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5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参数督脉走罐对亚健康人体背部局部皮肤血流量影响及规律的变化,探讨走罐对机体阳气的影响。[方法]对20名亚健康成年人分别进行静息空白观察,以及罐压为-0.01~-0.02 MPa,走罐时间为5 min,罐压为-0.02~-0.03 MPa,走罐时间为5 min,罐压为-0.02~-0.03 MPa,走罐时间为3 min的督脉走罐,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干预方法对亚健康人体大椎穴、身柱穴及大椎与身柱连线的中点,在走罐后即刻、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量的变化。[结果]走罐后皮肤局部血流量升高(P<0.05),随时间延长血流量逐渐降低。不同参数督脉走罐对局部血流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压力较大或刺激时间较长时,血流量的变化反而较小。3个观察点在静息状态下血流量随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同压力刺激时大椎穴与身柱穴从走罐后15 min起,血流量存在区别,且走罐后大椎穴变化幅度大,身柱穴维持高峰时间长。[结论]1)不同的走罐方法对督脉阳气的调节是不同的。2)走罐后皮肤局部血流量增加,机体阳气功能增强。3)穴位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骨科康复护理评价指标,旨在为临床评价骨科康复护理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6月—8月,课题组以“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模型为框架,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制订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全国10个省市的23名专家进行问卷函询,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结果 共开展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2.60%、92.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09和0.917,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72和0.318。各级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3.65~5.00,变异系数为0~0.22,最终构建的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3个一级指标(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9个二级指标(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设施设备、护理评估、护理实践、健康教育、随访管理、护士结局、患者结局)和56个三级指标。 结论 构建的骨科康复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内容科学、合理、全面且具有针对性,对评价骨科康复护理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软骨损伤是骨关节炎(OA)进行性发展的关键病理机制。减缓软骨损伤,加速软骨修复是治疗OA的有效策略。针灸广泛用于OA的治疗,具有软骨保护作用。本文从软骨细胞稳态、细胞外基质代谢以及OA微环境3个方面,就针灸抑制软骨损伤的机制进行综述,并提出线粒体内源性途径及外泌体工程作为针灸治疗OA的研究方向,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经高压氧联合清开灵治疗前、后其代谢标志物的变化,筛选出诊断标志物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 方法 选取36例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性别、年龄、族别与患者匹配的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入选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支持性治疗基础上辅以高压氧及清开灵药物干预,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同时采集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静脉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各组对象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的特异代谢标志物。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找出与疾病相关且具有诊断意义的代谢标志物,并观察上述诊断标志物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11.08±1.89)分]较治疗前[(9.83±1.89)分]显著升高(P<0.05),昏迷程度明显改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共有21个潜在代谢标志物有显著差异,其中ROC曲线下面积(AUC)>0.85且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代谢标志物共有8个(分别是肌酸、脯氨酸、尿酸、乙酰-L-肉碱、组氨酸、脯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及9E-十八碳烯酸),经治疗后上述代谢标志物均发生明显回调并趋于健康对照组水平。AUC更接近于1的诊断标志物共有4个(分别是脯氨酸亮氨酸、9E-十八碳烯酸、尿酸及乙酰-L-肉碱),可用于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 结论 高压氧联合清开灵治疗能改善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的昏迷程度,纠正患者体内代谢紊乱,加速患者促醒。代谢组学筛选技术为识别脑外伤后意识障碍患者内源性代谢异常、指导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然而其作用规律、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江教授团队,长期以来围绕针刺手法作用规律及神经电信息机制开展合作研究,构建了常见针刺手法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解析了针刺手法操作过程,实现了针刺手法的科学表征;揭示了基于神经电信息的针刺手法部分作用规律;刻画了针刺手法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明确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神经电信息编码存在差异,是针刺手法效应差异的机制之一。研究成果为针刺手法的科学性奠定了提供了实验依据,对针刺手法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运用提插补法、提插泻法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以冀揭示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的针刺电信息规律。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运用针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后,观察支配足三里穴位区域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结果:提插补法运针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22.01±4.63)pulses/3s;提插泻法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14.79±2.87)pulses/3s,2种手法的放电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运针刺激时,支配足三里穴区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放电明显增加,且提插补法放电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地观察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DC-CIK细胞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选取难治性淋巴瘤35例,采用MAC预处理方案,用自体淋巴瘤抗原致敏DC-CIK细胞,于移植预处理后5—10d,将DC-CIK细胞回输给患者。结果35例难治性淋巴瘤中,29例完全缓解(82.86%),4例部分缓解(14.43%),移植过程中死亡2例(5.71%)(均死于严重混合性感染)。所有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病例均随访3—49个月:4名部分缓解患者分别于移植后3、6、10、13个月后病情进展死亡;完全缓解患者中有3人于移植后11、17、20个月再次复发死亡;现存活26例。结论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DC-CIK细胞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高于单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恶性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科2000-2011年采用异基因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者17例,HLA配型全相合(6/6相合)10例,5/6相合5例,4/6相合2例.预处理方案采用环磷酰胺120 mg/kg分2d静滴,马利兰12~ 14 mg/kg分4d口服,氟达拉滨30 mg/m2×5 d.全相合供体采用CsA+ MTX+ 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不全相合供体采用ATG+ CsA+ MTX+ MMF预防GVHD.移植物均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加骨髓.结果 1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发生急性GVHD 9例(52.94%),发生慢性GVHD 11例(64.71%).随访12 ~ 120个月,6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8、11、15、19、21、34个月疾病复发而死亡,3例患者死于GVHD合并感染,余8例健康存活.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危华玲  陈晓宇  李懿  刘阳阳 《中国药房》2007,18(27):2117-2119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黄酮胶囊溶出度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Nova-Pak C18(250mm×4.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4%磷酸(50:50),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360nm,柱温为30℃。溶出度测定采用转篮法,以0.1mol.L-1盐酸为溶剂,转速为100r.min-1。结果:胶囊的累积溶出度在30min后均大于80%。槲皮素进样量在0.06584~0.658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5%,RSD=0.92%(n=6)。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复方黄酮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