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ND)对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N0)乳头状甲状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998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32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CND组,n=112)与B组(无CND组,n=120),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肿瘤大小方面无明显差异,A组及B组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分别为49例(43.8%)和6例(5.0%),术后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较B组多(P=0.013);两组均无死亡病例;A组和B组分别有5例(4.4%)和8例(96.6%)复发,组间无明显差异(P=0.776),A组复发病例均为pN1患者。在A组患者中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原发肿瘤的分级与是否有包膜外侵犯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目前不能证实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以改善cN0乳头状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或减少肿瘤复发,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有助于对肿瘤准确分期,可用于指导术后综合治疗和随访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合并自发性穿孔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中低位直肠癌合并肠穿孔的诊断与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术中探查情况、手术方式、病理资料及患者结果等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诊疗特点。结果除弥漫性腹膜炎及腹腔内游离气体等消化道穿孔常见临床表现外,穿孔12h内,11例中有7例(63%)白细胞计数未见升高,其中有4例(36%)白细胞计数下降明显。术前仅2例(18%)经直肠指诊诊断为直肠癌。除3例(28%)肿瘤自身穿孔外,8例(72%)穿孔部位位于乙状结肠。9例(81%)一期肿瘤切除患者中8例痊愈出院。结论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直肠指诊是术前明确诊断的唯一方法。弥漫性腹膜炎症状后短期内出现白细胞水平下降这种现象可能是下消化道穿孔特征性表现。除少数肿瘤部位穿孔外,穿孔部位多位于乙状结肠。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一期肿瘤切除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外科学教学质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在医学生的实习带教中,将互动式教学方法 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方法 相结合.结果 显示,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方面有其优势,互动式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及积极性方面有其优势,两者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外科学的临床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不同的消化道吻合方式及相关辅助方法。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和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EMBASE等数据库中,关于PD手术后消化道吻合方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分析,提取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生胰漏、胆漏、出血、胃排空延迟、死亡率、再次手术以及伤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指标,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7篇RCT研究共计2504例病例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胃吻合组术后胰漏和胆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胰肠吻合组(OR=0.60,95% CI:0.44~0.82,P=0.00; OR=0.33,95% CI:0.13~0.82, P=0.02)。胰肠吻合组中,胰管-黏膜吻合术与传统端端吻合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胰漏、再次手术和围手术期死亡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支架管引流组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胰漏、尤其是Ⅱ~Ⅲ级胰漏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无支架管引流组(均P<0.05)。结论 PD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推荐采用胰胃吻合,辅以外支架管引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合并自发性穿孔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中低位直肠癌合并肠穿孔的诊断与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术中探查情况、手术方式、病理资料及患者结果等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诊疗特点。结果除弥漫性腹膜炎及腹腔内游离气体等消化道穿孔常见临床表现外,穿孔12h内,11例中有7例(63%)白细胞计数未见升高,其中有4例(36%)白细胞计数下降明显。术前仅2例(18%)经直肠指诊诊断为直肠癌。除3例(28%)肿瘤自身穿孔外,8例(72%)穿孔部位位于乙状结肠。9例(81%)一期肿瘤切除患者中8例痊愈出院。结论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直肠指诊是术前明确诊断的唯一方法。弥漫性腹膜炎症状后短期内出现白细胞水平下降这种现象可能是下消化道穿孔特征性表现。除少数肿瘤部位穿孔外,穿孔部位多位于乙状结肠。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一期肿瘤切除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筛选和确定Ⅱ型贲门腺癌患者发生口侧切缘癌残留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减少切缘癌残留、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61例Ⅱ型贲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口侧切缘癌残留的因素进行筛选,分别应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评估口侧切缘癌残留对吻合口瘘、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 口侧切缘癌残留发生率为8.2%,口侧切缘癌残留与吻合口瘘、术后早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单因素分析提示对口侧切缘癌残留有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口侧切除长度、肿瘤长径和腺癌分化程度.多因素分析中,只有口侧切除长度对口侧切缘癌残留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461).结论 口侧切缘癌残留对短期预后无影响,Ⅱ型贲门腺癌口侧切缘癌残留与口侧切除长度有关,要减少切缘癌残留的发生需保证最少6 cm的口侧切除长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讨论术中失血量与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复发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行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157例,收集术中失血量、肿瘤浸润深度(T期)、术后化疗、淋巴结转移情况、围手术期输血、术后肿瘤复发情况及生存时间等资料,观察术中失血量对术后肿瘤复发及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腹膜复发组术中失血量(517±287)ml高于无腹膜复发组(372±253)ml(P<0.05);T3-4组、围手术期输血组、术后未行化疗组和淋巴结未见转移组术后出现腹膜复发患者术中失血量分别为(522±270)ml、(539±331)ml、(516±322)ml、(513±343)ml,显著高于同组中未出现腹膜复发者[(371±276)ml、(347±248)ml、(290±211)ml、(353±249)ml](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术中出血和术后化疗情况与根治术后腹膜复发相关(P<0.05);术中失血量≤400 ml组的生存时间长于术中失血量>400ml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失血量是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腹膜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小肠远端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单纯远端缺血预处理组(RJPC)、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和远端缺血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RIPC+IR).远端缺血预处理方式采用于小肠系膜根部游离动脉血管并夹闭5 min后开放5 min,反复3次.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于肝蒂阻断肝脏供血45 min,阻断范围占整个肝脏的70%,开放复流3 h.检测血液中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肝脏苏木素-伊红(HE)病理、心血管指标.结果 复流3 h后,RIPC+IR组的ALT、LDH、心血管指标[平均动脉血压(MAP)、外周血氧饱和度(SaO2)]为(434.26±133.42)U/L、(2536±181)U/L、(83.1±7.3)mm Hg(1 mm Hg=0.133 kPa)和(97.4±0.5)%,明显好于IR组(953.64±114.12)U/L、(5734±296)U/L、(67.1±7.4)mm Hg和(93.1±0.6)%(P<0.05).RJPC+IR组肝脏HE病理改变程度比IR组小.门静脉中IR组血清NO浓度(15.54±2.34)μmoL/L低于RIPC+IR组(18.10±1.82)μmol/L(P<0.05),外周血中,IR组血浆ET浓度(672.4±63.1)ng/L高于RIPC+IR组(451.7±63.6)ng/L(P<0.05),门静脉中IR组血清ET浓度(612.5±48.2)ng/L高于RIPC+IR组(401.5±51.2)ng/L(P<0.05).结论 小肠RIPC可以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简便、易操作的特点,NO及ET可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UST)对胃癌术前营养风险进行评分,观察其评估特点及其对胃癌手术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2007年手术治疗的314例胃癌患者,依照中国体质指数正常值的MUST评估标准进行术前营养风险评分,观察其对术后并发症和住院天数的影响.结果:经MUST标准筛查,低、中和重度营养风险人数分别为147例(46.8%),65例(20.7%)和102例(32.4%).低、中和重营养风险胃癌患者出现围手术并发症人数分别为14例(9.5%)、9例(13.8%)和26例(25.4%),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和重营养风险胃癌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4.38±8.19)、(15.68±8.87)和(18.17±11.34)d,重营养风险胃癌患者平均住院天数高于低营养风险胃癌患者(P<0.05).利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术前营养评分发生术后并发症的OR值为-0.418(P<0.05).结论:术前营养评估为重营养风险预示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更易发生并发症和住院时间长,此类患者术前需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