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卢芩  韩利岩 《现代医学》2006,34(5):313-315
目的 探讨不同基因型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体内辅助性T细胞(help T cells,Th)功能差别。方法 检测29例不同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Th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表达,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IL-2、IFN—γ、IL-4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基因型C型组与D型组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IL-2、IFN—γ、Th1/Th2明显升高(P〈0.05或P〈0.01),IL-4明显降低(P〈0.0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Th分化的不平衡,C型慢性乙肝患者体内Th1优势应答,肝脏炎症较重,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除直肠息肉和皮肤浅表肿瘤外,一个器官内有多个孤立的肿瘤比较少见,随着内镜检查技术和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食管多源癌病例数明显增多并引起关注[1].本研究拟对内镜下食管多源癌、癌前病变进行临床分析,以期减少常规内镜遗漏癌前病变、早期癌及多源性病灶,指导手术、内镜下治疗和放疗,减少治疗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背侧前额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阴性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并观察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为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来源于2002年1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北京安定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IV)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3例以难治性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rTMS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1),分别给予10次20Hz rTMS真刺激和伪刺激治疗,治疗期间维持原有抗精神病药种类及剂量不变。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临床症状,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及其他检查评估不良反应。结果:23例患者均完成治疗。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4%vs.17%,P<0.05)。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抗精神病药合并20Hz双背侧前额叶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难治性阴性症状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WEE1在胃癌、癌前病变、正常胃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4例胃癌患者、32例癌前病变患者、34例胃部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部病变组织及正常组织中WEE1的表达,同时进行随访,统计分析WEE1在不同病变胃组织中表达的意义。结果WEE1在胃癌细胞的细胞质、细胞核内均有明显表达,总体阳性率为43.2%(32/74),正常胃组织中的总体阳性率为8.8%(3/34),癌前病变组织中的总体阳性率为21.9%(7/32)。WEE1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胃组织及癌前病变组织(χ2=12.600、5.895,均P<0.05)。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脉管浸润对WEE1表达有影响(P<0.05)。5年内胃癌患者死亡41例,其中,WEE1阴性组13例、WEE1阳性组28例,2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690,P<0.05)。WEE1阳性组无瘤生存期(12.3±4.56)个月;WEE1阴性组无瘤生存期(37.8±6.72)个月,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7,P<0.05)。结论WEE1在胃癌中有较高的阳性率,且与患者分期密切相关,其WEE1阳性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强烈信号。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胰腺炎(CP)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借鉴参考。方法将2011年1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7例CP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体检的4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导致CP的危险因素,再对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判断更具有独立作用的高危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67例患者中Hp感染33例,感染率为49.3%,对照组40例患者中Hp感染9例,感染率为22.5%;高血脂症、肝胆性疾病史、自身免疫病史及Hp感染与发生CP呈显著相关性;自身免疫疾病史(β=1.169,OR=1.994)、高血脂症(β=1.402,OR=3.276)、肝胆性疾病史(β=1.398,OR=2.681)及Hp感染(β=1.226,OR=1.337)会增加发生CP的风险,是更具独立的高危因素。结论 Hp感染会显著增加慢性胰腺炎的发病率,是慢性胰腺炎发生的高危因素,预防治疗Hp感染对于预防慢性胰腺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5-氮杂胞苷(5-AZA)协同藤黄酸对K562/A02耐药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测定柔红霉素(DNR)的半数抑制量(IC50);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mdr-1基因mRNA表达.结果 DNR对K562/A02的IC50为19.4 mg/L.5-AZA、藤黄酸和两药联合处理K562/A02细胞后,DNR的IC50值分别为11.1 mg/L、10.5 mg/L和7.1 mg/L.5-AZA与藤黄酸联合应用可增加K562/A02的凋亡.分别单独应用5-AZA、藤黄酸作用后耐药株mdr-1 mRNA下调微弱,两药联合作用后耐药株mdr-1 mRNA下调.结论 5-AZA、藤黄酸均能抑制耐药白血病细胞株K562/A02细胞,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甘草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疗效和IL-6/STAT3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调节作用,以揭示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甘草泻心汤低、中、高剂量组6组。以TNBS/乙醇法造模后分别以生理盐水、美沙拉嗪及甘草泻心汤各剂量灌胃。14d后检测血清ALT、AST、BUN及Cr含量,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结构改变,免疫组化分析结肠组织IL-6、STAT3及磷酸化STAT3的蛋白表达,以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IL-6及STAT3的mRNA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ST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ALT、BUN、Cr无明显变化(P>0.05),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增加(P<0.01),结肠组织IL-6和STAT3的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且STAT3活化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甘草泻心汤各剂量组血清AST含量明显降低(P<0.01),美沙拉嗪组及甘草泻心汤中剂量组结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肠组织IL-6、STAT3和磷酸化STAT3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IL-6和STAT3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甘草泻心汤能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病理结构改变,尤以中剂量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结肠组织中IL-6水平,抑制IL-6/STAT3信号转导通路,降低STAT3表达与活化有关。甘草泻心汤对TNBS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体内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检测37例慢乙肝患者NO、NOS[诱生型NOS(iNOS)和结构型NOS(cNOS) ]、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HBV基因型(GT)并做出统计分析。结果 慢乙肝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和iNOS的浓度均明显升高(P <0 0 5 ) ;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组与正常对照组及ALT正常组比较:NO和iNOS的浓度均明显升高(P <0 0 5 ) ;ALT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的浓度明显升高(P <0 0 5 ) ;cNOS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慢乙肝患者中:NO和iNOS浓度与ALT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 36 7,r=0 4 74 )。NO和NOS与HBVDNA指标间均无明显相关关系。不同基因型组之间,NO和NOS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结论 在慢乙肝患者中,存在NO和iNOS水平升高的现象。慢乙肝患者ALT升高时,NO浓度高,对机体损伤重;慢乙肝患者ALT正常者,NO对机体无明显的损伤。NO和NOS与HBVDNA是相对独立的检测指标。NO水平与不同HBVGT患者病情及预后不同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体内辅助性T细胞(Th)和树突状细胞(DCs)功能差别。方法检测29例不同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Th细胞因子(IL-12、IL-2、IL-4)的表达,并对其中20例不同基因型患者进行外周血DC的分离和体外诱导培养,观测其形态和数量变化,检测DC分泌的IL-12含量,对数据应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肝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IL-12、IL-2、IL-4表达明显升高(t=2.9272,P〈0.01;P〈0.01;P〈0.05)。C型患者组与D型患者组比较,丙氨酸转氨酶(ALT)、IL-12、IL-2、Th1/Th2明显升高(t=2.4626,P〈0.05;P〈0.05;P〈0.05;P〈0.01),IL-4明显降低(P〈0.05)。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的单核细胞经培养和细胞因子诱导后,可获得成熟的具有典型形态的DC。慢性乙肝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C数量明显减少(t=5.4186,P〈0.01)。DC分泌的IL-12水平明显降低(t=3.265,P〈0.01)。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DC的数量与DC分泌IL-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Th分化的不平衡;C型慢性乙肝患者体内Th1优势应答,肝脏炎症较重,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