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咯地尔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9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中度HIE患儿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给予丁咯地尔10 mg•kg 1•d 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30 mL静脉滴注,qd;对照组给予胞二磷胆碱0.125 g•d 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30 mL静脉滴注,qd,均1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9%,80.5%(P<0.05);治疗组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的恢复、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和临床症状的恢复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咯地尔对中度HIE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巴韦林颗粒剂对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利巴韦林颗粒剂(同欣颗粒)对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46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随机分为同欣颗粒治疗组(1组)和利巴韦林注射剂(病毒唑注射液)治疗组(Ⅱ组)。Ⅰ组共有病例235例,每日3次口服同欣颗粒,用药剂量为10mg/(kg.d);Ⅱ组为211例,每日2次肌肉注射病毒哩,剂量为10mg/(kg.d)。用χ2检验评定两组间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结果]Ⅰ组有194例为显效,显效率82.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Ⅱ组显效人数为180例,显效率85.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两组在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欣颗粒在用于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时,与病毒唑注射液的疗效和安全性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验用外周血监测AML患儿MRD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确诊的AML患儿为研究对象。以甲基化的降钙素(calcitonin,CT)基因作为检测AMLMRD的目的基因。提取骨髓液、外周血的DNA,用MS-PCR方法扩增甲基化的CT基因,产物用电泳的方法检测,为定性检测。结果在所有患者中,治疗前骨髓液组CT甲基化阳性14例,阳性率77.7%,外周血组阳性14例,阳性率77.7%,两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诱导28天骨髓液组CT甲基化阳性4例,阳性率22.2%,外周血组阳性3例,阳性率16.7%,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18例中13例(非M37例,M36例)完成巩固治疗,巩固结束后骨髓液组与外周血组CT甲基化阳性均有2例,阳性率均为15.4%,无统计学差异。另外,12例非M3组在诱导15天的CT甲基化检测,骨髓液组阳性11例,阳性率91.7%,外周血组阳性9例,阳性率75%,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在治疗前、诱导15天、诱导28天和巩固结束分别用MS-PCR检测甲基化CT基因,骨髓组和外周血组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别,提示外周血可能可以替代骨髓液用定性MS-PCR方法监测儿童AML的MRD。②用定性MS-PCR检测甲基化CT的方法监测AML的MRD,灵敏度为10-3。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川崎病患儿外周血红细胞补体受体1(ECR1)分子在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表达,初步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与ECR1数量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并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30例川崎病患儿(病例组)和28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ECR1活性与ECR1数量基因多态性并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儿急性期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低于对照组(P<0.01),恢复期病例组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仍低于对照组(P<0.05),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则接近对照组(P>0.05)。川崎病患儿HL和LL基因型的分布频率高于正常儿童(P<0.01),两组CR1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L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1)。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这是患儿CR1数量基因呈中低度表达所致,提示CR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川崎病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S100B蛋白在不同发作类型、持续时间及不同治疗反应的癫(癎)患儿中的表达规律,探索癫(癎)患儿脑损伤的评估指标.方法 将癫(癎)患儿分成未治疗组、控制不良组及控制良好组,测定患儿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结果 癫(癎)患儿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全面性发作组显著高于部分性发作组(P<0.01),发作持续时间>5 min组显著高于发作持续时间<5 min组(P<0.o1).结论 血清S100B蛋白有可能作为评估癫(癎)患儿脑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儿童意外中毒的现状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儿童意外中毒的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探讨其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15年间388例因中毒住院患儿的年龄、性别、居住地、毒物的量、名称和种类、中毒途径、中毒原因、中毒后至来院时间、住院天数及治疗效果等数据.按年龄、性别、居住地、毒物种类、中毒时间分组。【结果】药物中毒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儿童的健康;1~6岁儿童是中毒发生的高峰年龄;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毒物品种多,分布广泛,常见毒物为药物、灭害药及有机磷农药;毒物种类与季节无显著相关;农村的灭害药中毒及有机磷农药中毒发生率较城市高,而城市药物中毒发生率比农村高。【结论】应大力开展儿童及家长安全知识教育;药品管理应规范化和法制化.有关部门应针对儿童意外中毒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应大力加强基层医院医师,临床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完整睡眠周期视频脑电图在儿童发作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19例具有发作性症状的儿童进行包括清醒及完整睡眠周期的视频脑电图监测。结果:719例患儿平均记录2.8h。其中318例(44.2%)记录到临床事件,其中198例(27.5%)伴同步癫癎性放电。401例(55.5%)在监测中无发作,但288例(40.1%)有脑电异常。总异常率67.7%。结论:完整睡眠周期视频脑电图提高了检查阳性率,对儿童发作性疾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平均体积大小与出现消化道症状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2010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小板平均体积及临床上有无消化道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50例健康患儿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5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有27例,占54%;②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小板平均体积为(7.7±0.6),正常对照组为(8.0±0.5),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小板平均体积比正常对照组小;③27例出现消化道症状的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平均体积为(6.9±0.9),23例无消化道症状患儿的血小板平均体积为(7.8±0.5),有消化道症状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小板平均体积比无消化道症状患儿的小。提示过敏性患儿血小板平均体积越小越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P〈0.01)。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平均体积越小越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平均体积可作为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治疗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摘要】 患者男,23岁,5年前出现阴囊小水疱,逐渐布满整个阴囊,摩擦易破溃。体检:阴囊弥漫粟米大小水疱,疱液呈乳白色,并可见乳糜状渗液。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内可见大小不一的淋巴管增生扩张。免疫组化:D2?40、CD31阳性。诊断:阴囊淋巴管瘤。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治疗后水疱减少,无明显渗液,随访1年无瘢痕等并发症,无明显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描述广东省中山市儿童恶性肿瘤发病趋势。方法 对中山市儿童恶性肿瘤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1970—1999年中山市儿童恶性肿瘤年平均发病率为5.833/10万(标准化率为2.517/10万),其中男性为6.401/10万,女性为5.203/10万(标准化率分别为1.446/10万和1.072/10万);发病率最高的前10位肿瘤是:白血病,淋巴瘤,脑肿瘤,肝癌,骨癌,视网膜母细胞瘤,软组织恶性肿瘤,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胃肠道恶性肿瘤,肾母细胞瘤;男女顺位不完全相同,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上高于女性,男:女为1.35:1,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软组织恶性肿瘤是女性高于男性;本地区儿童鼻咽癌的发病率较成人低。淋巴瘤的发病呈下降趋势,总的恶性肿瘤发病趋势是上世纪80年代较70年代明显增高,90年代又有所下降。结论 儿童恶性肿瘤在各个地区、种族、年龄别和性别的发病率差别较大,同时在每一种肿瘤发病中各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