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67%(1/15)为乳头状癌,6.67%(1/15)为浸润性小叶癌.MBC的形态学特点为伴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粉刺样坏死少见.33.33%(5/15)的MBC伴腋窝淋巴结转移.9例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ER阳性6例(66.67%);PR阳性7例(77.78%);CerbB-2阳性4例(44.44%);p53阳性4例(44.44%);Ki-67细胞增殖指数<25%者4例(44.44%),25%~50%者3例(33.33%),>50%者1例(11.11%).结论 MBC发病比例低,年龄偏大,就诊已属晚期,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乳腺区域肿块.组织学上以非特异型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具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淋巴结转移较少.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于2010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淡黄色黏痰,伴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无发热、胸痛、盗汗、咯血、心慌、恶心、呕吐、腹痛、尿频、尿急,在院外按"心脏疾病"给予中物(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效果不佳,症状持续存在。症状加重,并活动后胸闷、呼吸困难明显,查胸部CT示双肺见  相似文献   
8.
对结肠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伴小肠系膜转移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45岁。因解黏液脓血便2个月余,腹痛、腹胀1个月,加重5 d于2008-10-16入院。查体:左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左上腹可扪及一直径约7 cm大小质硬包块,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肠鸣音活跃,约7-10次/m in。  相似文献   
9.
在工业化国家,口腔卫生保健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口腔疾病在所有社区并没有完全被征服,在非特权阶层和低收入人群,口腔疾病被称做是一种被忽视的流行病。在美国有许多高危人群,97%无家可归者需要口腔保健,黑人儿童、低收入人群及美国土著人牙病未得到治疗的比例比城市的平均数分别高出65%、91%和265%;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学技术观察5例OBC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免疫表型.4例行乳腺癌根治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例手术方式不详.1例根治术前实施了化疗,4例根治术后实施了化疗.结果 5例OBC的平均年龄55.8(34~78),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周至1年.病变在左腋窝4例,右腋窝1例.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C-erbB-2,C,CDFP-15,CK7,CK19和E-cadherin100%阳性,ER60%阳性,PR40%阳性,CK5/6和CK20均为阴性.除1例在乳腺内发现2.0 cm×1.0 cm×0.5 cm结节2枚外,其余4例在乳腺内未发现原发灶.2例在腋窝处查到6~12枚淋巴结,均未见癌组织浸润,1例查到6枚淋巴结均见癌组织浸润,1例未查到肿大的淋巴结.5例均有完整的随访结果,随访3例5~10个月存活,1例全身化疗后12个月死亡,1例经短期化疗后,随访30个月后死亡.结论 OBC的发病特点与常规乳腺癌类似;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指标有助于OB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部分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仍无法查见原发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