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患有脊柱恶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8例患有脊柱恶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确诊患者,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例。A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再进行放疗、化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平均存活率、平均出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临床表现。结果:B组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充分了解患有脊柱恶性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保证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为进一步进行有效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临床采用手术加放疗、化疗的方法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明显,虽然患者会出现骨髓移植的放疗、化疗常见并发症,但是可以使患者的存活时间、生存治疗得到更好的保障,可以做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的临床、影像学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7例Hangmans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Ⅰ型患者牵引后改用头颈胸支具固定。Ⅱ型根据复位情况考虑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合并有颈髓损伤的Ⅱ型和ⅡA型骨折以及Ⅲ型骨折则应手术治疗。随访时间为6~36个月,结果为骨折均愈合或植骨均融合。结论 X线片、CT扫描及MRI检查是Hangman骨折必要的诊断措施;Hangman骨折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颈椎稳定性,应根据颈椎的稳定性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 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 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 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 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5.
肩周炎多发于50岁左右患者,故称“五十肩”,中医称之为“凝肩”、“漏肩风”。本病为多种原因引起的病变,以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为其特点,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笔者自1995年采用中药内服外敷加手法治疗68例肩周炎,均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7.
背景:上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过程中,放置寰椎侧块螺钉技术是关键。目的:总结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在不稳定性枢椎骨折治疗中的进钉点位置。方法:2007-01/2010-12采用Vertex颈椎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21~75岁,平均49.5岁。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例,寰椎侧块、单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3例,寰椎侧块、双侧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1例,枢椎椎弓根及颈3侧块螺钉内固定9例,内固定过程中均行后侧椎板间植骨融合。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43个月。患者骨折复位满意,骨折端均获得愈合,植骨部位融合率达到100%,未出现断钉、断棒等现象,未发生颈髓及椎动脉等医源性损伤。该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枢椎骨折创伤小,固定可靠,作者根据临床经验,对螺钉进钉点的位置总结如下:①对于寰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点稍偏外、椎弓的下方1/3处,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稍倾斜约10°,5°。②枢椎椎弓根进钉点选择在枢椎上下关节面间、下关节正中垂线的中点,进针方向为向内、上分别倾斜15°~20°,25°。③第三颈椎侧块进钉点选择在侧块中心点内侧2mm,进针方向为向外、上倾斜20°~2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21例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12例,颈后路手术治疗6例,颈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3例。结果本组获得随访7~40个月,骨折端复位满意、愈合好,植骨融合率为100%,未出现钛板松动等现象。结论颈椎前路及后路手术均可使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严重骨折脱位的Hangman骨折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的手术方式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9.
经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2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联  朱礼贤  朱伟  卞建 《实用骨科杂志》2008,14(10):617-618
目的探讨经髂腹股沟联合K-L,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7月至2007年6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28例,统计平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术后X线表现按Matta标准评估,远期髋关节功能和异位骨化分别按d’Aubigne和Brooker标准评估。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5h,平均失血量为1000mL。术后以Matta复位标准评价,优18例,良7例,中3例。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6个月。髋关节功能按d’Aubigne标准评定,优19例.良7例。中2例。异位骨化按Brooker标准评定,髂腹股沟人路无一例异位骨化,K—L入路发生异位骨化6例,无一例感染。结论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有利于复杂髋臼骨折的显露和复位,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卞建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269-270
目的分析并评价丹参注射液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别进行预防性丹参注射液治疗以及未行预防性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1周后、2周后,通过彩超检查其患肢深静脉血流是否通畅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在未用药组58例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者23例,发生率为39.6%;用药组58例患者中,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者11例,发生率为18.9%,用药组发生率低于未用药组,差异显著(χ2=7.2342,P<0.05)。未用药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8例,发生率为13.8%,用药组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其发生率为1.7%,未用药组高于用药组,差异显著(χ2=4.8112,P<0.05)。结论中药制剂丹参能够明显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